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4.推动中药民族药材品牌化发展,加强药材基础研究
  加强对市场增长潜力较大、附加值较高的中药民族药材的市场开发,以天麻、杜仲、淫羊藿、银杏、喜树、观音草、头花蓼、艾纳香、何首乌及桔梗等药材和刺梨、鱼腥草、半夏等具有我省特色的食药保健多用药材为重点,依托骨干制药企业,将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药材经营、相关产品(饮片、提取物、成药、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开发及产业化生产相结合,延伸产业链,推动贵州大宗药材品牌化发展。
  开展以苗药为主的民族药基础理论研究,深入研究民族医学、民族药物的病因病理、药物理论、药物加工、组方配伍、用药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民族药的科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注重中药民族药中重大新药的研制,加强安全有效的中药民族药制剂的研发。对现有市场占有率较高、市场需求较大、疗效肯定的中药民族药品种进行二次开发。积极研发心血管病药、抗癌药、抗衰老药,力争培育出一批疗效确切、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大、在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民族药大品种。
  5.加强医药标准化、信息化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医药业发展提供支撑
  申请将“苗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纳入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体系,积极推动“苗药”进入国家和各省市医保用药目录。
  大力推行和实施GAP、GMP和GSP,规范药材、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不断提高医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建立更加完善的中药民族药质量标准。加强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研究,提高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新药等的质量控制水平和能力。加强规范化饮片加工技术研究和生产开发,建立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全面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
  加强我省医药产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我省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预警网络,预测预报中药资源濒危状况及中药材生产情况。构建我省中药材种植和流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推动药材交易电子商务等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特色食品。
  发挥湄潭食品工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贵阳龙洞堡食品工业园区、三穗县和印江县等一批骨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在“十二五”期末,实现县县有食品工业园区的目标。到2015年,全省形成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1家,超过20亿元的1家,超过10亿元的5至10家,1亿元以上的35家,达到5000万元至1亿元的60家。培育国家级龙头示范企业5个,省级龙头示范企业10个。鼓励企业开发30个以上新产品,其中60%以上的成果实现产业化;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培育中国驰名商标3个和贵州省著名商标10-15个,申请食品地理标志10个;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知名品牌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的技术创新能力强、产品销售市场前景好的现代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一般性企业调整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的步伐,促进中小企业朝“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
  1.农副食品加工业
  (1)辣椒制品加工
  一是加强基地建设。注重发展专用型辣椒品种的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布局和种植。形成以黔北朝天椒、黔西北线椒和皱椒、黔南独山皱椒、黔中花溪平板椒、黔西南小山椒和黔东南台江辣椒为支撑的产业带体系,建成辣椒生产基地400万亩。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机构,突出区域特色,形成重点发展黔中地区风味油辣椒产品,黔北地区和黔南、黔东南地区发酵辣椒产品,黔西北地区和黔中地区辣椒圈、辣椒粉等产品,黔中地区和黔北地区辣椒休闲食品的产业发展体系。
  三是加快技术进步,强化品牌建设,支持重点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以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贵州老干爹食品有限公司、遵义贵山红辣椒食品厂等龙头骨干企业为基础,实施辣椒制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立辣椒风味质量标准体系并争取上升为国家标准,把贵州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辣椒产品研发中心之一。
  四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以遵义虾子、大方黄泥塘为骨干的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和绥阳洋川、花溪党武等兼营批发市场和大量的产地交易市场为支撑,鼓励和支持辣椒加工企业在销售集中的省、市、区建立销售分公司,做好市场的开发工作。
