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类别医师考核试题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功用:补血活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4.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5.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妇人热入血室。
6.血府逐瘀汤: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甘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胡、川芎、牛膝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7.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8.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豆豉、薄荷、生甘草、桔梗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9.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
10.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11.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12.保和丸: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
13.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14.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
15.玉屏风散:生黄芪、白术、防风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16.小蓟饮子: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炙甘草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血淋、尿血。
17.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
18.酸枣仁汤: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证。
19.清胃散: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20.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栗,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
答案参照《方剂学》,主编:段富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八珍汤(《正体类要》) 2.白虎汤(《伤寒论》) 3.保元汤(《外科正宗》) 4.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6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7.萆薢化毒汤(《疡科心得集》) 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9.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 11.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统旨》) 1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大承气汤(《伤寒论》) 14.丹栀逍遥散(《薛氏医案》) 15.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16.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17.当归饮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18.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19.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20.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1.二妙丸(《丹溪心法》) 22.二至丸(《证治准绳》) 23.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24.桂枝汤(《伤寒论》) 25.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26.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27.活血散瘀汤(《外科正宗》) 28.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29.化斑汤(《温病条辨》) 30.化斑解毒汤(《医宗金鉴》) 31.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 32.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33.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4.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 35.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 36.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37.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38.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39.麻黄汤(《伤寒论》) 4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41.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42.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43.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45.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46.秦艽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47.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48.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49.清营汤(《温病条辨》) 50.清暑汤(《外科全生集》) 51.清骨散(《证治准绳》) 52.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引邵应节方) 53.三仁汤(《温病条辨》) 54.桑菊饮(《温病条辨》) 55.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6.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 57.四妙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58.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59.四逆散(《伤寒论》) 60.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1.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2.神应养真丹(《宣明论方》) 63.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64.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65.痛泻药方(《丹溪心法》) 66.五苓散(《伤寒论》) 67.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68.五子衍宗丸(《医学入门》) 69.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70.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71.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72.消风散(《外科正宗》) 73.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4.辛夷清肺饮(《外科正宗》) 75.小柴胡汤(《伤寒论》) 7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77.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78.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79.益胃汤(《温病条辨》) 8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81.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 82.茵陈蒿汤(《伤寒论》) 83.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84.银翘散(《温病条辨》) 85.栀子金花丸(《景岳全书》) 86.猪苓汤(《伤寒论》) 87.增液汤(《温病条辨》) 88.知柏地黄丸(《症因脉治》) 89.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90.真武汤(《伤寒论》)
中医医院妇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3.二至丸(《医方集解》) 4.二陈汤(《和剂局方》) 5.八正散(《和剂局方》) 6.八珍汤(《正体类要》) 7.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 11.小营煎(《景岳全书》) 12.小柴胡汤(《伤寒论》) 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 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16.乌药汤(《兰室秘藏》) 17.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 2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 21.长胎白术散(《叶氏女科证治》) 22.化阴煎(《景岳全书》) 23.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24.四乌贼骨一蔗茹丸(《素问·腹中论》) 25.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加味五淋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27.加味五苓散(《医宗金鉴》) 28.加味麦门冬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9.加减一阴煎(《景岳全书》) 30.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31.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32.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33.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4.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35.归肾丸(《景岳全书》) 36.平胃散(《和剂局方》) 37.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 38.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39.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40.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41.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42.左归丸(《景岳全书》) 43.右归丸(《景岳全书》) 44.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45.玉真散《外科正宗》 46.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47.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48.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49.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50.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 51.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52.当归饮子(《外科正宗》) 53.安老汤(《傅青主女科》) 54.防风汤(《证治准绳》) 55.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56.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5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58.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59.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60.芎归泻心汤(《普济方》) 6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62.补血定疼汤(《万病回春》) 63.肠宁汤(《傅青主女科》) 64.沉香散(《医宗必读·淋证》) 65.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66.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67.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68.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69.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70.