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提升法治徐州建设水平
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宣传教育为重点,深入推进法治徐州建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企业事务公开、居务和村务公开,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规范化建设,健全和完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稳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提高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开展法治创建,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力争创成首批全省法治城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
第二节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加强基层、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重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赋予社区更多的管理和服务职责,建设社区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加强城乡社区信息化建设。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加强政策扶持,培育发展各类社区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其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建立公平规范的利益协调机制、渠道畅通的诉求表达机制、科学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和全方位的权益保障机制。全面推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县、镇调处中心和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强化基层基础硬件建设,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和相互融合,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层次、宽领域、规范化的大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正确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畅通民意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深入推进“阳光信访”,提高解决群众诉求效率和水平。
构建诚信社会。深入实施诚信徐州建设,扎实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加强诚信宣传教育,营造诚信文化氛围。
第三节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深入推进平安徐州建设。深化平安徐州建设活动,努力建设一个基础更牢、水平更高、覆盖面更广、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徐州,力争创成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加强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技防建设发展规划,完善防控网络,提升技防建设水平。加强现代警务指挥体系建设,提高跨区域协作水平,增强110接警和反应能力。加强对青少年、毒品和网络等重点领域犯罪的预防,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教育管理和重点区域的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应急协调机制,强化网络监管。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社区警务,大力开展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禁毒工作。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与监督管理,开展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严肃查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切实贯彻落实《
食品安全法》和《
药品管理法》,强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加强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监管,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诚信体系,完善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应急处置机制,依法查处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强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制定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急预案,加强气象、消防、人防、防震减灾和防洪减灾及水污染应急能力建设,科学规划避难场所,提高预测预报水平,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抗击危机的能力。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
专栏3 防灾减灾
气象。建设徐州气象防灾减灾业务中心,着力构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人防。大力推进人民防空和应急管理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人防资源优势,为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抢险救灾和应急救援服务。突出抓好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区域建设,强化社区防灾应急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公众应急救助技能,增强公共应急能力。
地震。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地震监测预报水平,不断完善地震灾害工程性防御体系,切实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
第九章 推动绿色发展
坚持环保优先方针,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积极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全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现土地利用方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集约高效转变。优化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低端落后产业用地,引导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建设用地理性扩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落实地下水开采总量和地下水水位下降控制措施,科学划定水源地范围。合理调配地表水、地下水、本地水、外调水和中水,加大工业节水力度,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建立合理的中水价格体系和市场运营机制,巩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果。
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展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全面建成徐州煤炭、大屯煤炭及丰县岩盐综合矿业经济区,初步建成邳州石膏及新沂、邳州硅质原料深加工矿业区,建成大屯矿区、西部、东部三大矿业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区。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采矿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规定,促进探矿权、采矿权依法转让。建立和健全矿区地质环境补偿机制。
加强重点领域节能。注重从源头上降低能耗、防治污染,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扩大产能。健全完善倒逼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强对重点耗能行业、企业和项目的节能管理,积极提高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比重。
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建设,形成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组织实施一批以“三废”综合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项目,加快推进徐矿、大屯矿区循环经济圈建设,不断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培育和发展较为完善的全社会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体系,引导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推进冶金、化工、纺织、建材、电力、造纸等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大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力度。严格执行对建设项目有关清洁生产内容审查和管理,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力争达到增产减污。引导和鼓励企业研发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加快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工艺与设备的推广应用,建成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第三节 持续改善环境
实施“碧水工程”。优先保护城乡饮用水源。建立水源地与河道两岸保护区,建设水源涵养森林及人工湿地,在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边界设置隔离网,确保水源水质达标。对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准保护区内不符合规定的污染企业实施搬迁。加强治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开展总氮总磷控制试点。重点加强县(市)及中心镇级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除磷脱氮等未达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积极推动配套管网、污泥处理处置等相关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废水处理水平,全面推广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全面实施规模化畜禽场(小区)治理,全面完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综合整治水环境。切实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实现断面稳定达标;保护和治理微山湖、骆马湖、京杭运河、奎河等重要河流湖泊,提升云龙湖、大龙湖等湖泊和中型水库的水环境质量。完成市域清污分流与尾水导流工程,推广实施分流域联片整治。
实施“蓝天工程”。加大工业废气治理力度。加强对电力、钢铁和建材等重点行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全面完成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整顿污染企业,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建设高效集中供热系统,实施城市天然气和其它清洁能源替代,加强对涉及有毒有害、挥发性有机物、恶臭气体企业的污染控制。加强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控制建筑工地和物料储运的扬尘污染。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实现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严格新车准入制度。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公交车,倡导绿色出行。
建设“清洁家园”。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制定城市“黑臭”内河整治方案,基本消除内河“黑臭”现象。加强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加快推广无害化卫生户厕,实施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加大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处置力度,实施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危险废物、放射性渣安全处置“环境安全工程”。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快“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村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严防重金属对地下水以及土壤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