  (2)肉类屠宰及加工
  以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向养殖业和零售环节延伸,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养殖、屠宰加工,精深加工、批发、零售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积极扶持遵义强平肉联有限公司1000吨冻库及腌腊制品、安顺黄瀑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120万头生猪、毕节江苏雨润集团年加工8万头牛、80万只羊和100万头生猪项目、贵州五福坊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50万头生猪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鲜冷藏肉、低温肉制品、软包装酱卤肉制品、方便即食熟肉制品以及发酵肉制品等,逐步提高鲜冷藏肉、低温肉制品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
  (3)肉干制品加工
  一是强化基地建设和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抓好优质原料养殖和饲养基地建设,实现原料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开发绿色食品、旅游食品、休闲食品等。
  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和支持一批骨干肉制品加工企业加快企业改造,推进贵州永红食品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牛肉制品生产线项目、贵州金凤徕食品有限公司扩建项目、安顺牛来香实业有限公司特色畜产品产业化建设项目、贵州五福坊新增年产5000吨猪肉制品改扩建项目、黄平牛老大牛肉干生产线建设项目、贵州黄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技扩改工程项目、赫章利民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技扩改工程项目等项目建设。
  (4)粮油加工
  着力培育贵州茅贡米业有限公司、贵州南方嘉木食品有限公司、深圳以馨公司、铜仁银龙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德江星星油脂有限公司、贵州大龙健康油脂有限公司、安顺黄果树粮油公司、镇宁兴旺油脂公司等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推进金沙康星植物油有限公司异地技改项目建设力度。鼓励企业开发粮油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高粮油加工的质量和效益。重点发展小包装大米、茶籽油、菜籽油、食品加工专用米、风味米、营养米、大米淀粉、精制大米、米胚油等产品。
  (5)禽肉、禽蛋加工
  重点扶持贵州三穗千里山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思南县金氏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安顺柳江公司、息峰阳郎鸡食品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花江狗肉”、“赤水乌骨鸡”、“平坝灰鹅”等产业化进程。形成苗、养、饲、加工并举,肉、蛋、料、绒兼营的产业链。
  (6)果蔬加工
  全面推进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及特色蔬菜、季节性蔬菜基地建设,抓好新鲜果蔬及其制品的保鲜、储藏和运输,大力发展果蔬加工,使加工、保鲜、贮藏水平与基地建设相配套。重点扶持贵州独山盐酸菜有限公司、贵州信友核桃乳有限公司、赫章县赫之林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毕节市老土哥饮料厂、贵定县“益肝草”等企业技改项目建设。利用我省丰富的果蔬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果蔬汁、果蔬粉、脱水蔬菜、冻干蔬菜、速冻蔬菜及食用菌制品等。到“十二五”期末, 全省果蔬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产量2000万吨,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
  (7)薯类制品加工
  有重点地支持优良加工专用薯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大力发展薯类精制淀粉、脱毒马铃薯全粉及其衍生物等加工项目;发展薯片、速冻薯条、膨化食品和休闲食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铜仁红薯粉”等地理标志申请,推进薯类加工企业培育知名品牌。重点在威宁、大方、都匀等原料主产区,建设一批薯类专业批发市场。到“十二五”期末,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鲜薯产量1600万吨,产品商品率50%,加工率30%,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产区,南方最大的商品薯生产基地、脱毒种薯供应基地和重要加工基地。
  (8)山野菜加工
  充分利用我省资源优势,加快山野菜产品的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不断提高贮运和保鲜水平。重点支持贵州红赤水生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康利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率先发展,形成规模与实力,引领和带动全行业的发展壮大,不断提高集约化经营和经济效益水平。
  2.饮料制造
  (1)茶叶加工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一批无公害绿茶、名优茶、有机茶、特种茶优势产业种植基地,建设以湄潭、凤岗、正安和道真等为主的黔北扁形、富锌硒优质绿茶产业带;以花溪、贵定、都匀、平坝、西秀、普定、镇宁等为主产区的云雾山卷曲、针型和异形中高档名优绿茶产业带;以普安、晴隆、罗甸、平塘为主的大叶种早生绿茶和花茶坯产业带;以纳雍、水城为主的乌蒙山脉“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以印江、石阡、江口、松桃、黎平、雷山、剑河、丹寨出口为主的优质绿茶产业带。