育阴汤(《百灵妇科》) 71.肾气丸(《金匮要略》) 72.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73.参附汤(《妇人大全良方》) 74.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6.固阴煎(《景岳全书》) 77.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78.固经丸(《医学人门》) 79.定经汤(《傅青主女科》) 80.青竹茹汤(《证治准绳》) 81.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82.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83.柏子仁丸(《妇人大全良方》) 84.春泽汤(《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85.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 86.荆穗四物汤(《医宗金鉴》) 87.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88.茯神散(《医宗金鉴》) 89.保阴煎(《景岳全书》) 90.胎元饮(《景岳全书》) 91.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 92.养荣壮肾汤(《叶氏女科证治》) 93.养心汤(《胎产心法》) 94.举元煎(《景岳全书》) 95.香棱丸(《济生方》) 96.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 97.顺经汤(《傅青主女科》) 98.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99.益气导溺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100.益肾调经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101.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102.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103.调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4 .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105.逍遥散(《和剂局方》) 106.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107.桂枝汤(《伤寒论》) 108.宽带汤(《傅青主女科》) 109.消风散(《外科正宗》) 110.胶艾汤(《金匮要略》) 111.逐瘀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112.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 113.健脾利水汤(《胎产心法》) 114.健固汤(《傅青主女科》) 115.桑菊饮(《温病条辨》) 116.凉膈散(《和剂局方》) 117.真武汤(《伤寒论》) 118.泰山盘石散《景岳全书》 119.黄芪当归散(《医宗金鉴》) 120.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121.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122.清营汤(《温病条辨》) 123.清暑益气汤(《温病条辨》) 124.清肝引经汤(《中医妇科学》四版教材) 125.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126.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127.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 128.银翘散(《温病条辨》) 129.脱花煎(《景岳全书》) 130.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131.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132.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133.散结定痛汤(《傅青主女科》) 134.趁痛丸(《经效产宝续编》) 135.滋肾通关丸(《兰室秘藏》) 136.滋水清肝饮(《医宗己任编》) 137.滋血汤(《证治准绳·女科》) 138.温经汤(《金匮要略) 139.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140.温胞饮(《傅青主女科》) 141.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142.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 14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144.毓麟珠(《景岳全书》) 145.增液汤(《温病条辨》) 146.鲤鱼汤(《千金要方》) 147.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148.六味回阳饮《景岳全书》 149.天仙藤散《校注妇人良方》 150.四神丸《证治准绳》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八珍汤(《正体类要》)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 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 5.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8.大青龙汤(《伤寒论》) 9.小青龙汤(《伤寒论》) 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12.五皮饮(《中藏经》) 13.五苓散(《伤寒论》) 14.五虎汤(《证治汇补》)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16.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 18.匀气散(《医宗金鉴》) 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 20.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 2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22.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23.右归丸(《景岳全书》) 24.左归饮(《景岳全书》) 25.归脾汤(《正体类要》) 26.四神丸(《内科摘要》) 27.生脉散(《医学启源》) 28.白虎汤(《伤寒论》) 29.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30.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3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3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决》) 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决》) 34.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3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 36.杞菊地黄丸(《医级》) 37.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 38.远志丸(《济生方》) 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0.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4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2.补肾地黄丸(《医宗金鉴》) 43.附子泻心汤(《伤寒论》) 44.附子理中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46.固真汤(《证治准绳》) 47.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48.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49.金沸草散(《南阳活人书》) 50.炙甘草汤(《伤寒论》) 5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决》) 52.定痫丸(《医学心悟》) 5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4.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55.茵陈蒿汤(《伤寒论》) 56.茵陈理中汤(《张氏医通》) 57.保元汤(《博爱心鉴》) 58.保和丸(《丹溪心法》) 59.宣毒发表汤(《痘疹仁端录》) 60.都气丸(《医宗金鉴》) 61.真武汤(《伤寒论》) 62.逐寒荡惊汤(《福幼编》)63.健脾丸(《医方集解》) 64.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6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6.凉营清气汤(《喉痧证治概要》) 67.消乳丸(《证治准绳》) 68.消疳理脾汤(《医宗金鉴》) 69.涤痰汤(《严氏易简归一方》) 70.益脾镇惊散(《医宗金鉴》) 71.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72.调元散(《活幼心书》) 73.桑菊饮(《温病条辨》) 74.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75.桑白皮汤(《景岳全书》) 7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77.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78.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79.黄连解毒汤(《肘后方》) 80.菟丝子散(《医宗必读》) 81.银翘散(《温病条辨》) 8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8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84.清宁散(《幼幼集成》) 85.清胃解毒汤(《痘疹传心录》) 86.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 87.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88.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89.琥珀抱龙丸(《活幼心书》) 90.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91.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 92.温胆汤(《世医得效方》) 93.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94.缓肝理脾汤(《医宗金鉴》) 95.解肌透痧汤(《喉痧症治概要》) 96.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97.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 98.增液汤(《温病条辨》) 99.镇惊丸(《医宗金鉴》) 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医院眼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一贯煎(《柳州医话》) 2.二至丸(《医方集解》)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八珍汤(《正体类要》) 5.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三仁汤(《温病条辨》) 7.小柴胡汤(《伤寒论》) 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9.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 10.五苓散(《伤寒论》) 11.六君子汤(《医学正传》)12.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13.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14.化斑汤(《温病条辨》) 15.化坚二陈汤(《医宗金鉴》) 16.玉女煎(《景岳全书》) 17.双解散(《目经大成》) 18.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1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20.宁血汤(《中医眼科学》) 21.白虎汤(《伤寒论》) 2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23.右归饮(《景岳全书》) 24.生蒲黄汤《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25.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26.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7.四物五子汤(《审视瑶函》) 28.四顺清凉饮子(《审视瑶函》) 29.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30.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31.归脾汤(《济生方》) 32.正容汤 (《审视瑶函》) 33.加味逍遥散(《审视瑶函》) 34.石决明散(《沈氏尊生书》) 35.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36.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 3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38.还阴救苦汤(《原机启微》) 39.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0.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41.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4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4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4.