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加快城镇设施建设。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建设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通讯、绿化等,形成便捷通达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配套完善的供排水系统、清洁安全的城市能源供给系统、完善可靠的城市防灾减灾和预警、应急处理系统。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用气普及率达到100%。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坚持源头控制,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深入开展药王山周边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广天然气、水煤浆等清洁燃料,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 2.2万吨以下;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 3.5万吨以下;烟尘排放量控制在0.7万吨以下;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 1.16万吨以下;氨氮排放量控制在0.13万吨以下;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1.2万吨以下。力争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
  绿化亮化美化城市环境。全面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任务。深化210国道铜川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纵贯铜川南北的景观走廊。实施造林绿化十大工程,完成“三个大水”、“三个大绿”城市景观工程建设,建成六大城市园林公园,努力形成自然和谐的城市景观,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围绕玄奘、孙思邈、柳公权等“一圣四杰”主题,规划一批主题公园或广场,建成若干建筑风格独特、人文底蕴厚重的精品工程。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2平方米,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5%。

  表三
“十二五”期间主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序 号 项 目 名 称
  1 铜川市南北市区集中供热工程
  2 铜川市新耀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
  3 铜川市新耀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4 铜川市南市区工业园区道路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5 铜川市新区城市道路建设工程
  6 铜川市北市区道路及排水改建工程
  7 铜川市耀州窑遗址文化旅游园工程。
  8 铜川市新耀连接带景观建设
  9 铜川市北市区小河沟、瓦窑沟森林公园建设项目
  10 包茂高速铜川段环境整治工程
  11 铜川市城市绿化及生态治理
  12 铜川市耀州区城市道路建设
  13 铜川市绿色走廊城市道路建设
  14 铜川市南市区供水工程
  15 铜川市北市区及绿色走廊供水改扩建工程
  16 铜川市新耀天然气二期工程
  17 铜川市城市燃气管网改造及新建项目
  18 铜川市坡头工业园区基础设施
  19 铜川市坡头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
  20 铜川市董家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
  21 铜川市黄堡工业园区基础设施
  22 铜川市玉皇阁湿地公园
  23 铜川市城市广场建设
  24 铜川城市住宅建设
  25 铜川矿务局棚户区改造项目
  26 铜川市北市区漆水河河滨景观综合改造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


  紧紧围绕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七个一体化的目标任务,着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从根本上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加强基础性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公益性公共服务普及、提高政务性公共服务效能,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十五节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强化功能,提升特色,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村镇整合、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扩大城镇规模,完善配套设施,推进产业发展,营造宜居环境,提高经济和人口的聚集能力。到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6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以上。
  一、优化城镇化发展布局。支持宜君加快县城建设,凸显地方特色,提升建设层次,做大县城规模。加快打造北起彭镇,南至南市区,东起高楼河,西至庙湾镇的“一纵一横一环绕”的城镇分布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推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城市和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支撑、以中心村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框架。
  二、集中力量加快重点镇建设。加大对陈炉镇、红土镇、黄堡镇、照金镇、坡头镇、孙塬镇、董家河镇和宜君城关镇、彭镇、五里镇等10个具有较强产业支撑和独特资源优势城镇的扶持力度,以园区为抓手,形成7个以上重点工业镇,以产业聚集带动资源区域聚集,县域城镇规模和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到2015年,全市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建制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实现统一收集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以上,燃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1平方米以上,建制镇主要道路全面硬化;中心村(1500人以上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村庄主干道路全部硬化,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垃圾收集率达到85%以上,村庄绿地率达到20%以上,村庄卫生、文化、商服、幼托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

第十六节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坚持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稳定基本农田面积。按照“确保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方针,抓好粮食生产。建设以南部台塬为重点的2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和以北部山区为重点的30万亩绿色优质专用玉米基地。新修基本农田1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10万亩,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完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进一步提高农业抗旱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到2015年,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
  二、做优特色产业
  按照“稳粮、优果、兴牧、增药、促林(草)”的发展思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壮大果、牧、药、菜和农副产品加工五大特色产业。到2015年,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200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区2个。
  建设全国名优果业基地。做强做大果业,加快发展干杂果、设施高效特色水果和以大樱桃为主的名、特、优、新时令水果。按照集约发展、科学管理的理念,巩固提高30万亩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加快30万亩优质苹果出口基地、5万亩大樱桃基地、西北苹果物流园区、渭北园艺技术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尽快形成“苹果为主、多果并举、特色突出、名优荟萃”的产业新格局。到2015年全市鲜干果面积达到240万亩以上,优果率达到85%以上。进一步扩大鲜果气调、冷藏贮藏能力和冷链运输能力,搞好果品转化加工和综合利用。扶持壮大九州果业、三联公司、明瑞果汁等一批果品加工、储藏、营销龙头企业,到2015年全市鲜果贮藏能力占到总量的30%以上,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
  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规模为基础,加快畜牧业生产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促进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到2015年,建立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场、小区、专业村)52个,建成以印台区、王益区、耀州区为重点的生猪、蛋鸡养殖基地,以耀州、新区为重点的奶牛养殖基地。畜牧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
  以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规模扩张。按照“依托资源、标准栽培、种改并重、企业支撑”的思路,发展以黄芩、柴胡、党参为主的人工种植区和以连翘、刺五加、山桃为主的野生护改栽培带。到2015年,中药材规范化种植10万亩,野生护改20万亩。
  发展设施栽培蔬菜产业。以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为重点,到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万亩,蔬菜总产达到14万吨。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做好苹果、核桃和玉米等农产品的深加工,加快国际名酒庄生态观光园区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第十七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一、多渠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统一的评估和监理机构,鼓励农民同各种市场主体进行股份合作,实现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坚持“外引”、“内育”并重,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拉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形成农业产业板块;加大在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推动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发挥集聚效应,提升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探索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开展土地银行、土地入股等各种形式的合作。
  二、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原则,着重抓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农业生产者能普遍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积极引导生产要素集约投入农业。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财政、金融等资源投向农业;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效益;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促进农业科技入户,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集约化投入,降低农业的单位成本,使农业生产的收益不断提高,引导社会生产要素投向农业。

