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二五”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1〕7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贵州省“十二五”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一月十一日

贵州省“十二五”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
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0〕12号)精神,结合我省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概述
  “十二五”时期,立足我省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抓好原料基地建设、加快技术进步,依托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大力发展民族制药、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到2015年,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新增就业30万人,民族医药、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累计投资300亿元以上,银行贷款120亿元左右,其它通过企业自筹及招商引资等多渠道解决。重点建设贵阳黔峰生物科技园、贵州益佰工业园建设等123个重点项目。形成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入为主,民间投资、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和各种投资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搭建“政、银、企、保”融资服务平台,增加金融机构对特色产业的信贷规模,构建“一区两翼多组团”的工业发展布局,不断扩大特色产业适销对路产品规模化发展。
  2011年新开工建设项目59个,总投资126.2亿元,资金来源为银行贷款49.2亿元,企业自筹71.6亿元,其它5.4亿元。其中:民族医药新开工项目14个,投资82.4亿元,特色食品新开工项目30个,投资40.9亿元。旅游商品新开工项目15个,投资2.9 亿元。
  (一)民族医药:“十二五”期间,贵州益佰、百灵、同济堂、信邦、神奇等制药龙头骨干企业按照市场规律,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整合重组,组建大型制药集团,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改善医药产业过于分散的市场结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制药集团和各种资金投资我省制药行业,实现资源重配、资产重组、架构重建。以大集团带动和促进中小型制药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我省制药行业以大型集团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贵阳市乌当东风医药工业区-清镇药业工业区-修文扎佐药业工业区-息烽医药工业区-花溪现代中药产业基地-龙里谷脚医药城和遵义红花岗药业产业基地等医药产业集群。医药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特色优势突出的现代医药产业园,形成全省医药产业集群的区域构架。2015年,全省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利税1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投资达到200亿元以上,建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20个。
  (二)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投资100亿元以上。

  特色食品:“十二五”期间,全省建立和完善食品和农产品原料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使行业重点骨干企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知名品牌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的技术创新能力强、产品销售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集团,加快一般性企业调整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的步伐,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培育中国驰名商标3个和贵州省著名商标10-15个。全省特色食品行业开发30个以上新产品,其中60%以上的成果实现产业化。2015年,重点建成辣椒生产基地400万亩,果蔬种植面积1500万亩,产量2000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1000万亩,鲜薯产量1600万吨,茶叶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400万亩,茶叶年产量达到16万吨等。
  旅游商品:“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商品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旅游商品质量和档次明显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旅游商品产业成为我省的特色优势产业,为工业强省战略提供支撑,走出一条“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的路子。推进旅游商品产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及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提升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效益,形成一批具有贵州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商品品牌,建设一批具有民族民间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的专业购物文化旅游街区。加快形成全省旅游商品产业化、系列化和品牌化发展新格局,成为“十二五”期间我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产业,实现旅游商品产业增比、进位、突破。发展银器银饰、蜡染蜡画、刺绣、民族服装服饰、民族乐器、雕刻、编织、特色仿制品、特色旅游小食品、动漫旅游商品等十大系列产品,重点扶持100户旅游商品龙头企业,扶持100个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扶持1000名“贵州名匠”和“贵州名创”,开发1000种旅游商品新产品。2015年,全省旅游购物收入达550亿元,年均增速25%,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5%,共解决和带动就业200万人。
  2010年有关数据以省统计局发布的最终统计数据为准。
  二、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回顾。
  1.民族医药
  我省民族医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医药产品结构,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实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五大支柱之一。2010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利税40亿元。
  全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175家,上市公司5家,药品批准文号2265个。已有150家药品生产企业的500余条生产线(车间)通过GMP认证。中药民族药已有27个剂型共650个制剂品种,其中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品种154个。仙灵骨葆胶囊、抗妇炎胶囊、艾迪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咳速停糖浆、克咳胶囊、银杏叶片等12个民族药品种销售收入超过亿元;拥有益佰、百灵、同济堂、神奇等7个中国驰名商标,以苗药为主的“黔药”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全省已建成中药研发机构和平台26个、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形成覆盖中药材种植、活性筛选、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临床实验及中成药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研究的科技支撑体系。中药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研究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新药研发步伐明显加快,全省已获得中药新药证书18个,目前在研中药新药120余个,其中32个获得临床批件,中药新药注册申报26个,在工艺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也显著提高。
  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近200万亩,种植面积上万亩的品种有太子参、黄柏、杜仲、金银花、银杏、厚朴、淫羊藿、喜树等30余个。完成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天麻、杜仲、吴茱萸等20个中药材品种的GAP技术研究,其中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4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建立41个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面积达30万亩。
  全省先后建成了乌当、花溪、清镇、修文、息烽、红花岗、龙里、惠水等8个医药工业园区,入驻8个医药工业园区的医药企业达到70余户,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近30余家。逐步形成以贵州益佰、神奇、同济堂、信邦、百灵等龙头骨干企业为代表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集群。
  2.特色食品