补肾地黄丸(《眼科百问》) 45.补肾明目丸(《银海精微》) 46.补肝散(《秘传眼科龙木论》) 47.防风散(《秘传眼科龙木论》) 48.杞菊地黄丸(《医级》) 49.泻肺饮(《眼科纂要》) 50.栀子胜奇散(《原机启微》) 51.泻肝汤(《秘传眼科龙木论?瞳人干缺外障》) 5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53.泻心汤(《银海精微》) 54.泻肝散(《银海精微》) 55.定志丸(《审视瑶函》) 56.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 57.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 58.抑阳酒连散(《原机启微》) 59.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原方为丸) 60.驱风散热饮子(《审视瑶函》) 61.除湿汤(《眼科纂要》) 62.除风益损汤(《原机启微》)63.活血煎(《眼科龙目论》) 64.参苏饮(《目经大成》) 65.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66.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7.桂附理中丸(《三因方》) 68.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69.凉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0.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71.桑菊饮(《温病条辨》) 72.桑白皮汤(《审视瑶函》) 73.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74.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75.益气聪明汤(《普济方》) 76.真武汤(《伤寒论》) 77.理中汤(《伤寒杂病论》) 78.菊花决明散(《证治准绳》) 79.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80.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81.羚羊角饮子(《秘传眼科龙木论》) 82.除风益损汤(《原机启微》) 83.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84.清营汤(《温病条辨》) 85.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86.银翘散(《温病条辨》) 87.猪苓散(《银海精微》) 88.温胆汤(《千金方》) 89.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90.滋阴地黄丸(《证治准绳》) 91.新制柴连汤(《眼科纂要》) 92.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93.增液汤(《温病条辨》) 94.藿朴夏苓汤(《重订广温热论》) 95熟地首乌汤(《眼科临证录》) 96.眼珠灌脓方(《中医眼科学讲义》)97.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98.助阳活血汤(《审视瑶函》) 99.拨云退翳散(《银海精微》) 100.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苍耳子散(《济生方》) 4.六味汤(《喉科秘旨》) 5.银翘散(《温病条辨》) 6.桑菊饮(《温病条辨》) 7.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 8.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9.大承气汤(《伤寒论》) 10.小柴胡汤(《伤寒论》) 11.四逆散(《伤寒论》) 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14.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15.白虎汤(《伤寒论》) 16.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1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18.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19.清咽利膈汤(《外科正宗》) 20.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 21.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22.黄芩汤(《医宗金鉴》) 23.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24.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25.理中丸(《疡医大全》) 26.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 27.四逆汤(《伤寒论》) 28.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2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0.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31.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32.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33.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34.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5.归脾汤(《正体类要》) 36.八珍汤(《正体类要》) 37.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38.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 39.肾气丸(《金匮要略》) 40.四神丸(《证治准绳》) 4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42.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4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4.通气散(《医林改错》) 4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47.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48.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49.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 5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1.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52.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53.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5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5.三仁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6.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57.五苓散(《伤寒论》) 58.真武汤(《伤寒论》) 59.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中医医院肿瘤科常用方剂中药目录
1.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 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5.肾气丸(《金匮要略》) 6.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8.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真武汤(《伤寒论》) 10.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11.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12.八珍汤(《正体类要》) 13.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14.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15.十枣汤(《伤寒论》) 16.小青龙汤(《伤寒论》) 17.小建中汤(《伤寒论》) 18.小承气汤(《伤寒论》) 19.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20.大青龙汤(《伤寒论》) 21.大承气汤(《伤寒论》) 22.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2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24.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25.三仁汤(《温病条辨》) 26.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27.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28.茵陈蒿汤(《伤寒论》) 29.无比山药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0.四逆散(《伤寒论》) 31.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2.四神丸(《证治淮绳》) 33.一贯煎(《柳洲医话》) 34.丁香散(《古今医统》) 35.小蓟饮子(《济生方》) 36.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7.乌头桂枝汤(《金匮要略》) 38.乌梅丸(《伤寒论》) 39.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40.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41.木香顺气丸(《沈氏尊生书》) 42.木香槟榔丸(《医方集解》) 43.五磨饮子(《医方集解》) 44.五苓散(《伤寒论》) 45.五皮饮(《中藏经》) 46.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47.止嗽散(《医学心悟》) 4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49.六一散(《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50.化积丸(《类证治裁》) 51.化肝煎(《景岳全书》) 52.丹栀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3.玉女煎(《景岳全书》) 54.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 55.龙胆泻肝丸(《兰室秘藏》) 56.石韦散(《证治汇补》) 57.左金丸(《丹溪心法》) 58.左归丸(《景岳全书》) 59.右归丸(《景岳全书》) 60.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1.四妙丸(《成方便读》) 62.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3.生脉散(《备急千金要方》) 64.代抵当汤(《证治准绳》) 65.白头翁汤(《伤寒论》) 66.白虎汤(《伤寒论》) 67.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68.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69.归脾汤(《济生方》) 70.加味桔梗汤(《医学心悟》) 71.圣愈汤(《医宗金鉴》) 72.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73.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74.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75.当归龙荟丸(《宣明论方》) 76.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77.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78.如金解毒散(《景岳全书》) 79.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0.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81.竹茹汤(《本事方》) 82.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83.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 8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5.交泰丸(《韩氏医通》) 86.补肺汤(《水类钤方》) 87.补肝汤(《医宗金鉴》) 8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8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90.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1.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92.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93.杏苏散(《温病条辨》) 94.吴茱萸汤(《伤寒论》) 95.连理汤(《张氏医通》) 96.沉香散(《金匮翼》) 97.良附丸(《良方集腋》) 98.何人饮(《景岳全书》) 99.启膈散(《医学心悟》) 100.附子理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1.附子粳米汤(《金匮要略》) 102.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103.泻心汤(《金匮要略》) 104.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105.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106.