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证券期货业。
积极发展引进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哈尔滨、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报价试点。积极争取将木材、粳稻等列入期货交易品种目录,积极争取粮食、焦炭、煤炭、石油等期货品种交割库的设立。完善证券公司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发展壮大江海证券公司。
(三)信用担保业。
完善以省鑫正担保公司为龙头、市县担保机构为主体、民营担保机构为补充的信用担保体系,支持担保机构特别是民营担保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扩大担保规模。健全担保机构资本金注入机制,推进担保机构与金融部门的互利合作,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制度,加快再担保制度建设。发挥省担保协会作用,加强担保行业监管,切实防范行业风险。
(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深入推进“诚信龙江”建设,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发展信用服务机构。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构建社会信用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严厉打击各种金融犯罪和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依法保护金融企业权益。
三、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深入挖掘科技、人才等资源潜力,培育壮大能够向社会提供高层次、多样化需求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高附加值新兴服务业。
(一)服务外包业。
接包和发包并举,大力发展境内服务外包和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建设国家重要服务外包基地。以国内金融、保险、电信、石油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流通等行业及政府为重点发展境内外包,努力发展面向欧美、日韩市场的离岸外包。大力发展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软件即服务和地理信息等信息技术外包业务(ITO)以及呼叫中心、供应链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等业务流程外包业务(BPO)。通过政府投入和民办公助等形式,加强服务外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哈尔滨、大庆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积极支持绥芬河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建设国家重要服务外包基地。鼓励服务外包企业与国际、国内服务外包企业或机构开展合资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形成大型服务外包企业、产业集团和策略联盟。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二)商务服务业。
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业。发展科技中介、项目策划、项目融资、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服务业。支持发展市场调查、资信服务、健康咨询等咨询服务业。加强广告业诚信建设,推动广告业健康发展。
(三)社区服务业。
鼓励兴办多种所有制的社区服务业,推进社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平台和信息平台,建立网络化、连锁化社区商业服务体系。鼓励民办非营利机构开展社区非营利性服务,促进民办非营利机构规范发展。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功能。
四、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产业
充分发挥城市在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等方面相对集中的优势,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壮大服务经济,促进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立服务业标准体系,实施服务标准化,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发挥哈尔滨龙头带动和集聚辐射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教育科技等高端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打造哈南CBD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服务经济中心。依托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心城市,引导科技、信息、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辐射效应较强的服务行业发展,努力构建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培育形成服务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中心。发挥大庆工业化进程快、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高的优势,促进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升级换代。加强资源型城市道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大小兴安岭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地区要突出发展生态旅游等服务业。发挥黑河、绥芬河、东宁、同江、抚远等口岸城市区位优势,建设口岸物流中心或园区,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业,增强对俄贸易集散地功能。加快以县城及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服务业发展,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
第九章 以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为重点 建设向北开发开放先导区
充分发挥向北开放优势,以哈尔滨、牡丹江为支撑,以绥芬河、东宁等边境口岸为节点,以内陆市县为依托,推进单向贸易向双向贸易转变,加快建设双向加工基地,提高进出口商品本地加工转化率,打造全国向北开发开放桥头堡、先导区。
专栏18 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
1.主要任务:加快建设加工制造业、商贸、旅游、物流、会展五大产业中心,形成口岸与腹地、境内与境外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园区建设:重点建设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利民经济开发区、尚志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宁经济开发区、穆棱经济开发区等省级开发区,积极建设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莫戈伊图伊工业园、十月区经济贸易合作区、米哈依洛夫卡工业区等境外园区。
3.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新型产业基地和内陆走向海洋的开放经济走廊,在全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中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对俄贸易额年均增长25%以上,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0%以上。口岸过货量达到2500万吨,铁矿砂、木材等进口资源加工率达到50%以上,地产品出口比重达到30%以上。
一、打造“五个中心”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突出外向型特色,走规模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外向型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和生态农业。
(一)加工制造业中心。
依托产业基础,加快发展机械制造业,重点建设电站成套设备、飞机制造、焊接技术与设备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数控量仪、精密复杂刀具、精密高速重载低噪声轴承、新型农机装备和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利用中俄木材资源,以木材加工园区为载体,承接国内外木业企业转移,加快发展木材加工业,打造木材精深加工基地。加快发展建材及装饰材料业,建设境内外建材及装饰材料基地,拓展我省建筑材料在俄远东地区建设中的市场份额。
(二)商贸中心。
围绕俄罗斯市场需求,以绥芬河、东宁互市贸易区建设为重点,整合商贸资源,加快发展以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为方向的对俄商品批发业和零售业。培育区域特色批发市场,重点发展装饰材料、木材、化工、废旧金属、建材、农副产品、机电和轻工日用品专业市场。做大做强对俄商品展销平台,形成内陆城市、边境口岸和境外市场统筹发展的大商贸格局。
(三)现代物流中心。
以哈尔滨、牡丹江两个中心城市为依托,以绥芬河、东宁两个口岸为陆桥,打通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东宁)-符拉迪沃斯托克陆海联运大通道,充分发挥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的功能优势,发展连接内陆腹地与口岸、境内与境外的国际物流体系,吸引国际高端物流企业和周边地区的涉外企业,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融汇与聚集,提升沿边开放吸引力和凝聚力,构建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物流中心。
(四)旅游中心。
深入挖掘哈尔滨、牡丹江、黑河、绥芬河等地旅游文化内涵,以国内赴俄旅游集散地为目标,培育俄罗斯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大力发展入境游和出境游。加强哈尔滨、牡丹江等地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开发适合俄罗斯等国外游客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区域合作,实现客源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五)会展中心。
加快发展以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与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会展业,培育国际性的会展、论坛和节庆品牌。发挥哈洽会品牌效应,以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为平台,把哈尔滨打造成为北方会展名城。组织办好中国名优商品展销会、中国(牡丹江)俄罗斯(远东)国际木业博览会、中国牡丹江(东宁)黑木耳节暨食用菌展览交易会、中国(抚远)乌苏里六方论坛等常设性展会。
二、建设特色园区
(一)境内园区。
