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布局优化、通道顺畅、效能提高的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路网完善、港航协调、衔接高效、管理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主干线铁路运输网络,积极推进客货线路分离,尽快形成“四纵四横”的铁路运输格局。加快京沪高铁、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德大、龙烟、枣临、邯济复线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构建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主网框架。加快建设石济客专、青荣城际、青日连等铁路,积极争取规划建设济青六线和京九客运专线山东段,构建快速客运通道。加快菏泽至兰考段等相关支线、联络线建设步伐,优化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到2015年,铁路营业里程由目前的3840 公里增加到6100 公里,复线率达到60%,电气化率达到98%,高速铁路营业里程358公里。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加快构建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利用和建设石济客专、青荣城际、济南至泰安等城际铁路,规划建设以济南、青岛为中心连接周边城市,以及周边城市间相连接的城际铁路网络,实现区域内主要城市间1-1.5小时通达,济南至青岛2小时通达。
公路建设。完善提升“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加快一般公路改造升级,基本形成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畅通的干线公路网和便捷的农村公路网。围绕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加快一批国高网、省际间通道、区域高速公路和疏港通道项目建设,集中实施千公里生态示范滨海大通道建设工程,加快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水平和通达能力。到2015年,公路通车里程由23万公里增加到24.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4285 公里增加到6000 公里, 完成一般国省道升级改造4000公里,新增农村公路12000公里。
专栏11:公路建设重点工程
重点建设长深线青州至临沭段、高青至广饶段,青兰线泰安至聊城,荣乌线荣成至文登段、威海至文登段等国高网项目,适时开展京沪、青银高速公路扩容改造。
建设滨州至德州、乐陵至济南、德州至聊城、济南至徐州、高唐至临清、岚山至菏泽省际高速通道。
建设济南-滨州-东营、烟台至海阳、龙口至青岛、潍坊至日照、文登至莱阳等重点区域高速公路网项目。
建设青岛、烟台、日照、滨州等疏港公路。
积极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前期论证。
|
港口建设。以改造提升为重点,优化港口布局,加快资源整合,完善主体功能,建设现代港口管理体系。重点建设青岛、日照、烟台三大主要港口,加强黄河三角洲地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青岛港、日照港和烟台港为主体,威海、东营、潍坊、滨州等港口为主要组成部分,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现代化港口群。依托京杭运河黄金水道,统筹港口、航道、船闸建设,扩能升级,提升航道综合通过能力。到2015年,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10亿吨,内河港口吞吐量达到1亿吨,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
专栏12:港口建设重点工程
继续完善集装箱、煤炭、原油、矿石、客滚五大运输系统,加大青岛董家口港区、烟台西港区、日照岚山港区、威海新港区等开发力度,重点建设沿海港口大型矿石、油品等专业化泊位,东营、潍坊、滨州、莱州等港深水码头,航道、防波堤、锚地等公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长岛-蓬莱连陆工程。实施京杭运河东平湖至济宁段航道工程、济宁至台儿庄段升级改造等主航道工程,建设洙水河、新万福河、泉河、大清河、郓城新河等地区重要航道,适时开展京杭运河黄河以北聊城和德州段、小清河、徒骇河复航工程和京杭运河“穿黄工程”的前期论证。
|
航空建设。以优化机场布局、完善空运网络、增强吞吐能力为重点,形成干线和支线分工协调、航线网络层次分明的航空运输体系。加快济南机场扩建,迁建青岛机场,开工建设烟台、日照、聊城等新机场,推进济宁、东营、威海等机场改造和潍坊机场迁建论证工作。提升干线机场功能,优化加密航线,增强与国内外重点城市的通航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支线机场中转连接能力,扩大航空服务范围,构建中枢辐射式支线运输网络。到2015年全省开通航空航线达到280条。
统筹规划各类运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港口、机场、京沪高铁停靠站和重要交通运输节点,建设集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运输枢纽。加快构建铁路网络、公路干线网络、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航空运输、水运网络等有机衔接、优势互补、立体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快速便捷的客货运输。
第十三章 水利建设
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加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统筹利用客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构建完善综合水利保障体系,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到2015年,新增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节水10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城乡用水、工农业用水和环境用水需要。
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和胶东调水干线及配套工程,实施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建设全省“T”字型输水骨架和部分区域输水配水网。推进沂沭泗汶流域洪水利用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提高洪水资源化利用水平。新建、改建一批平原水库、地下水库、山区水库和河道拦蓄工程。建设一批集中供水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设一批海水淡化处理基地,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化。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
水灾害防御体系。继续实施以标准化堤防为重点的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实施进一步治淮工程,加快河道重点河段、重要支流河道和蓄滞洪区、黄河滩区的综合治理。加强沿海地区海堤建设,新建改造海堤870公里。全面提升大、中型及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质量和水平,依托流域、区域骨干工程构建城乡防洪屏障。到2015年,重点水系和城乡防洪标准有效提高。城乡水资源管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和科学调度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推进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结构调整。全面实施取水许可证与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饮用水源地管理保护,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加快建设全省水资源监测与控制骨干网络,实现对各类供水工程、地下水源地水量和水功能区的全面监测。建立健全城乡突发性水事件应急机制,有效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第十四章 市政建设
适应城市规模扩张的趋势,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综合市政服务体系,大幅度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营造良好居住发展环境。
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重点提升既有交通设施通过能力,解决城市拥堵的突出问题。区域中心主干道、主要通道交叉口,规划建设高架、综合立交、城市环线等市内快速通道,配套完善次干道、附道等各种道路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道路网络与公交线路网络,济南要尽快形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基本框架,青岛要加快地铁建设,烟台要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其他大中城市要预留快速交通、立交等建设空间。加快公交专用道、公交车站、公交停车场建设,建立高效智能的车辆调度系统、快捷准确的信息