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107.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8.参附汤(《妇人良方》) 109.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0.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111.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112.炙甘草汤(《伤寒论》) 113.柴胡清骨散(《医宗金鉴》) 114.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115.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16.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117.实脾饮(《济生方》) 118.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11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120.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121.栀子清肝汤(《类证治裁》) 122.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 123.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124.胃苓汤(《丹溪心法》) 125.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 126.香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27.保和丸(《丹溪心法》) 128.保真汤(《十药神书》) 129.保元汤(《博爱心鉴》) 130.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131.济川煎(《景岳全书》) 132.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133.养心汤(《证治准绳》) 134.桑杏汤(《温病条辨》) 135.桑菊饮(《温病条辨》) 136.桑白皮汤(《景岳全书》) 137.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8.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 139.桃仁承气汤(《伤寒论》) 140.桃仁红花煎(《素庵医案》) 141.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142.桔梗杏仁煎(《景岳全书》) 143.柴枳半夏汤(《医学入门》) 144.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145.涤痰汤(《济生方》) 146.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47.益胃汤(《温病条辨》) 148.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149.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150.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51.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152.清营汤(《温病条辨》) 153.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154.清燥汤(《脾胃论》) 155.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156.清金化痰汤(《统旨方》) 157.清肺饮(《证治汇补》) 158.清骨散(《证治准绳》) 159.理中汤(《伤寒论》) 160.黄连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161.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162.黄芪鳖甲散(《卫生宝鉴》) 163.银翘散(《温病条辨》) 164.麻黄汤(《伤寒论》) 165.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166.麻子仁丸(《伤寒论》) 167.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168.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169.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170.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171.越婢汤(《金匮要略》) 172.越鞠丸(《丹溪心法》) 173.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174.葛根汤(《伤寒论》) 175.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 176.暖肝煎(《景岳全书》) 177.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178.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179.增液汤(《温病条辨》) 180.薏苡仁汤(《类证治裁》) 181.橘皮汤(《千金要方》) 182.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83.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 184.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185.大黄蛰虫丸(《金匮要略》) 186.鳖甲煎丸(《金匮要略》) 187.沉香化气丸(《证治准绳》) 188.阿魏丸(《博济方》) 189.消瘕汤(《辨证录》) 190.加味枳术丸(《医略六书》) 191.消积丸(《圣济总录》) 192.白豆蔻散(《奇效良方》) 193.橘核丸(《医学心悟》) 194.消瘿散(《证治准绳》) 195.昆布丸(《太平圣惠方》) 196.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 197.息贲汤(《三因极-病证方论》) 198.半夏汤(《圣济总录》) 199.牛蒡子散(《太平圣惠方》) 200.大黄茯苓丸(《产科发蒙》)
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十灰散(《十药神书》) 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4.四生丸(《妇人良方》) 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 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 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 9.鸡鸣散(清·《伤科补要》) 10.金铃子散(《圣惠方》) 11.抵当汤(《伤寒论》) 12.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13.独参汤(《景岳全书》) 14.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 15.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 16.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17.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 18.桃仁承气汤(《瘟疫论》) 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20.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21.清营汤(《温病条辨》) 22.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 23.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24.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25.黎洞丸(《医宗金鉴》) 26.七厘散(《良方集腋》) 27.八厘散(《医宗金鉴》) 28.生血补髓汤(《伤科补要》) 29.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 30.壮筋养血汤(《伤科补要》) 31.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 32.补筋丸(《医宗金鉴》) 33.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 34.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 35.舒筋活血汤(《伤科补要》) 36.蠲痹汤(《百一选方》) 37.八珍汤(《正体类要》) 38.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 39.三痹汤(《妇人良方》) 40.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1.大活络丹(《兰台轨范》引宋·《圣济总录》) 42.大红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4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44.乌头汤(《金匮要略》) 45.五加皮汤(《医宗金鉴》) 4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7.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48.归脾汤(《济生方》) 49.左归丸(《景岳全书》) 50.右归丸(《景岳全书》) 5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52.防风根汤(《杂病源流犀烛》) 53.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 54.补肾壮筋汤(《伤科补要》) 55.补肾活血汤(《伤科大成》) 56.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57.健步虎潜丸(《伤科补要》) 58.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59.太乙膏(《外科正宗》) 60.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 61.四黄膏(《证治准绳》) 62.四生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3.陀僧膏(《伤科补要》) 64.金黄膏(《医宗金鉴》) 65.定痛膏(《疡医准绳》) 66.乌龙膏(《伤科补要》) 67.象皮膏(《伤科补要》) 68.八仙逍遥散(《医宗金鉴》) 69.万灵膏(《医宗金鉴》) 70.海桐皮汤(《医宗金鉴》) 71.散瘀和伤汤(《医宗金鉴》) 72.圣愈汤(清·《伤科汇纂》) 73.五神汤(《洞天奥旨》) 7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75.归灵内托散(《医宗金鉴》) 76.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77.神功内托散(《外科正宗》) 78.透脓散(《外科正宗》) 79.清热地黄汤(《幼科直言》) 80.搜风解毒汤(《医宗金鉴》) 81.丁桂散(《外科传薪集》) 82.九一丹(《医宗金鉴》) 83.八宝丹(《疡医大全》) 84.千金散(《中医外科学》) 85.白降丹(《医宗金鉴》) 86.玉露油膏(《药蔹启秘》) 87.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 88.冲和散(《外科正宗》) 89.阳和解凝膏(《外科全生集》) 90.阳毒内消散(《药蔹启秘》) 91.红灵丹(《中医外科学》) 92.金黄散(《医宗金鉴》) 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4.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96.先天大造丸(《外科正宗》) 97.清骨散(《证治准绳》) 98.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 99.桂麝散(《药蔹启秘》) 100.白虎汤(《伤寒论》) 101.白虎桂枝汤(《金匮要略》) 102.防风汤(《宣明论方》) 103.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104.宣痹汤(《温病条辨》) 105.除湿蠲痛汤(《证治准绳》) 106.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 107.薏苡仁汤(《类证治裁》) 108.大黄蛰虫丸(《金匮要略》) 109.五痿汤(《医学心悟》) 110.甘露消毒丹(《温病条辨》) 111.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11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3.虎潜丸(《丹溪心法》) 114.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115.清燥救肺汤(《医门法津》) 116.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117.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118.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 119.调元肾气丸(《外科正宗》) 120.犀黄丸(《外科全生集》)