  我省特色食品产业充分利用绿色、有机、无污染的资源优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到2010年末,全省具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约200户,从业人员2万余人,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全省形成了一个拥有辣椒制品、肉类屠宰及加工、粮油、肉干制品、禽肉、禽蛋、果蔬、山野菜、薯类制品等农副食品加工,茶叶、饮用水、乳制品等饮料制造,调味品、休闲及方便食品等食品工业体系,行业总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贵州永红食品有限公司、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形式,推进种加销一体化,在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经济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推进我省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批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在加强生产质量、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品牌打造等方面成效明显。近年来,全省上下通过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民营资本纷纷进入食品工业,全省食品工业规模不断壮大。
  辣椒制品、茶叶制品、肉干制品、粮油加工、乳制品加工等行业的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企业装备水平正在逐步适应食品产业发展的要求。
  3.旅游商品
  我省旅游商品产业从无到有,初步建立起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市场各领域的旅游商品产业体系。在全国率先以产业推进的方式发展旅游商品产业,开发了新资源,创造了新经济结构,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了新商品,创造了新品牌,开发了新市场,推动了新创业,出现了新人才,创造了新的文化。旅游商品品种达1000多个,省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经营企业127家;2010年全省旅游购物收入达到186亿元,全省旅游商品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员100多万人,成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连续举办了五届“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简称“两赛一会”),从研发设计、能工巧匠、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工艺品等方面入手,大力发展旅游商品。累计参赛作品达2万余件,参赛能工巧匠达11212人,评选出贵州名创190名、贵州名匠365名,获奖产品773个,其中:设计作品275件(套),能工巧匠作品498件。催生了匠心多彩、仰阿莎、金凯利、金芦笙等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形成了遵义红军街、都匀石板街、西江苗寨等旅游商品市场;培育了大批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从传统手工艺人逐渐成长为创业者;涌现出银饰村、刺绣村、蜡染村、木(竹、石)雕村等旅游商品专业村镇。
  亚洲青年动漫大赛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成为由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的年度动漫赛事,在动漫业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许多民族民间文化、美丽传说、奇特故事和历经沧桑的物品成为重要的创意题材;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成为我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平台,推动了旅游商品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产业发展环境条件。
  “十二五”,我省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务院《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重大部署,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硬环境加速改善,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日趋完善,有利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加速特色产业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我省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较好。土地后备资源有开发利用潜力,地貌多样,农业资源丰富,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四是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特色产业吸收国内外资本和先进技术与管理。同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一是企业规模偏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广有待加强,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整体素质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开发经费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短缺,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少,产品更新换代慢,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民族制药方面对大量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和秘方的挖掘不足,特色食品方面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少,产品更新换代慢,旅游商品方面产品设计雷同,原创设计不多,制作水平和档次较低。三是企业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缺乏,扩大生产能力和改善产品质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装备和包装水平相对落后。四是市场建设滞后,布局不合理,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缺乏药材流通市场,不能有效整合药材产业、制药产业、技术研发及产品销售等各类资源;特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产业链尚未形成,大多数企业缺乏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旅游商品市场建设滞后,布局不合理,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占旅游业的比重低。五是企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经营观念落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要充分抓住机遇,克服发展中的困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产业化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三、发展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和“增比、进位、突破”的要求,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立足我省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千方百计扩大总量,依托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现代物流为支撑,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政策措施为保障,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关联集聚性强的产业集群。推进旅游商品产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及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提升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质量和效益,形成一批具有贵州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建设一批具有民族民间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的专业购物文化旅游街区,加快形成全省旅游商品产业化、系列化和品牌化发展新格局,成为“十二五”期间我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产业。
  (二)发展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和协调作用,积极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培育优强企业。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服务体系,突出发挥企业主导作用,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大企业、大品牌”战略,引导企业重组整合,走集团化、集约化道路,提高产业集中度。
  坚持技术进步原则。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使重点骨干企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在做大做强现有名优品牌的过程中,重点培育全国性品牌,带动区域性品牌发展,逐步实现由品牌向名牌的转变,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占有率。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规划布局,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支持优势和强势企业率先发展,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开发,推进优势区域布局,形成优势产业群和优势产业带。在开发利用药材资源的同时,加强药材资源保护,建设药材资源保护体系,保证药材资源的有序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把食品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严格控制食品工业污染,推进食品产业的清洁生产,促进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把保护资源作为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科学合理规划布局旅游商品产业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三)发展目标。