  二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调整茶叶产品结构,以发展绿茶为主,开发白茶、红茶等品种;根据不同季节变化,注重春、夏、秋茶均衡发展;注重独芽茶与一芽多叶的综合利用;注重高、中、低档产品的均衡开发;提高中、高档名优茶生产规模,强化茶叶新产品的开发和精深加工,搞好茶末等茶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大茶饮料、速溶茶、茶多酚等产品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延伸茶叶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满足市场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三是实施品牌带动,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强对贵州茶叶的整体宣传和推介,重点培育和发展以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贵州印象、贵定云雾贡茶、凤岗锌硒茶、雷山银球茶、印江梵净山茶、石阡苔茶、普定朵贝、黄果树茶等主导的“黔茶”品牌,打造知名品牌突出贵州十大名茶品牌。重点培育和扶持都匀毛尖集团、凤岗县锌硒茶叶有限公司、雷山鑫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湄潭栗香茶叶公司、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凤岗县黔风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凤岗春秋茶业有限公司、贵州省新兴农工商茶叶公司、铜仁和泰茶业有限公司、安顺美康生态茶叶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型、带动型、现代型、科技型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茶产业龙头企业。
  四是逐步扩大湄潭西南茶城、都匀茶叶批发市场、贵州茶城、贵阳太升茶叶批发市场、安顺茶叶城等茶叶市场。力争主要产茶县(市)都建立自己的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使产地市场、批发市场、专柜和零售市场配套发展。
  (2)饮用水
  一是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坚持扶优扶强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继续加大对贵州华森健康饮品有限公司、北极熊有限公司、贵州娃哈哈有限公司、黔山秀水有限公司、飞龙雨绿色实业有限公司、泉都饮用水开发有限公司、六盘水竹根水的扶持力度,着力提高产品加工装备整体水平和生产能力。
  二是引导和鼓励通过投资促进、信托筹资、社会融资等方式解决开发建设资金,重点推进贵州华森健康饮品有限公司120万吨生产线建设项目、北极熊有限公司开发石阡县饮用水及瓶装饮用水建设项目、飞龙雨绿色实业有限公司桶装水生产线技改项目、泉都饮用水开发有限公司优质饮用水生产线建设等项目。
  (3)乳制品加工
  依托贵州好一多有限公司、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强乳制品奶源基地建设,调整乳制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科工贸一体化的加工企业,严格实施乳制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控制。重点发展鲜奶、纯牛奶、酸奶、含乳饮料、婴幼儿奶粉、冰激凌等产品。
  3.食品制造业
  (1)调味品加工
  一是整合酱醋企业,组建年产量达到3万吨的金沙酱醋业集团,推进黔西南州花椒油、关岭县板贵花椒加工产业化经营。
  二是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调味品、复合调味品、保健调味品、天然调味品和方便调料。
  三是强化技术进步,积极推进凯里市三辣明洋有限公司酸甜辣调味品项目、毕节黔蒜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8000吨调味品项目、安顺百花串食品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豆制品及年产9000吨调味品项目、金沙禹谟供销合作社酱醋厂建年产3万吨酱醋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四是创新营销模式。充分发挥“味莼园”、“百花串”等品牌优势,通过展会、洽谈会、博览会等形式,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开设品牌店,提高产品的知晓度和公信力。
  (2)休闲、方便食品加工
  加大休闲旅游方便食品研发力度,重点发展适应家庭、餐饮业、食堂直接加热即食的主、副食类方便食品。鼓励遵义金紫阳食品有限公司、贵州贵天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发展速冻、微波、保鲜、休闲和快餐主食等方便食品,鼓励净菜、配菜加工。注重食品包装材料的更新换代,开发无公害无污染、易回收利用、易降解的包装材料,倡导节约型包装。
  (四)旅游商品。
  积极实施“双十双百双千”行动计划:双十:发展十大系列产品,培育十位工艺美术大师和设计大师。十大系列:银器银饰、蜡染蜡画、刺绣、民族服装服饰、民族乐器、雕刻、编织、特色仿制品、特色旅游食品、动漫旅游商品;双百:重点扶持100户旅游商品龙头企业,扶持100个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双千:扶持1000名“贵州名匠”和“贵州名创”,开发1000种旅游商品新产品。“十二五”期间,安排重点项目46个,总投资10.06亿元。2011年新开工项目15个,总投资2.88亿元。
  1.加快特色旅游商品发展,迅速扩大生产规模
  大力发展旅游工艺品。以旅游纪念品为核心,突出实用性、工艺性、礼仪性和纪念意义,集中力量在银器、蜡染蜡画、刺绣、民族服装服饰、民族乐器、雕刻、编织、特色仿制品等旅游工艺品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突出地域特色,合理布局。推进旅游工艺品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旅游商品专业村和专业户。