中医医院肛肠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2.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3.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6.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7.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8.黄芪汤(《千金要方》) 9.健脾益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四物汤(《仙授理方续断秘方》) 11.四物消风汤(《医宗金鉴》) 12.八珍汤(《丹溪心法》) 13.六味地黄丸(汤)(《小儿药证直诀》) 14.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15.右归饮(《景岳全书》) 16.十全大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18.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20.六一散(《伤寒直格》) 2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2.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合击局方》) 23.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 24.四逆散(《伤寒论》) 2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27.痛泻药方(《景岳全书》) 28.当归芍药汤(《千金要方》) 29.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30.良附丸(《良方集腋》) 31.六磨汤(《证治准绳》) 32.沉香化滞丸(《中医大辞典》) 33.四磨汤(《济生方》) 34.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35.桃仁承气汤(《伤寒论》) 3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37.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38.槐花散(《普济本事方》) 39.十灰散(《十药神书》) 40.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1.地榆丸(《证治准绳》) 42.活血祛瘀汤(《外科正宗》) 43.黄土汤(《金匮要略》) 44.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5.清营汤(《温病条辨》) 46.凉血地黄汤(《脾胃论》) 47.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48.三黄丸(《证治准绳》) 49.当归龙荟丸(《丹溪心法》) 50.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 51.龙胆泻肝汤(《外科正宗》) 52.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53.白头翁汤(《伤寒论》) 54.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55.疏风清热饮(《医宗金鉴》) 56.玉女煎(《景岳全书》) 57.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8.黄芩汤(《伤寒论》) 59.乌梅丸(《伤寒论》) 60.三仁汤(《温病条辨》) 61.胃苓汤(《证治准绳》) 62.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 63.二妙散(《丹溪心法》) 64.三妙丸(《医学正传》) 65.滋阴除湿汤(《外科正宗》) 66.化毒除湿汤(《疡科心得集》) 67.理中丸(《伤寒论》) 68.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 69.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70.四逆汤(《伤寒论》) 7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72.赤石脂丸(《中医大辞典》) 73.保和丸(《丹溪心法》) 74.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 75.人参健脾丸(汤)(《景岳全书》) 76.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77.凉膈清肠散(汤)(《证治准绳》) 78.麻子仁丸(《伤寒论》) 79.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80.苁蓉润肠丸(《金匮翼》) 81.济川煎(《景岳全书》) 82.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83.大承气汤(《伤寒论》) 84.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85.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86.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87.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8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89.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9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91.五神汤(《辨证录》) 92.止痛如神方(《医宗金鉴》) 93.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94.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96.透脓散(《外科正宗》) 97.当归饮子(《济生全书》) 98.消风散(《外科正宗》) 99.增液汤(《温病条辨》) 10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4.小青龙汤(《伤寒论》) 5.止嗽散(《医学心悟》) 6.银翘散(《温病条辨》) 7.桑菊饮(《温病条辨》)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11.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12.麻子仁丸(《伤寒论》) 13.济川煎(《景岳全书》) 14.小柴胡汤(《伤寒论》) 15.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16.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17.四逆散(《伤寒论》) 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21.白虎汤(《伤寒论》) 22.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23.清营汤(《温病条辨》) 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25.黄连解毒汤(《肘后备急方》) 26.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28.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30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31.清胃散(《脾胃论》) 32.玉女煎(《景岳全书》) 33.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34.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5.白头翁汤(《伤寒论》) 36.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37.理中丸(《伤寒论》) 38.小建中汤(《伤寒论》) 39.吴茱萸汤(《伤寒论》) 40.四逆汤(《伤寒论》) 4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42.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4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5.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46.生脉散(《医学启源》) 47.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48.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49.归脾汤(《正体类要》) 50.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51.炙甘草汤(《伤寒论》) 5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53.左归丸(《景岳全书》) 54.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55.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56.肾气丸(《金匮要略》) 57.右归丸(《景岳全书》) 58.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59.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60.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6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62.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63.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 64.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 65.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6.四神丸(《内科摘要》) 67.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68.保和丸(《丹溪心法》) 6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70.健脾丸(《证治准绳》) 71.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72.越鞠丸(《丹溪心法》) 73.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7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7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6.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77.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78.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79.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0.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81.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8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3.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4.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85.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86.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7.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88.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89.杏苏散(《温病条辨》) 90.桑杏汤(《温病条辨》) 91.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92.麦门冬汤(《伤寒论》) 93.增液汤(《温病条辨》) 94.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95.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96.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97.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8.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9.三仁汤(《温病条辨》) 100.五苓散(《伤寒论》) 101.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102.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103.真武汤(《伤寒论》) 104.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105.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106.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7.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08.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109.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11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中医医院推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4.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5.二妙散(《丹溪心法》) 6.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 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12.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13.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14.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1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6.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17.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8.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19.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20.天麻钩藤汤(《杂病证治新义》)
