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理可行。制定绩效目标要经过科学预测和调查研究,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
第四章 绩效评价的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
第十六条 评价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选定的绩效评价指标,应与项目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
(二)可比性原则。对具有相似目标的工作,要选定共同的绩效评价指标,保证考评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三)重要性原则。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考评要求的绩效评价指标。
(四)经济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要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实施考评。
第十七条 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共性考评指标和个性考评指标。
共性考评指标是适用于所有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绩效目标完成程度、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等。
个性考评指标是针对部门、行业和项目特点确定的适用于不同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
第十八条 绩效评价指标由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根据被考评对象的绩效目标制定。
第十九条 绩效评价标准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
(一)计划标准。是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指定的评价标准。
(四)其他标准。
第二十条 评价标准是依据绩效评价指标设定的。在评价对象和具体指标确定后,应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选择的评价标准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第二十一条 绩效评价方法是指用于分析极小数据,得出评价结论的各种经济分析、评估和评价方法。主要有: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适用于成本、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绩效评价。
(二)比较法。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三)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