  加快发展特色旅游食品。以包装为突破,提升特色小食品的旅游商品功能。发挥烟酒茶产业的传统优势和品牌效应,鼓励开发烟酒茶类旅游商品。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旅游食品、休闲小食品和绿色生态旅游食品。以建设特色食品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特色食品的产品提升和产业集聚,作好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准备。
  大力发展动漫音像制品。促进动漫与旅游商品融合发展,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中国风格和贵州特色的动漫旅游商品。发展动漫园区,建设动漫公共技术平台,继续举办亚洲青年动漫大赛。发展动漫图书、游戏、玩具和衍生产品。
  加快发展其他旅游商品。支持食品企业、医药企业开发旅游保健品。将工业旅游纳入工业规划整体布局,发展一批代表各地特色及文化的创意小商品等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围绕本地文化题材,依托景区、景点,发展书画、音像、印刷品、文具等文化旅游商品。发展与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相关的新型旅游日用品。
  2.加强品种和技术开发,提升旅游商品质量档次
  丰富旅游商品品种。按照“品种开发、提高质量、品牌创建、改善服务”的要求,导入贵州民族文化、民族图案、符号和工艺等资源,增加花色和种类,提升贵州旅游商品的价值和个性特色,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地方特色原材料开发。
  提高旅游商品设计水平。树立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的旅游商品设计理念,拓宽产品设计思路,突出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收藏性,赋予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适应旅游商品个性化、系列化、休闲化的发展趋势,设计制作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加强工艺传承和革新。加快现代新技术引进,大幅度提高革新工艺,加强濒危技术保护,发掘保护失传工艺技术,形成以地方传统文化为核心、传统手工艺为特色、特色材料为基础、现代工艺为支柱的立体工艺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制作旅游商品。鼓励增加研发投入,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增加技术储备,培训技术人才。加快旅游商品检验分析、创业孵化、技术咨询等服务机构建设。
  3.培育发展优强企业,着力打造名品名牌
  大力培育旅游商品领军企业。支持旅游商品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商品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发展匠心多彩、仰阿莎、金凯利、太阳鼓、黔艺宝、金芦笙、祥纹等旅游商品企业。建立全省旅游商品重点企业库、重点生产项目库、重点产品库。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旅游商品生产有机融合,鼓励旅游商品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旅游商品制造业。鼓励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合作,实现良性互动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旅游商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
  加快旅游商品中小企业发展步伐。采取项目扶持、技术人才支持、企业孵化等多种措施,重点扶持劳动密集型旅游商品中小企业,采取企业与农户合作,发展订单式生产、合同式生产、配件式生产等。把发展旅游商品与县域经济结合起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旅游商品创业活动,建立旅游商品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
  推进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大力打造“贵州名匠”、“贵州名创”品牌,创建旅游商品全省性品牌,组织“贵州名匠”、“贵州名创”集体商标注册,建立许可使用机制。培育旅游商品区域品牌,适时推进各地申请地理标志或集体商标,重点推进安顺蜡染、玉屏箫笛、大方漆器、安顺木雕、平塘牙舟陶、黔东南刺绣和银器、黔西南刺绣等传统工艺品地理标志申请和运用。加强旅游商品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开展自主品牌建设,注册和使用自主商标,争创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大师级能工巧匠,着力推出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基本实现一县一品。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
  打造旅游商品会展品牌。创新办好“两赛一会”等活动,使之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商品会展品牌,进一步创新提升赛事活动和产业推进。
  4.完善旅游商品公共服务,加强旅游商品市场建设
  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力度。原则上每个县(市、区)都要创建1个以上创业基地。通过创业基地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创业环境,扶持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以创业带动就业。
  建设旅游商品公共服务平台。在旅游商品产业比较集中,具有产业集群,品牌优势和服务需求迫切的地区,建设各项社会化公共服务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旅游商品公共设计、研发、试验、分析、检验检测、质量认证、信息、培训、咨询等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数量显著提高。
