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我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及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务实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机遇推动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二是坚持更加关注民生,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实施区域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五是坚持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面向未来,在前进道路上我省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人均经济指标水平偏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人才支撑能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全省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既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基础有条件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但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转变发展方式的外部压力加大、内在要求迫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带来新的压力和考验。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提高,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未来的主导趋势,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各省市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竞争与合作格局加速调整,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从山东发展看, “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将开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向富民强省目标迈进的新征程,具备了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有利条件。一是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的政策措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我省资源比较丰富,经济已具相当规模,产业体系日益完备,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改革稳步向纵深推进,全方位开放格局已经形成,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和体制机制保障。三是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我省已经进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深入实施,极大地拓展了发展空间。同时,展望未来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传统增长模式难以持续,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社会建设面临诸多难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综合分析,我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将持续较长一个时期,有条件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步伐。

第三章 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指导原则:
  坚持结构调整。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放大消费拉动作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坚持统筹兼顾。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统筹经济与社会、海洋与陆地、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当前与长远,加快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富民与强省的有机统一,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加快生态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营造美好家园。
  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破除发展障碍,化解发展难题,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增强发展的融合性和开放度,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积极推动国内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推动和实现我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在各项工作中体现强省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着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取得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成就。发展目标:
  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48∶4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 以上,力争新农村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教育质量和结构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25%,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的新形象。
  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均期望寿命力争达到77岁,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使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富裕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
│表2: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
├────┬────────────┬─────┬─────┬──────┬─────┤
│  类别│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属性  │
├────┼────────────┼─────┼─────┼──────┼─────┤
│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39416.2│  60000 │  9    │预期性  │
│  经济│            │     │     │      │     │
│    ├────────────┼─────┼─────┼──────┼─────┤
│  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6.6 │  >45  │  >[8.4] │  预期性│
│    ├────────────┼─────┼─────┼──────┼─────┤
│    │  城镇化率(%)    │  49  │ >55   │ >[6]   │预期性  │
└────┴────────────┴─────┴─────┴──────┴─────┘
┌────┬───────────────────────┬─────┬─────┬──────┬────┐
│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5  │  97  │  [2]   │约束性 │
│    ├───────────────────────┼─────┼─────┼──────┼────┤
│  科技│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5   │  97  │  [2]   │预期性 │
│    ├───────────────────────┼─────┼─────┼──────┼────┤
│  教育│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5  │ >2.2  │ >[0.7]  │ 预期性│
│    ├───────────────────────┼─────┼─────┼──────┼────┤
│    │  每万人门发明专利授权数(件)        │  0.4 │  0.8 │  [0.4] │预期性 │
├────┼───────────────────────┼─────┼─────┼──────┼────┤
│    │  耕地保有量(亿亩)             │  1. 1│  1.1 │      │约束性 │
│    ├───────────────────────┼─────┼─────┼──────┼────┤
│    │                       │     │     │完成国家  │    │
│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     │      │约束性 │
│    │                       │     │     │分解任务  │    │
│    ├───────────────────────┼─────┼─────┼──────┼────┤
│    │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9 │  0.63 │  [0.04] │预期性 │
│    ├───────────────────────┼─────┼─────┼──────┼────┤
│  环境│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1   │  6   │      │约束性 │
│    ├───────────────────────┼─────┼─────┼──────┼────┤
│  资源│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      │约束性 │
│    │                       │     │     │完成国家  │    │
│    ├───────────────────────┼─────┼─────┤      ├────┤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约束性 │
│    │                       │     │     │分解任务  │    │
│    ├───────────────────────┼─────┼─────┤      ├────┤
│    │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     │     │      │约束性 │
│    ├──┬────────────────────┼─────┼─────┼──────┼────┤
│    │森林│  森林覆盖率(%)           │  22.8 │  25  │  [2.2] │    │
│    │  │                    │     │     │      │约束性 │
│    │  ├────────────────────┼─────┼─────┼──────┤    │
│    │增长│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  0.94 │  1.1 │  [0.16] │    │
├────┼──┴────────────────────┼─────┼─────┼──────┼────┤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9946  │ 32100  │  10   │预期性 │
│    ├───────────────────────┼─────┼─────┼──────┼────┤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6990  │ 11300  │  10   │预期性 │
│    ├───────────────────────┼─────┼─────┼──────┼────┤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36 │  <4  │      │预期性 │
│    ├───────────────────────┼─────┼─────┼──────┼────┤
│  人民│  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万人)          │     │     │ >[500]  │ 预期性│
│    ├───────────────────────┼─────┼─────┼──────┼────┤
│  生活│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 1770.9 │ 1900  │ [129.1] │ 约束性│
│    ├───────────────────────┼─────┼─────┼──────┼────┤
│    │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7  │  98  │  [1]   │约束性 │
│    ├───────────────────────┼─────┼─────┼──────┼────┤
│    │                       │     │     │完成国家  │    │
│    │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     │     │      │约束性 │
│    │                       │     │     │分解任务  │    │
│    ├───────────────────────┼─────┼─────┼──────┼────┤
│    │  总人口(万人)               │     │     │ <6‰   │约束性 │
├────┴───────────────────────┴─────┴─────┴──────┴────┤
│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内为五年累计数;      │
│  主要污染物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     │
│  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

第二篇 区域统筹和发展布局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