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二妙散(《丹溪心法》) 4.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6.三仁汤(《温病条辨》) 7.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8.大青龙汤(《伤寒论》) 9.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11.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1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13.小青龙汤(《伤寒论》) 14.小建中汤(《伤寒论》) 15.小陷胸汤(《伤寒论》) 16.小柴胡汤(《伤寒论》) 17.小蓟饮子(《济生方》) 18.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19.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20.五苓散(《伤寒论》) 21.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2.止嗽散(《医学心悟》) 23.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 24.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 25.丹参饮(《时方歌括》) 26.乌梅汤(《伤寒论》) 27.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8.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29.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30.玉女煎(《景岳全书》) 3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32.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33.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34.左金丸(《丹溪心法》) 35.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36.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37.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8.四逆汤(《伤寒论》) 39.四磨汤(《济生方》) 40.归脾汤(《济生方》) 41.生脉散(《医学启源》) 42.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3.白头翁汤(《伤寒论》) 44.白虎汤(《伤寒论》) 45.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 46.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47.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48.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9.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50.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51.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52.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5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5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5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56.导赤散(《小儿要证直诀》) 57.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58.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 59.杏苏散(《温病条辨》) 60.吴茱萸汤(《伤寒论》) 61.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62.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6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64.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65.良附丸(《良方集腋》) 66.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 67.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69.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70.炙甘草汤(《伤寒论》) 71.参附汤(《正体类要》) 7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3.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74.济川煎(《景岳全书》) 75.真武汤(《伤寒论》) 76.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77.桂枝汤(《伤寒论》) 78.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79.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80.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8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2.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3.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84.桑杏汤(《温病条辨》) 85.桑菊饮(《温病条辨》) 86.理中丸(《伤寒论》) 87.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 88.银翘散(《温病条辨》) 89.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90.麻黄汤(《伤寒论》) 91.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92.清营汤(《温病条辨》) 93.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94.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95.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96.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97.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98.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99.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附件4:
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三级中医医院检查评估专家手册
目录
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专家组工作职责和要求
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准备
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日程安排
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备查材料清单
检查组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交材料清单
2010年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报告提纲
2010年三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打分汇总表(一)
2010年三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打分汇总表(二)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措施检查记录表
人员配备与培训检查记录表
临床科室建设检查记录表
重点专科建设检查记录表
中药药事管理检查记录表
中医护理检查记录表
中医药文化建设检查记录表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检查记录表
中医医院中药制剂能力建设专用设备选型参考表
临床类别医师考核试题
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妇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眼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肿瘤科常用方剂中药目录
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肛肠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推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急诊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专家组工作职责和要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检查评估工作的总体组织部署,并组织成立检查评估专家组。检查评估专家组承担具体检查评估工作。
一、检查评估专家组组长职责
1.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安排,根据检查评估手册和检查评估日程,负责具体检查评估工作,协调解决检查评估相关事宜。
2.负责培训本检查评估组的成员。
3.负责撰写检查评估报告或指定专家组成员撰写,并按时提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4.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反馈检查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检查评估专家组成员职责
1.服从组长的分工和工作安排,完成组长分配的任务。
2.按照检查评估日程,按时报到和撤离,中途不得离开检查评估现场。
三、检查评估专家组要求
1.熟悉《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及相关文件;了解检查评估工作内容和意义;掌握基本检查方法和工作流程。
2.必须在检查评估工作开始前1天到达被检查评估医院所在地。
3.召开预备会议,落实检查评估各项工作和材料准备。
4.遵守检查评估纪律,做到实事求是,不走过场,不乱表态。
5.着正装,佩带相应证件。准备手提电脑。
6.不接受超标准食宿安排,工作期间不饮酒,不得接受礼金、礼品,不得参与公款支付的游览、娱乐活动。
7.未经允许,不得向外界泄露检查评估情况。
8.使用统一印制的《2010年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手册》。
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准备
一、检查评估专家组成员要按照相关安排,提前一天到达被检查评估单位的所在地报到。
二、各检查评估专家组成员报到后,召开检查评估专家组会议,由检查评估专家组组长对检查评估专家组成员进行培训,学习《2010年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手册》,熟悉检查评估指标和检查方法,进行检查评估工作的任务分解,做好检查评估的相关准备工作。
三、报到当天召开预备会议,了解被检查评估医院的准备情况,明确此次检查评估工作日程安排。
(一)预备会参加人员
带队领导、检查评估专家组成员、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人。
(二)会议内容
1.核对双方的时间安排和日程表情况,介绍检查评估工作具体时间安排和主要活动。
2.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汇报本省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情况。
3.确定检查评估医院,请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通知被检查医院准备检查所需相关材料(材料清单附后)。
4.确定汇报会参加人员及日程(原则上不安排领导讲话,如有特殊情况要控制时间,不超过5分钟)。
5.了解检查评估需要查阅的文件、资料是否准备好。
6.确定食宿、乘车等有关安排,在保证检查评估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尽量节省时间、开支。
7.确定离开当地的时间,安排下一检查评估医院的交通等事宜。
8.通知当地准备详细记录检查评估工作过程。
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日程安排
一、上午(在会议室召开汇报会)
(准备好记录本,由组长指定一名检查评估专家组成员负责记录)
1.上午8:30分检查评估汇报会准时开始。
2.由检查评估组组长宣布:XX中医医院2010年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开始,介绍参加这次检查评估专家组成员,由省中医药管理领导介绍当地有关领导。
3.由检查评估专家组组长介绍此次检查评估专家组工作基本要求。宣布检查评估工作纪律:
基本要求:为了保证这次检查评估工作的客观性、科学性、公平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医院要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一经发现,将通报批评。
工作纪律:由于时间短,人员少,工作量大,因此不要安排与检查评估无关的活动,以保证有足够的检查评估时间。
4.由被检查评估医院领导介绍2010年“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情况报告(20分钟)。
5.9:00 实地检查评估开始,专家组分组进行实地检查评估。
二、下午
6.13:00 检查评估专家组分组继续进行实地检查评估考察。
7.17:00 召开检查评估工作专家组会议,汇总分析现场检查评估情况。
8.18:00 检查评估专家组反馈检查评估中发现的问题。
9.医院领导讲话。
10.宣布XX中医医院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年检查评估结束。
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备查材料清单
