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化各级政府责任,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方式,加大各级政府对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基本解决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部分无力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租住困难。合理确定租金水平,允许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租金。继续建设廉租住房,基本解决中低收入偏下家庭住房困难,实现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及低收入无房家庭申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应保尽保”。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严格准入审查和交易管理,完善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审核、公示和轮候制度。积极推进城市危旧房改造,加快定销安置房建设,努力改善困难群体住房条件。
第四节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明确政府举办公共卫生的职责,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机构的设施条件,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机构建设支持力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市)、区创建工作,切实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以社区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县级市城区和县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逐步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体化管理。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实现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建立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开展县、镇两级卫生机构纵向合作,通过人才扶持、设备支持等帮助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水平,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房屋、设备、人员全面达到规定标准。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
构建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加快市区公立医院布局调整和基本建设,重点抓好市中心医院新城区医院、内科医技大楼及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工程项目建设,加大对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精神病防治院、市口腔医院、市老年病院、市眼科医院和市肿瘤医院等特色专科医院的扶持力度,力争“十二五”末新增3-5家三级甲等医院;通过建设省、市级专科(病)诊疗中心,加强管理,促进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全面提升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徐州医疗品牌”,打造区域性医疗卫生高地。
打造体育强市。统筹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建成体育强市,逐步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围绕承办第18届省运会,努力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深入贯彻
全民健身条例,打造10分钟健身圈。到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拥有量达到2平方米以上。
第五节 建设文化名市
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加快发展具有徐州特色的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名市。
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新时期徐州精神。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全社会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具有高尚情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徐州人。大力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努力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基本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重点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优化文化资源配置,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公共设施的范围,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县(市)区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将徐州市档案馆建成苏北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大力推进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加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强化媒体社会责任,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加快发展广电事业,全面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基本建立应急广播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完成市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推进县(市)、区数字化改造,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化和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做好地方志编纂工作。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围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培育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实施文化推进工程,打造核心竞争力,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培育壮大徐州文化产业集团、徐州演艺集团、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徐州广电集团等国有文化企业,积极培育书画、动漫、奇石、商业演出等民营文化龙头企业,打造徐州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引进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努力把文化产业建成新的支柱产业。
专栏2 文化产业布局
实施“1234”工程,加快推进1批文化产业集聚区、2条文化产业带、3个文化产业板块、4大文化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优化徐州文化产业布局。
1 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徐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徐州创意68产业园、徐州软件园(动漫基地)、徐州云龙湖体育休闲集聚区、沛县大汉之源旅游集聚区、新沂“一山一湖一古镇”文化旅游集聚区、徐州汉文化景园、邳州红色旅游集聚区、睢宁儿童画产业园、丰县大沙河生态农业旅游区等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
2 条文化产业带。以东陇海线,徐济高速、西北绕城高速、连徐高速和宁徐高速为轴线,建设新沂-邳州-贾汪-徐州(铜山)的东陇海文化产业带和丰县-沛县-徐州(铜山)-睢宁的高速文化产业带。
3 个文化产业板块。开发建设徐(铜)沛丰两汉文化产业板块、徐沛贾体育服务产业板块、徐邳新睢旅游产业板块,努力把三个文化产业板块打造成特色鲜明、产品互补的文化产业区。
4 大文化产业生产基地。增强创意内涵,提高创新能力,打造产品品牌,扩大市场覆盖,加快建设沛县中西乐器生产基地、邳州宝石玉器生产基地、贾汪体育器材生产基地、睢宁儿童产品生产基地和丰县糖人贡、麦秆画生产基地。
|
第六节 提高人口服务水平
控制人口规模。围绕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实行城乡一体的人口生育政策、奖励政策和社会抚养费征收政策。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建立流动人口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服务管理机制,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实行流动人口常态化管理、市民化服务,推进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全力争创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实施“世代服务”二期、人口信息化、干部队伍职业化、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优生促进工程、新农村新家庭计划、利益导向建设、关爱女孩行动计划等人口计生重大建设项目。
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和改善婚、孕检工作,普及优生优育知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开展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试点,做好孕妇和婴幼儿保健工作,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质量。
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重点解决农村独女户养老、医疗问题,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发展老龄事业。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加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提高老年人优待服务水平,重视和加强老年人精神关爱。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激发全市妇女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依法保护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少年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加快妇女儿童阵地建设,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将残疾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做好残疾人教育、培训和就业工作,加强残疾人的生活和医疗保障,提高康复服务水平。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建成省级无障碍城市。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
第八章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由防范控制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