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打响宜君剪纸和农民画、耀州木板刻画、印台耀州青瓷制作工艺、王益社火等具有铜川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牌,增强我市原创文化竞争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企业,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打造以文化演艺、民间艺术品、文体休闲、艺术培训为主的文化产业格局;因地制宜,打造北市区七一路文化街区,实施文化产业“一县一业”工程;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每年争取开发1-2个文化产业项目,着力打造精品剧目,拍成3-5部电视剧,办好中国药王养生节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支持市级新闻媒体,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发展经营业务。
  三、着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整合铜川电台和电视台资源。加快农村广电网络改造,每年建设农网光缆100KM,到2015年农村有线覆盖率达到70%;安装卫星直播接收设施1.4万套,完成750个20户以下通电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丰富电视荧屏节目,在市电视台开通文化教育频道;开通标清频道和高清频道节目,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和车载移动数字电视业务;完成耀州广播电视转播台技术改造,建设60M发射塔3座。
  四、重视体育事业发展。改善城乡群众健身设施和条件,增加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场所面积。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器材配送工程”、“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大县级体育场馆建设,建成铜川体育中心,力争到201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达到1.5平方米。鼓励开展各种类型全民健身活动。鼓励加快发展竞技体育,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水平。培育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表演业,鼓励发展体育彩票和体育用品产销等产业,丰富体育市场。

第二十四节 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树立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观念,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人才强市之路。
  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选派优秀领导干部到基层、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挂职锻炼;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加强干部培训,加强对中青年公务员法律、外语以及专业知识的在职培训,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经理人市场,并通过挑选部分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参加管理培训,培养一批现代企业家队伍;综合运用企业平台和政府资助,培养一批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工业企业紧缺的高、中级技术工人;鼓励大学生、优秀人才赴农村就业,培养一支扎根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人才队伍。提升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按照我市重点发展产业设置专业,对毕业大学生、农民工、复转军人进行就业培训。
  二、深化人才引进机制。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与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长期合作,定向引入铜川急需的专业人才;综合运用收入分配和薪酬鼓励政策,在住房、就医、配偶和子女就业就学及落户等方面给予优惠;构建柔性引进人才机制,鼓励外地科技人才来铜川进行有偿技术服务、兼职、讲课,或者是通过技术入股、合作等形式参与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
  三、完善人才评估机制。探索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家选拔评价制度。完善以岗位要求为基础,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引导企业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发展专业化、规范化人才测评咨询结构,推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完善资格考试、考核和通行评议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方法。
  四、优化人才结构布局。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做大做强人才服务机构,放开民营人才中介准入条件,形成人才市场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加强人才资源数据库建设,构建人才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人才市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制定完善人才流动的政策措施,打破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行业、身份、所有制等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

第八章 着力构建和谐铜川


  加快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保障公共安全,促进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同步增长,实现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两个比重逐步提高,确保全市最低工资标准、退休职工养老金、企业工资指导线三个指标实现翻番,逐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在和谐铜川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第二十五节 加快就业再就业工作


  把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加快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一、完善就业政策体系
  认真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加大对公共就业机构和支持就业的投入力度,积极执行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引导和农民工进城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市、县区、乡镇三级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实现人力资源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建立劳动力人口数据库,构筑就业与失业预测预警机制,实现劳动保障动态管理。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在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联络站,扩大国内劳务输出规模。
  三、着力增加就业岗位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就业岗位,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充分就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新增城镇就业7.5万人以上。

第二十六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基本生活保障为核心,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一、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符合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民,做到“应保尽保”;根据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新变化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并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均衡化。
  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工作,逐步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扩大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整合基本医疗保险资源,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防止农村居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通过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拓展保障资金来源。
  三、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搞好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整合完善农村养老院,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到2015年,新建区域性敬老院6所,“五保”人均供养标准达到2692元以上,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保障范围;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农村医疗救助力度,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衔接;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司法保障;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采用“三个一点”的办法,落实保障资金,健全基金监督管理机制,保障被征地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

