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根本动力。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大突破,着力破除制约科学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调整外经外贸外资结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高柳州开放型经济水平,以开放促转变、促调整、促升级。
--把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发展目的。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四)主要目标。
--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初步成效,“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工业再翻番,继续保持广西工业第一,初步实现工业产业结构由“354”(汽车、冶金、机械三个支柱产业,化工、制糖、建材、造纸、日化五个优势产业,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制药四个新兴产业)向“543”(汽车、冶金、机械、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五个支柱产业,制糖、建材、造纸、日化四个优势产业,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三个新兴产业)结构的转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提高到2.1%,主要工业企业60%的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化率达7以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带动服务业加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统筹初见成效,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加强,公共财政覆盖社会事业范围进一步扩大;城镇化率由2009年的50.47%提高到5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增长水平同步增长;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进一步削减。
--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西部地区城市中上水平,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实现重大突破。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保持在广西的领先地位,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享誉海内外的广西柳州汽车城;柳州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生态工业柳州”品牌获广泛认可,成为国家级自主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级宜居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3%,主要工业企业70%的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城乡统筹成效显著,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市区常住人口达230万以上,城镇化率达55%左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森林覆盖率达到63%左右。成为区域性工业、交通与产业服务中心和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成为多元文化融合、适宜居住与创业的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全国先进水平,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重点升级转型指标全面改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力争工业总产值超万亿元;全社会科技投入、科技活动人数、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销售收入等达全国中上水平;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效控制,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化率、受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城乡统筹取得新突破,城乡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等实现一体化,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力争城镇化率达60%,建成以工业为主、全面发展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城市。
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五)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坚持把工业化作为柳州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柳州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工业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支柱产业的集聚作用,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增长产业群,努力构筑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新优势。
全面推进产业升级。以深入实施“创新调整、产业升级,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为战略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产业,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以柳钢为代表的冶金产业由初加工逐步向深加工出精品升级,推动以上汽通用五菱为代表的汽车产业由生产低端汽车为主逐步向生产中高端汽车为主升级,推动以柳工为代表的机械产业产品由国内和区域品牌逐步向世界顶尖品牌升级,打造千亿元汽车产业,推进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向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化工、有色金属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化工园区建设,把柳州建设成为广西最大的化工生产基地;加快培育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尽快壮大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总量。加速制糖、建材、造纸、日化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升级,努力延长产业链。促进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升级、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2012年,汽车产业力争产值超1500亿元,冶金产业力争产值超700亿元,机械产业力争产值超600亿元,化工产业力争产值超200亿元,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力争产值超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