  发展多种流通形式。加强旅游商品销售平台和网点建设,支持发展旅游商品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专卖店、专业店等现代流通业态。引导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承接旅游商品物流业务。鼓励旅游商品生产、流通企业与国内外旅游商品市场合作开设销售网点。积极引进旅游商品市场投资者,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旅游商品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商品流通市场及超市、商店兼营旅游商品。积极发展旅游商品中介机构和经纪人队伍。
  加强区域性旅游商品市场建设。支持各地区建设区域性旅游商品批发市场,建设贵阳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安顺旅游商品集散中心。支持发展专业旅游商品市场或特色旅游商品街区。鼓励发展旅游商品专业镇和专业村。在黄果树、荔波、梵净山、赤水、黎从榕、遵义、贵阳等重点旅游商品产地、旅游线路、旅游区和旅游交通枢纽等地规划建设旅游商品卖场、购物中心和商业网点。加强旅游商品市场监管,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5.抓好旅游商品人才培养,健全人才管理机制
  开展旅游商品人才教育。支持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等开设旅游商品专业。积极开展旅游商品创作设计、经营管理、市场开发等培训,着力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建立旅游商品人才认定机制。完善职业职称认定机制,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大师级传承人职业职称鉴定工作,将旅游商品设计师、能工巧匠、优秀传承人等技能型人才职业职称纳入人事劳动职称制度统一管理。
  完善人才创新体系。支持工艺美术研究单位、大专院校与旅游商品企业合作产品创新。建立旅游商品技术交易平台。建立全省旅游商品人才信息库,积极营造人才集聚的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
  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增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特色产业作为我省经济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支持企业生产布局的优化调整,主动协调解决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制定和完善我省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省旅游商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作为联席会议的召集单位,负责旅游商品产业规划编制、项目审核的统筹协调工作。各市(州、地)及有条件的县(区、市)也应成立相应机构,把特色产业发展列入工作日程。
  (二)加大政府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巩固和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抓住特色产业调整布局步伐加快、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机遇,对特色产业各个环节制定扶持政策,落实税费、土地使用、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省财政对特色产业的重点项目、科研开发、品牌建设、企业重组、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建设等给予支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引进信用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通过政府贴息、信用担保等方式,争取金融机构增加对特色产业的信贷规模。搭建“政、银、企、保”融资服务平台,为银行、担保机构、特色产业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整合招商资源,创新招商方式,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实行各项优惠政策,完善招商手段,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更多外资投入,切实提高开放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坚持“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集约化”的原则,发挥工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建设。引导配套产业围绕产业集聚,塑造既能形成整体优势,又能发挥个体潜能的新型产业组织,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中药材民族药材资源、创新药物、民族医药、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特色产业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知识产权的战略研究及应用。加大执法力度,有效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推动和引导特色产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倡导在产品创新全过程实行专利保护,在中药材、药效物质、中药新用途以及制药工艺等技术环节形成一批专利。鼓励和支持中药民族药在关键技术领域获得发明专利权。鼓励和支持中药材品种选育,取得药用植物新品种权。加强中药材的地理标志申请工作。推进中药民族药保密品种的申报工作和中药品种保护工作。
  (四)加大宣传力度,增进对外交流。
  通过“展销促发展”的模式,充分利用贵阳会展中心、民族文化宫等设施场所,举办特色产业展会,通过媒体全面宣传贵州特色产业整体形象。针对海内外市场,结合差异化需求,策划和设计制作特色产业画册、指南、地图等宣传品。利用各种国际性和全国性会议、展览、文化和经贸等活动,组织开展特色产业推介。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