反馈系统和安全及时的救援救助系统。围绕城市交通枢纽、主要换乘站点、会展商务场所、购物休闲娱乐中心、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机关学校、居住小区等布局,加强配套停车场建设。
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统筹提升城市供排水、供热、供气等公用设施档次,加快实施旧管网改造,突出抓好新管网建设,提高覆盖率、集中供应率和设施利用效益。完善供电网络,健全电量分配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确保安全用电。新建一批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升级改造和管网配套,提高处理率。加强地下供水供热供气管线、高压电线、通讯电缆等各类管线的统一规划,推进地下公共管沟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深化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推行特许经营制度。高标准规划建设商业中心、特色街区、社区服务设施和各类网点,新建居民住宅区按建筑面积的7%配套建设商贸设施。加强城市安全保障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消防、防洪、防雷、抗震和人防等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加强大型安全保障骨干工程和信息系统建设,增强城市消防、恶性交通事故处理、危险品处置、雷电灾害防治和防洪排涝等应急反应能力。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和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化档案管理,提高科学管理能力。
第五篇 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第十五章 科技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 以上。
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优化整合区域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力争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围绕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进行集中攻关,力争在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特种纤维、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核心元器件、关键工艺、系统集成和技术装备等领域的研发利用,着力在产业链终端和高端领域实现突破。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人民健康,支持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健康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疫病防控等领域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点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资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保技术、海底作业等领域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力争到2015年,开发重大高新技术产品600个。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培育区域创新高地。支持济南、青岛、烟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支持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泰安、威海、临沂、德州、菏泽等建设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支持黄河三角洲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强化与国家各部委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创新联动,积极推动中科院在山东建立分院,争取更多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山东。依托我省有实力的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强化外引内联、合作共建、整合提升,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完善创新平台运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大型科研设备、科技文献、检测检验、科技信息开放共享共用制度,强化公共服务功能,放大重大创新平台龙头作用,带动我省原始创新和产业集成创新。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和投入激励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重点企业建立境内外技术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高校增设一批工科专业和实训基地,鼓励国外大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支持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园区、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各类科技成果中试基地、转化孵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步伐,力争更多的高新区进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建设50个高技术产业基地。
第十六章 教育优先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
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以农村为重点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办学条件均等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施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免费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城乡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和普及水平。加强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全面落实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15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基本办学标准,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成才途径多元化和促进就业为导向,鼓励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前和职后教育相互融合、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校企联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支持行业企业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批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示范学校。积极发展创业和再就业培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服务平台,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达到159万人、89万人,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提高到60%。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优化高校学科与专业结构和布局,稳步发展本科教育,适度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支持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等学校特色发展,重点建设若干所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推进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规划建设,有序发展区域重点院校,大力吸引海内外高校在我省设立分校区,支持高等院校与国际知名院校合作办学。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支持有条件的院校学科、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申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或博士后工作站。大力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