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1年地质灾害类型、发生的重点区域及引发因素
(一)地质灾害类型
2011年地质灾害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为主。
(二)地质灾害重点区域
青海东部地区为2011年发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地区。包括西宁市区及湟中、大通、湟源3县,海东地区民和、乐都、平安、互助、化隆、循化6县,黄南州同仁、尖扎,海南州贵德、同德、兴海、共和、贵南5县,海北州祁连、门源2县,果洛州玛沁、玛多2县,海西州德令哈市等。
受灾对象主要为居住于高陡不稳定斜坡区和泥石流迳流、堆积区的居民群众以及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
(三)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
2011年潜在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93处。其中位于城镇的有5处分别为:西宁市区北山危岩、滑坡等危险点(段),黄南州州府隆务镇西山滑坡危险点,果洛州玛多县花石峡镇危岩危险点,玉树州杂多县县城萨乎腾镇泥石流危险点,海西州州府白水河泥石流危险点。93处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段)分布在西宁市14处,海东地区39处,海北州9处,黄南州13处,海南州13处,果洛州3处,玉树州1处,海西州1处。
(四)引发因素
1、强降水。是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特别是泥石流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
2、地震。如果出现强震,也是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重要自然因素。
3、不规范的工程活动。水利、水电、交通、矿山、城镇等工程建设切坡、开挖、渗水,矿山采掘、弃渣和村(居)民傍山、沿沟建房,以及工程施工缺少防护或者防护不当等人为引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将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并遗留下许多地质灾害隐患。
四、2011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以人为本增强防灾意识,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经常或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重点地区进行跟踪管理,加强险情排查、群测群防、预报预警、搬迁避险和执法督查等各项事前防范避灾措施的落实,加大防灾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要求
1、强化管理,各司其职。各州(地、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防灾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防灾直接责任人。各级防灾责任人要全面贯彻执行《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
青海省地质环境保护办法》,切实做好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提前部署,突出防灾。各地要切实执行汛前年度防灾预案的编制工作,做好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监测预报、报警避让和险(灾)情速报、汛期值班等各项制度。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教育,提前部署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3、以人为本,消除隐患。要加大汛期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群专结合和村民房前屋后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工作力度,及时提出防灾目标和落实各项应急避让减灾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和减少财产损失。对有重大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责任人,应给予适当补助。
4、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目标责任制度,明确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把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的长期监测和应急防灾措施落实到乡(镇)、村、社和具体部门及单位,做到汛前防灾措施布置检查、汛期防灾措施落实督查、汛后防灾成效检验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各县(市)要根据已查出的危险点、隐患点,层层落实防灾预案,将涉及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的“明白卡”发至村(居)民手中,让受灾害威胁的村(居)民知道灾害即将发生的征兆和发生时的撤离路线,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网络功能。
5、群专结合,务求实效。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省级重大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巡查和险情排查,做好预警预报,提高险情灾情的快速响应与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和防灾知识的现场宣传培训教育工作;在城市、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建立群众-专业相结合的监测网。加大在广大农村地区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的技术支持力度,汛前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会同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省水工环地质调查院、省核工业地质局4家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省内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对发现的危险点和各地提供的险情线索要迅速作出危险性、危害性判断,及时提出包括监测、报警、人员疏散路线等在内的应急防灾措施建议。
6、2011年进行治理的杂多县城萨呼腾镇泥石流,由治理工程实施单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做好监测预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