  立足我省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依托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大力发展民族制药、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力争到2015年末,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投资300亿元。
  1.民族医药
  2015年,全省民族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利税1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投资达到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新增就业2万人。
  2.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
  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投资100亿元,特色食品产业新增就业8万人。到2015年,全省旅游商品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旅游商品质量和档次明显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把旅游商品产业培育成为我省的特色优势产业,为工业强省战略提供支撑,走出一条“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小老板、大产业”、“小创业、大就业”、“小专业、大品牌”、“小配套、大规模”、“小特长、大人才”、“小带动、大富民”的路子。全省旅游购物收入达550亿元,年均增速25%,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5%。旅游商品新增就业20万人,共解决和带动就业200万人。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优化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区域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集群,区域间优势互补以及产业集群效应等加快资源重新配置。构建“一区两翼多组团”的工业发展布局,全力打造以贵阳为核心,遵义、都匀、凯里、安顺相呼应的“一核四星”黔中经济区;推动“西翼”毕节、水城、兴义经济带做大做强;促进“东翼”东南部特色综合经济区加快发展;以及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和重点区域,建设一批产业发展组团的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利用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以及产业延伸度,拉动产业的发展,形成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功能明晰的区域经济板块,提高全省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整体实力。
  支持我省骨干大中型制药企业按照市场规律,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整合重组,组建大型制药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医药产业过于分散的市场结构。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贵阳市乌当东风医药工业区-清镇药业工业区-修文扎佐药业工业区-息烽医药工业区-花溪现代中药产业基地-龙里谷脚医药城和遵义红花岗药业产业基地等医药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效应;推进以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州、安顺市、毕节地区为主的医药流通体系建设。
  根据我省自然条件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要求,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开发,推进优势区域布局,形
  成优势产业群和优势产业带。形成重点发展黔中地区风味油辣椒产品,黔北地区和黔南、黔东南地区发酵辣椒产品,黔西北地区和黔中地区辣椒圈、辣椒粉等产品,黔中地区和黔北地区辣椒休闲食品的产业发展体系。建设以黔北、黔中、黔东南、铜仁等地区的优质绿茶产业带。推进黔西南、黔北、铜仁等地区的禽肉禽蛋、花椒、山野菜、粮油等加工产业化发展。
  充分发挥贵阳、安顺、遵义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规划发展为全省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加工制造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市场集散贸易中心,产学研结合旅游商品人才技术培训中心,重点发展银器、民族服装服饰、旅游小食品、动漫等。黔东南、黔南和铜仁等东、南部区域民族民间旅游商品资源富集,瞄准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公路建设,规划发展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商品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特色民族旅游商品研发、加工、销售、观光一体化综合基地,重点发展银器、刺绣、民族乐器、雕刻、编织、旅游食品等。黔西南、六盘水、毕节地区等西部区域,创造条件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专业市场,重点发展蜡染蜡画、刺绣、民族乐器、民族服饰、旅游食品等。
  (二)民族医药。
  1.积极引导制药企业重组整合,加快企业规模发展步伐
  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制药集团和各种资金投资我省制药行业,资产重组、架构重建。重点做大做强益佰、百灵、同济堂、信邦、神奇、威门等制药龙头骨干企业。以大集团带动和促进中小型制药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我省制药行业以大型集团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鼓励支持组建贵州苗药集团等2-3家大型制药企业集团,培育年产值超5亿元以上的制药企业15家,其中:10-30亿元的5家,30亿元以上的3家;力争培育年销售额超1亿元以上的单品种药品40个,其中:5亿元以上的11-15个,10亿元以上的3-5个,建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20个。
  加快实施贵州益佰工业园建设、黔峰生物科技园、贵阳黔峰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血液制品生产线建设、贵州同济堂制药公司针剂生产线、金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亿粒胶囊、2000万袋GMP生产线和贵州信邦制药公司中药提取、饮片固体制剂GMP生产线等项目。
  2.加快医药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医药流通体系发展
  积极推进大中小制药企业及大项目向医药工业园区集聚,形成产业上下游配套的良性发展集群,高标准建设医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强化医药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医药工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创新医药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政企共建、项目先行等有效的运行模式。发挥医药工业园区内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尽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产业规模的龙头企业和骨干特色企业,形成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特色优势突出的现代医药产业园,加快形成全省医药产业集群的区域构架。
  以大型医药流通企业为重点,推进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加速医药流通领域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技术,加速医药流通领域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现代化。遵照国家GSP及有关法规要求,在药材主产区积极推进医药材物流中心建设。以医药流通企业为主体,联合上下游企业,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药材物流中心,规范物流管理,强化质量监督,完善仓储、运输和信息服务等配套体系。
  3.加快发展中药种植产业化,加强药材资源保护
  多元化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推进药材基地规模化发展。建设重点品种种子、种苗基地,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加快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公司的2500亩吉祥草规范化生产基地、贵州同剂堂制药公司6000亩续断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在现有中药材GAP种植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构建试验、示范、辐射推广相结合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多元化推广体系。以道地特色、大宗常用、名贵珍稀药材,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用药材,林药间作与食药保健多用药材为重点。加强我省用量较大的野生药材变家种与保护抚育的研究,加强对重要药材资源和野生濒危药用资源的有效保护。采用其他类似物种替代濒危稀缺药材,采用生物技术生产繁育濒危药材;因地制宜建设珍稀濒危药材野生抚育基地,促进资源修复和增长,推进药材基地规模化发展。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