一、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提供的材料清单
1.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2010年管理年活动工作总结;
2.省内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打分汇总表(如当地检查评估工作已完成);
3.被检查医院检查评估报告(地市级中医医院检查评估报告由负责检查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的专家组完成,县级中医院的检查评估报告由负责检查的地市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的专家组完成);
4.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二、被检查医院提供的材料清单
1. 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总结;
2.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3.医院2010年工作计划;
4.医院管理制度;
5.医院科室综合目标考核文件;
6.对口支援协议书等对口支援工作相关材料;
7.按科室提供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名单、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名单(含执业助理医师)、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名单(含执业助理医师);
8.医院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名单、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名单;药学部门负责人职称及学历证书;
9.医院护理人员名单、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的护理人员名单;有关培训证明材料;
10.领导班子人员名单及学历证明;
11.医院医务、护理、科研、教育等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包括正副职)名单及学历证明;
12.临床科室清单;科室负责人名单、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职称证书;西医人员提供接受中医药专业培训的证书;
13.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清单;
14.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清单;
15.2010年全院门诊总人次数,2010年针灸科、推拿按摩科、理疗康复科门诊人次数;
16.医院中药制剂清单及药监部门的批件;
17.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18.其他相关材料。
检查组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交材料清单
1.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2010年管理年活动工作总结;
2.省内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打分汇总表(如当地检查评估工作已完成);
3.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提供的被检查医院检查评估报告;
4.被检查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总结;
5.检查组撰写的被检查医院检查评估工作报告;
6.检查评估打分原始表;
7.检查评估工作打分汇总表(一)、(二);
8.其它需要提供的材料。
2010年全国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报告提纲
一、检查评估工作基本情况
包括检查评估时间、检查评估医院名称、专家组组成等。
二、工作成效
主要是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典型和亮点,医院在开展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好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是针对八项重点工作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主要问题,问题要详细具体,表述清楚。(不能仅仅表述为欠合理、不规范等,要具体说明哪些方面存在哪些具体问题,如对病历的抽查,要写清哪个科什么病种的病历在哪个方面诊疗方案执行不好。)
四、意见和建议
五、其他
检查评估分数、报告撰写时间、专家组组长和成员签字。
2010年三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打分汇总表(一)
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医医院
重点工作
| 指标编号
| 分值
| 实际得分
| 指标编号
| 分值
| 实际得分
|
一、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措施(80分)
| 1.1
| 10
|
| 1.4.1
| 10
|
|
1.2.1
| 10
|
| 1.4.2
| 10
|
|
1.2.2
| 10
|
| 1.5.1(选)
| 10
|
|
1.3.1
| 10
|
| 1.5.2(选)
| 10
|
|
1.3.2
| 10
|
| 1.5.3(选)
| 10
|
|
1.3.3
| 10
|
| 小 计
| 80分
|
|
二、人员配备与培训( 120分)
| 2.1.1
| 10
|
| 2.1.8
| 5
|
|
2.1.2
| 10
|
| 2.1.9
| 15
|
|
2.1.3
| 10
|
| 2.2.1
| 10
|
|
2.1.4
| 10
|
| 2.2.2
| 10
|
|
2.1.5
| 5
|
| 2.3.1
| 10
|
|
2.1.6
| 10
|
| 2.3.2
| 10
|
|
2.1.7
| 5
|
| 小 计
| 120分
|
|
三、临床科室建设( 230分)
| 3.1.1
| 10
|
| 3.4.3
| 8
|
|
3.1.2
| 20
|
| 3.4.4
| 5
|
|
3.2.1
| 10
|
| 3.4.5
| 10
|
|
3.2.2
| 5
|
| 3.4.6(选)
| 10
|
|
3.2.3
| 10
|
| 3.5.1
| 10
|
|
3.2.4
| 10
|
| 3.5.2
| 5
|
|
3.2.5
| 10
|
| 3.5.3
| 5
|
|
3.2.6
| 5
|
| 3.6
| 15
|
|
3.3.1
| 10
|
| 3.7
| 10
|
|
3.3.2
| 10
|
| 3.8.1
| 5
|
|
3.3.3
| 10
|
| 3.8.2
| 5
|
|
3.3.4
| 10
|
| 3.9.1
| 7
|
|
3.4.1
| 5
|
| 3.9.2
| 13
|
|
3.4.2
| 7
|
| 小 计
| 230
|
|
四、重点专科建设(120分)
| 4.1.1
| 10
|
| 4.2.3
| 10
|
|
4.1.2
| 10
|
| 4.2.4
| 10
|
|
4.1.3
| 10
|
| 4.2.5
| 10
|
|
4.1.4
| 10
|
| 4.3.1(选)
| 11
|
|
4.1.5
| 10
|
| 4.3.2(选)
| 9
|
|
4.2.1
| 10
|
| 4.4.1
| 10
|
|
4.2.2
| 10
|
| 4.4.2
| 10
|
|
小 计
| 120分
|
|
五、中药药事管理(150分)
| 5.1.1
| 9
|
| 5.3.1
| 10
|
|
5.1.2
| 10
|
| 5.3.2
| 5
|
|
5.1.3
| 9
|
| 5.4.1
| 5
|
|
5.1.4
| 10
|
| 5.4.2
| 10
|
|
5.1.5
| 5
|
| 5.4.3
| 5
|
|
5.1.6
| 12
|
| 5.4.4
| 10
|
|
5.2.1
| 10
|
| 5.4.5
| 10
|
|
5.2.2
| 10
|
| 5.5
| 10
|
|
5.2.3
| 5
|
| 5.6
|
|
|
5.2.4
| 5
|
| 小 计
| 150分
|
|
六、中医护理(100分)
| 6.1.1
| 10
|
| 6.1.6
| 10
|
|
6.1.2
| 10
|
| 6.2.1
| 10
|
|
6.1.3
| 10
|
| 6.3.1
| 10
|
|
6.1.4
| 10
|
| 6.3.2
| 10
|
|
6.1.5
| 10
|
| 6.3.3
| 10
|
|
小计
| 100分
|
|
七、中医药文化建设(100分)
| 7.1
| 5
|
| 7.3.2
| 6
|
|
7.2.1
| 5
|
| 7.3.3
| 4
|
|
7.2.2
| 5
|
| 7.3.4
| 10
|
|
7.2.3
| 5
|
| 7.4.1
| 5
|
|
7.2.4
| 5
|
| 7.4.2
| 30
|
|
7.3.1
| 10
|
| 7.4.3
| 10
|
|
小 计
| 100分
|
|
八、中医预防保健服务(100分)
| 8.1
| 10
|
| 8.3.2
| 10
|
|
8.2.1
| 10
|
| 8.3.3
| 5
|
|
8.2.2
| 10
|
| 8.3.4
| 5
|
|
8.2.3
| 10
|
| 8.3.5
| 5
|
|
8.2.4
| 10
|
| 8.4.1
| 10
|
|
8.3.1
| 5
|
| 8.4.2
| 10
|
|
小 计
| 100分
|
|
总计
| 1000分
| 实际得分
|
|
选项总计分数
|
| 选项实际得分
|
|
组长签字: 副组长签字: 组员签字:
2010年三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
打分汇总表(二)
一、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80分)
评价指标
| 评价方法
| 评分细则
| 分值
| 实得分
|
1.1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10分)
| 查阅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抽查2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的落实情况。
| 医院未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或发展规划未体现以中医为主方向,不得分;不能提供原始资料,扣5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未落实,每项扣5分;部分落实,酌情扣分。
| 10
| |
1.2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20分)
| 1.2.1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 查阅医院2010年工作计划及相关资料,并抽查2项具体措施的落实情况。
| 医院未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或工作计划中无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不得分;不能提供原始资料,扣5分。
| 10
| |
1.2.2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并落实。
| 措施未落实,每项扣5分;部分落实,酌情扣分。
| 10
| |
1.3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要指标。(30分)
| 1.3.1医院制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
| 查阅相关制度、工作记录等资料并访谈有关人员。
| 未制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不得分;制度不完善(如制度不系统,分散在各种相关制度中),扣5分;已制定,未实施,扣5分。
| 10
| |
1.3.2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相关指标。
| 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无中医药特色优势指标,不得分;已建立,未实施,扣5分。
| 10
| |
1.3.3考核结果在科室分配方案中体现。
| 查阅近一年内的考核报表。
| 考核结果未体现在科室分配方案中,不得分。
| 10
| |
1.4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20分)
| 1.4.1将对口支援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并有相关鼓励措施。
| 查阅医院年度工作计划、对口支援协议书等相关材料。
| 未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扣2分;未纳入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扣3分;无确定的对口支援单位,扣2分;无鼓励措施,扣3分。
| 10
| |
1.4.2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人员交流等中医对口支援工作。
| 查阅相关材料并访谈有关人员。
| 未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不得分。未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扣5分(是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但未开展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扣7分);未开展人员交流工作,扣5分;工作不到位,酌情扣分。
| 10
| |
1.5认真组织实施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相关项目。(30分)
(选查★)
| 1.5.1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 查阅项目实施计划。
| 无项目实施计划,不得分。
| 10
| |
1.5.2按照项目要求开展设备购置、人员
进修等相关工作。
| 查阅相关资料。
| 项目未实施,不得分;未按照项目要求开展工作,每一项未达到要求,扣2分。
| 10
| |
1.5.3达到项目预期建设目标,业务水平或工作量得到提高。
| 查阅相关材料和记录。
| 未达到项目预期建设目标或业务水平、工作量未提高,酌情扣分。
| 10
| |
二、人员配备与培训(120分)
评价指标
|
| 评价方法
| 评分细则
| 分值
| 实得分
|
2.1严格执行《关于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人员配备的通知》。(80分)
| 2.1.1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60%。
| 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
| 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1分。
| 10
|
|
2.1.2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60%。
| 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1分。
| 10
