(十六)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城乡产业分工协作,形成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推进现代农业、县域工业的协调发展。发挥市区工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区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汽配、机械制造、制糖、化工、制药、丝绸等产业延伸发展,不断壮大县域工业,力争柳江、鹿寨等县域经济西部强县进入全国百强县。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建设原料生产和加工基地,合理布局建设工业集中区,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县域流动。
(十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深入实施柳州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在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着力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新型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使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面走在全区前列。重点打造“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经济带”,完善柳州城乡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大通乡道路提级改造力度,重点加快通村道路硬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经营制度创新,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柳州由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的城市向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城市转型。
六、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十八)务实深入推进多区域合作。把对内对外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要素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推进泛北部湾经济产业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合作,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合作,向先进生产力靠拢。积极参与和主导区域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快建设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推动招商和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政府层面的合作,加快园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引领区域间资本和项目的双向流动,实行优势互补和产业的升级转移,实现产业在区域间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柳州产业集聚功能,不断提高在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积极推进与西江经济带城市的合作,加快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
(十九)加快提升招商引资水平。进一步转变招商发展方式,通过重大项目、现有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引进,全方位、多层次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性。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推广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定点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加快构建全市性的招商网络平台、投融资平台、园区承载平台。深入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大兑现,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合同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竣工率,力争“十二五”期市外境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7%以上,积极引进跨国集团和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柳州现有优势资源,围绕柳州的支柱产业、特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推动“央企入柳”。力争“十二五”期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以上、中国500强企业5家以上。
(二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出口,支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积极开拓东盟市场和海外市场,巩固重点企业传统大宗商品的出口,支持更多的企业扩大出口,力争在工程机械、汽车、化工、纺织等产品出口国际市场有新突破;努力扩大有色金属新材料、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发挥柳州市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有利条件,引导和帮助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拓展东盟市场。力争到2015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到50%以上。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快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高加工贸易对我市外贸发展的带动能力和增值率。在扩大货物贸易的同时,积极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推进外贸出口基地建设,申请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带动我市对外开放新突破。
(二十一)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劳务合作、投资办企业等,争取在东盟建立“柳州工业贸易园”。积极开辟海外产销基地,加强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推动“走出去”服务体系,发改、商务、财政、外汇、外事、海关、检验检疫、国税等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强协调和服务,落实相关措施,形成支持“走出去”的合力。建立“走出去”企业间的交流协调机制,构建境外支持网络和建立信息咨询网络,不断提升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