第十八节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三农”工作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建设农民生活美好家园。
  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电、路、气、房、网“六到农家”工程,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使有条件地区农民用上天然气。加快农村“三池一改”工程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10个环境优美乡镇、50个生态示范村。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农民建设自有住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改造步伐,美化绿化村庄庭院。到2015年,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6处,解决9.4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新修“四田”10万亩,新造林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建设省级沼气示范村,新建10个大中型沼气项目,每年新增沼气用户1000户。
  二、加强新农村示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抓点、连线、扩面、整体提升”的思路,一手抓创建,一手抓提高,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农民建设主体的作用,加快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启动新农村新民居试点示范工程,以新老包茂高速、210国道铜川沿线、省道305线铜川段等4条线路为主轴,打造富有铜川特色的新农村。按照土地集约利用、产业聚集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和管理服务城镇化“三集一化”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体现地方特色,科学规划布局,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标准,完善功能,按照社区要求推进中心村建设。把扶贫移民与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农民就业创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资金捆绑、项目整合的协调推进机制。到2015年,建成新农村重点示范村150个。

第十九节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一、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实施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服务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巩固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加大劳务培训和输出力度,提高就业能力,培育劳务经济品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着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调整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等补助标准,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建立迁入城市定居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逐步实现农村集体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鼓励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林地合作,鼓励农民以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通过租赁、联营等形式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二、改善农产品价格。采取市场、行政等灵活手段,逐步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继续加大对农补贴力度,推进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完善农产品价格补贴机制,促进农业效益不断提高,维护农业农村稳定。
  三、加大对农业的保护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措施,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建立以农业保险为主的市场化新型防灾减灾机制,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按照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建立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不断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到“十二五”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资金需求满足率达到70%,建立3-5家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形成各方资金投向农村的长效机制。

第七章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以实施“民生十大工程”为载体,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发展改革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十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确立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促进各项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一、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实现每个县区建成一所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二、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以县为主,分类指导,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加大政府投入,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面。到2015年,全市建成省级教育强区县2-3个,省级教育强乡镇25个,市级教育强乡镇35个,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三、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以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重点培养适应我市煤炭、水泥、铝业、电力、果业、陶瓷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强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延安大学创新学院铜川校区、陕西体育专修学院、省武警总队培训基地、省果业学院;加快铜川职业技术学院、铜川煤技校、铜川市技校等院校的扩建迁建,扩大办学规模,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和再就业培训基地建设。

第二十一节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一、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服务工程。建立科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整合全市科技服务资源,建立公益性科技资源中心。结合全市八大工业园区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立相应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场地、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二、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强市工程。实施“3128”科技工程。重点扶持3个科技园区,每个区县重点扶持发展1个支柱产业,每年重点支持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和8个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促进煤电铝一体化、能源建材与现代建材一体化、农工商贸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及12396为农服务热线为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每年在每个区县围绕重点产业选择实用技术予以推广,壮大产业规模,促进农民增收。
  三、着力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和落实中省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建立长期技术开发合作关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竞争力。建立创新奖励机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及技术革新活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专利申报资助、项目扶持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申报国家专利,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第二十二节 促进人口和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一、健全公共卫生医疗体系。以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管理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全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市、县、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大政府投入,统筹发展城乡卫生事业,建成较为完备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疾控、监督体系。至2015年,实现全市医院、卫生院总建筑面积达57.8万平方米,总床位数5380张,医生数3380人。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成4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根据社区规模完成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任务。
  完善区、县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加强农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形成完善的母婴安康服务体系,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及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做好农村医疗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搞好农村医疗救助政策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建设30个乡镇卫生院,完成乡、村卫生机构基本医疗设备配置和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任务,对村医实行公共卫生服务补助。
  二、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将婚育新风宣传教育与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相结合,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到2015年,全市晚婚率达到65%,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96%。完善服务网络,乡级服务站达到41个、县级服务站5个,在96%以上的村建立“两室一校”。拓宽服务领域,提供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生殖健康服务,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高度重视妇女工作,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第二十三节 繁荣文化广电体育事业


  坚持“文化立市”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完善覆盖市、区县、乡镇、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铜川日报大厦、广电中心大楼、新区影剧院、演艺大厦和展览馆、市文化艺术中心,改扩建市、区县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和社区文化站的覆盖率达到100%,规范文化站管理,力争建成一批省级示范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室500个、“农家书屋”350个。做好全市文物的管理、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宣传和利用工作,新增文管所10个。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加大对耀瓷传统手工技艺、药王山庙会、耀县火亭子、王益孟姜女传说、宜君民间剪纸等非遗项目的宣传。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