|
|
2.1.3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100学时)的比例≥70%。
| 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1分。
| 10
|
|
2.1.4每个临床科室中(口腔科、麻醉科除外),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人数比例≥60%。妇科、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肿瘤科、骨伤科、肛肠科、针灸科、推拿科、急诊科等11个临床科室应符合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
| 每1个临床科室不符合要求,扣1分。
| 10
|
|
2.1.5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应≥60%。
| 每低于标准10个百分点,扣1分。
| 5
|
|
| 2.1.6医院主要负责人、业务管理领导和医务、护理、药剂、教学、科研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经过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
| 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现场访谈院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中医药政策、规章制度等的了解程度。
| 每1人不符合要求,扣1.5分;部分符合,酌情扣分(每人最少扣0.5分,最多扣1.5分)。
| 10
|
|
2.1.7医院医务、护理、科研、教育等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包括正、副职负责人)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应不低于60%。
| 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
| 每低于标准5个百分点,扣1分。
| 5
|
|
2.1.8临床科室负责人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或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培训两年以上的比例≥60%。
| 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1分。
| 5
|
|
2.1.9临床科室负责人(口腔科、麻醉科除外)中应有具备高级中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10年以上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经过西学中培训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妇科等11个临床科室科主任应符合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
| 临床科室负责人中应有具备高级中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10年以上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每个科室不符合要求,扣1分。
妇科等11个临床科室,每1个科室科主任不符合要求,扣1分。
| 15
|
|
2.2制定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20分)
| 2.2.1制定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或在医院中长期规划中有相关内容。
| 查阅相关材料并抽查1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 无人员队伍建设规划或医院中长期规划中无相关内容,不得分;措施未落实,扣5分;部分落实,酌情扣分。
| 10
|
|
2.2.2医院年度工作计划中有优化中医药人员结构、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并落实。
| 查阅年度工作计划并抽查1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 年度工作计划中无相关措施,不得分;措施未落实,扣5分;部分落实,酌情扣分。
| 10
|
|
2.3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20分)
| 2.3.1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并定期考核。
| 查阅医院培训制度、工作记录、考核材料。
| 未开展中医药人员培训,不得分;未定期考核,扣5分。
| 10
|
|
2.3.2开展临床类别执业医师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考核。
| 查阅相关材料,现场考核临床类别执业医师5人。
| 未开展临床类别执业医师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不得分;未考核,扣5分;现场考核每1人不符合要求,扣2分;部分符合,酌情扣分(每人最少扣0.5分,最多扣2分)。
| 10
|
|
三、临床科室建设(230分)
评价指标
| 评价方法
| 评分细则
| 分值
| 实得分
|
3.1按照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30分)
| 3.1.1临床科室≥12个(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针灸科、骨伤科、肛肠科、皮肤科、眼科、推拿科、耳鼻喉科),医技科室≥6个(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病理科、消毒供应室、营养部)。
| 查阅相关材料;实地考察。
| 每少1个科室,不得分。
| 10
|
|
3.1.2医院和临床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 实地考察。
| 医院名称不规范,扣10分;科室名称不规范,每1科室扣5分。
| 20
|
|
3.2.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50分)
| 3.2.1门诊、病房、急诊的设置、设施符合相关要求。
| 实地考察。
| 门诊、病房、急诊设置与设施每个区域不符合要求,扣5分;部分符合,酌情扣分(每个区域最少扣2分,最多扣5分)。
| 10
|
|
3.2.2学术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学术继承人、护士长达到相关要求。
| 查阅人事档案。
| 每1人不符合要求,扣2分。
| 5
|
|
3.2.3按照相关要求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 查阅工作记录等资料并实地考察。
| 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数量未达到要求,每少1项,扣2分。
| 10
|
|
3.2.4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
| 抽查本年度归档病历5份。
| 查房记录中无上级医师辨证分析与治疗法则、处方、用药要点讲解记录,每份病历扣1分;对下级医师的诊疗缺陷未及时纠正,每份病历扣1分。
| 10
|
|
3.2.5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 抽查5份讨论病例。
| 未开展病例讨论,不得分;病例讨论中无中医内容,每1例扣2分。
| 10
|
|
3.2.6三级医师的专科继续教育达到相关要求。
| 查阅继续教育相关文件、证书等材料并抽查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以上医师各1人现场访谈。
| 未按要求开展继续教育,每人扣2分。
| 5
|
|
3.3.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40分)
| 3.3.1制定至少3个以上完善的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 查阅3个病种诊疗方案及其他相关资料。
| 未制定中医诊疗方案,不得分;每少一个病种诊疗方案,扣4分;诊疗方案基本要素(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不全,每少1个要素,每个病种扣1分。
| 10
|
|
3.3.2医师掌握本专科诊疗方案。
| 现场访谈3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科室负责人1名),每人访谈1个优势病种,共访谈3个病种。
| 科室负责人未掌握本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扣4分;其他医师未掌握,每人扣3分;掌握不全面,酌情扣分(每人最少扣1分,最多扣2分)。
| 10
|
|
3.3.3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 抽查在院病历3份(原则上每个病种1份)。
| 未执行本科诊疗方案,每份病历扣4分;部分执行,酌情扣分(每份病历最少扣1分,最多扣3分)。
| 10
|
|
3.3.4每年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
| 查阅相关材料。
| 未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与特色进行定期分析、总结和评估,每个病种扣2分;总结、分析、评估不到位,酌情扣分;未对诊疗方案进行优化,每个病种扣2分;优化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
| 10
|
|
3.4.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相关规定。(35分)
| 3.4.1入院记录四诊资料完整。
| 抽查2011年度归档病历10份。
| 四诊资料不完整,每份病历扣0.5分。
| 5
|
|
3.4.2首次病程记录体现理法方药一致性。
| 理法方药不一致,每份病历扣1分。
| 7
|
|
3.4.3病程记录体现理法方药一致性。
| 理法方药不一致,每份病历扣1分。
| 8
|
|
3.4.4中医方药记录格式及书写符合《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要求。
| 中医方药记录格式及书写不符合要求,每份病历扣0.5分。
| 5
|
|
3.4.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中医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相关规定。(35分)(续)
| 3.4.5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符合《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要求。
| 检查门诊处方20张。
| 处方格式及书写不符合要求,每张处方扣0.5分。
| 10
|
|
3.4.6实施电子病历的医院符合电子病历基本规范(选查★)
| 实地考察并抽查3份住院电子病历。
| 未成立电子病历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扣5分;电子病历系统不符合要求,酌情扣分;电子病历内容不符合要求,每份病历扣3分。
| 10
|
|
3.5.严格执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分)
| 3.5.1辨证使用中成药。
| 抽查2011年度归档病历10份。
| 未辨证用药,每种扣1分。
| 10
|
|
3.5.2门诊用药合理配伍,符合联合用药原则。
| 门诊中成药处方20张
| 有不合理用药(不合理配伍,不符合联合用药原则),每张处方(每份病历)扣0.25分。
| 5
|
|
3.5.3中成药使用剂量用法正确。
| 用法、剂量错误,每张处方(每份病历)扣0.25分。
| 5
|
|
3.6.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掌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含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应用)。(15分)
| 现场考核3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学科带头人或科室负责人1名)。
| 学科带头人或科室负责人技术未掌握,扣3分;方剂未掌握,扣3分;其他人员技术未掌握,每人扣2分;方剂未掌握,每人扣2.5分;掌握不全面,酌情扣分(每人最少扣1分,最多扣2.5分)。
| 15
|
|
3.7.按有关要求,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10分)
| 查阅设备清单并抽查3种设备使用情况(分属于3个科室,每个科室抽1种)。
| 中医诊疗设备配置未达25种,不得分;每少1种,扣1分;设备未使用,每1种扣1分。
| 10
|
|
3.8.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10分)
| 3.8.1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计算)≥60种。
| 查阅2011年度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清单。
| 每少1项,扣1分。
| 5
|
|
3.8.2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10%。
| 查阅2010年度医院针灸科、推拿按摩科、理疗康复科等以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为主的科室的门诊人次。
| 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1分。
| 5
|
|
3.9.有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并积极使用;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 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应占60%以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应占30%以上。(20分)
| 3.9.1常年应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30种。
| 查阅2010年度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入出库单和医疗机构制剂注册许可证。
| 无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不得分;制剂每少1种,扣1分;有制剂但未生产,每种扣0.5分(最多扣4分)。
| 7
|
|
3.9.2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60%;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30%。
| 查阅2011年度某一个月的统计资料。
| 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1分。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