重点发展对俄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对俄纺织服装出口加工、对俄建筑及装饰材料出口加工、对俄农副产品出口种植加工、对俄轻工产品出口加工、进口木材加工、进口石化产品加工、进口矿产品加工、进口水产品加工相关联的园区,推进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利民经济开发区、尚志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宁经济开发区、穆棱经济开发区等省级开发区建设。加快绥芬河综合保税区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发挥保税区政策优势和对外开放口岸、保税物流、保税出口加工、国际贸易、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内外采购与分销、商品展示等综合功能,带动对俄贸易加工和离岸经济发展,促进全省和东北地区沿边开放战略升级。到2015年,引进贸易企业300家,物流企业50家,加工企业50家,为周边1500家企业提供产业服务。
(二)境外园区。
全方位拓展对俄合作领域,加强贸易与投资合作,促进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力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把境外园区开发建设作为“外核”,加快发展跨境连锁加工模式,推进境外园区与俄经济特区接轨。发挥重点园区的产业集聚作用,重点建设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加快中俄林业二期规划园区建设。
三、推进对俄贸易加工升级
调整对俄贸易结构和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地产品贸易、机电产品贸易、进口贸易和服务贸易,提升对俄贸易加工层次。
(一)发展双向贸易和双向加工。
坚持既面对俄罗斯市场,又面向国内市场的发展战略,加快由单向贸易向双向贸易转变,建设双向贸易基地。发挥区位优势,依托俄罗斯优势资源,建设境外粗加工基地、境内深加工基地,重点推进对俄油气电力资源开发、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农业开发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物流商贸等项目,加快建设境外能源、原材料开采和加工基地。采取与俄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充分发挥发达省份先进技术和省内劳动力资源,建设境内初加工基地、境外再加工基地。实现境内外连锁加工、产业互动,建设双向加工基地。
(二)强化贸易加工支撑体系建设。
创新金融产品,鼓励企业出口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加快区域经济人民币结算进程。创新监管模式,继续推行内贸货物跨境运输监管,探索建立加工贸易联网监管模式。搭建对外合作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境外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加强海外并购服务。
第十章 以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为重点,加快科教人才兴省强省步伐
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实施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建设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进一步做实“一带二区四基地”,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竞争优势转化,逐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
专栏19 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
1.主要任务: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人才、产业和区位优势,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形成相对重点集中的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用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科技资源、管理手段和资金,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服务外包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优势产业集聚,扶持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
2.一带: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
3.二区:牡丹江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佳木斯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
4.四基地:煤化工高新科技产业基地,硅基新材料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新科技产业基地,生态保护与开发高新科技产业基地。
5.发展目标:到2015年,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全国一流行列,其他各类科技园区跨越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领先发展,全省产业结构实现战略升级。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技术创新八大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快建设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围绕产业发展,有效整合科研机构、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等优势资源,加快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有效对接,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企业院士工作站。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加快哈东安集团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哈尔滨高效焊接新技术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农科院国家玉米实验室以及哈医大北方寒地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研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综合集成现有的技术创新资源,突破制约产业链条延伸的关键技术,促进产学研用有机合作。加快成果转化平台和转化机制建设,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努力打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科技共享平台。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支持金融资本、风险投资与科技产业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加大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力度。
瞄准需求迫切、带动明显、基础较好的方向和领域,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努力掌握更多核心和关键技术。围绕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攻克一批农业关键技术,普及一批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一批农业产业化技术。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和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民生科技等领域,开发和掌握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共性技术。围绕十大重点产业,集中力量实施重大项目攻关,研究一批具有前瞻性、基础性的科研成果,加强集成应用推广,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二、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实施《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各项部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教育信息化、国际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率先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一)巩固提高基础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加强德育队伍和课程建设,增强德育感染力和时效性。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职责,把学前教育作为发展教育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实施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开展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实施以农村为重点的学前教育推进项目,新建和改扩建1200所公办幼儿园,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65%。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分区域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和薄弱校舍改造工程,鼓励市(地)级城市、县级政府所在地和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标准化。到2015年,全省7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科学调整普通高中发展布局,积极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施普通高中达标学校建设项目,推动普通高中建设达标。加大民族教育支持力度,公共教育资源向民族学校和民族地区倾斜。继续实施国家中西部特教学校建设工程,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职业教育示范建设项目。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等职业教育模式。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逐步实施中职学生免学费制度。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建设,重点建设10所省属本科院校、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和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引导高校科学定位、有序发展、增强实力、办出特色。提高高校生均财政支出水平,选择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打造学科专业战略集群。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体系建设,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设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实施“留学龙江计划”,发挥对俄交流合作优势,加强汉语国际推广,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加大学科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