第二十七节 保障公共安全


  继续深化“平安铜川”创建活动,健全信访工作机制,注重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强公共安全管理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技术防范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城市主要街区、住宅小区、交通要道、公共复杂场所的视频监控系统,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保障。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落实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基本药物安全监管,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报告网络,建立健全药械生产情况月报制度,加大特殊药品监管力度,强化医疗机构制剂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加强交通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黑车”等非法经营,规范出租行业管理制度,严格出站车辆安全检查登记制度,规范全市机动车维修市场经营秩序。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积极实施一批安全工程项目,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和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二、强化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全市应急综合能力。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预案编制修订、评审发布等工作制度,形成覆盖各个行业领域的预案体系。推进市、区县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实现政府与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互通互联。强化市、区县综合应急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和突发事件应急评估体系,加大隐患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实现对各类应急物资的动态管理和统一调度。建立恢复重建标准,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素养。建立应急经费保障制度,满足应急处置、科普宣教等工作需要。
  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落实“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车管人”等多种服务管理手段,构建“两头抓、双向管”的管理机制。积极推行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引导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落实重点人员管理帮教措施,围绕人地物事、吃住行消等动态轨迹,实施常态化、动态化管控。加强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和多元化调处工作。创新公安行政管理,有效提升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危险物品管理水平。坚持服务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创新。加强虚拟社会监管,实行网上重点人员实时动态管控和居民上网实名登记,实现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
  四、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建立保障有力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公共气象服务保障系统、人工防雹增雨系统,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先进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体系,提高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第二十八节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高度重视道德体系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继续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新一轮精神文明创建热潮,着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坚持把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我市公民思想道德实际相符合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以营造全社会的诚信环境,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为目标,建成“以政府信用建设为先导,企业信用建设和各类社会组织信用建设为重点,个人信用建设为基础,信用征集、评价、披露、服务为主要内容,信用市场为载体”,体系完善、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打造“诚信铜川”。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注重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政务、厂务、居务、村务和校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以“六五”普法活动为载体,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核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健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司法正义。
  四、加强平安建设。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属地管理”、“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各种维稳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全力化解矛盾,减少不稳定因素。创新管理形式,不断加强人口管理、网吧管理和社会组织管理,彻底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 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公正廉洁执法水平。

第九章 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步伐


  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二十九节 深化体制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形成有利于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体制机制。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创新政府管理机制,创新政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市县联动、运作高效、公正透明、便捷顺畅的审批系统,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协助推进省管县改革,适度合并减少乡镇村组,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该管的事情管好。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提高政府公信力,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推进法治建设和政务公开,健全行政执法体制和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政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工作程序,切实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坚定不移地推进政企分开。加快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发展混合制经济,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创新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健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企业经营者薪酬考核制度。认真解决好改制企业的遗留问题,化解企业历史债务,盘活存量资产,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加快完善产权交易的监管体系,规范产权变更及交易。
  三、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机制,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国有资产管理平台。加大公交、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垄断行业改革力度,鼓励社会法人和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市政公用行业企业的改制重组,推进市政设施管养市场化。
  四、全力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建立民营经济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的平台,实施支持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具体政策。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使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征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享受与其他企业同等的待遇。推进民营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民营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0%。
  五、深化市场改革
  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产权产品自由流动的资源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拓展市场直接融资渠道,扩大企业融资规模,满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加快推进用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组织体系,提高个性化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功能。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第三十节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转变对外贸易模式,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瞄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发达地区和港澳台及西安地区等重点招商区域,采取产业链招商,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选择一批能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产业项目、工业技改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旅游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继续坚持“引进来、走出去”,采用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驻点招商等多种方式,开展全方位招商活动,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扩大对外贸易
  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的机遇,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扶持发展高新技术和机电、医药、矿产、纺织、农业、轻工六大出口主导产品,培育特色出口产品品牌。加大政策扶植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出口,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建立完善市、区县商务信息网络体系,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外经贸发展基金,加强银贸合作,拓展外贸进出口融资渠道,保障出口企业的资金需求。畅通出口产品绿色通道,保证出口渠道畅通便利。
  开拓俄罗斯、中亚、中东、东盟、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拓宽出口渠道,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外贸模式,降低外贸风险。积极申请国家出口新产品研发资金,鼓励各类企业自主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努力提高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比重,完善预警预报和质量检验机制,规避贸易风险。
  三、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
  坚持引进外资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结合,着力在煤、电、铝、水泥、陶瓷联产联营以及节能环保方面上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集聚效应强、外向度高的跨国企业落户铜川,推动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及西安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我市电力、食品、医药、电源、旅游等接续产业。对现有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鼓励其增资扩股,把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的上下游相关产业投资铜川。

第十章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