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煤化石化产业:推进建设大庆120万吨乙烯和二期30万吨聚丙烯,大庆龙油石化公司重油催化热裂解,梦兰星河能源公司阿穆尔-黑河油品储运与炼化综合体;鹤岗华鹤煤化公司尿素,黑河龙江化工公司聚乙烯醇及配套电石,黑河华泰公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板材,双鸭山龙煤航天公司甲醇,大兴安岭海诺斯脱硫剂公司超滤活性焦吸附催化剂等重点项目。
3.矿产经济产业:推进建设翠宏山铁矿开发、多宝山铜矿开发、伊春鹿鸣钼矿开发、大兴安岭云岭公司铅锌铜矿、黑河争光岩金矿和东安岩金矿开发;东轻公司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项目、北满特钢锻钢产品升级技术改造、建龙钢铁无缝钢管和钒渣综合利用;鸡西浩市公司和贝特瑞公司石墨深加工、萝北奥宇公司石墨制品、密山钾长石综合开发加工等重点项目。
4.林产品加工业:推进建设黑河广合盛兴公司林板一体化深加工、佳木斯龙江福公司硫酸盐针叶木浆扩建、牡丹江恒丰纸业公司特种纸、哈尔滨、苇河、绥阳黑木耳产业集群、黑森山特产品综合加工、森工木业园地板改扩建等项目。谋划牡丹江林浆纸一体化、伊春木制工艺品产业基地、森林木业园中(高)密度纤维板等重点项目。
5.新材料产业:推进建设黑河合盛公司太阳能级多晶硅、绥化宝利公司多晶硅及高纯硅、绥化龙晶电子公司单晶硅切片、黑龙江兴安新能源公司太阳能电池片、牡丹江金跃集团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牡丹江旭阳公司薄膜太阳能电池、双鸭山汉能公司非晶锗硅双结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哈尔滨天顺化工公司高性能碳纤维、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架空电缆制品、哈尔滨海格科技公司白光LED及其应用产品产业化、哈工大奥瑞德公司大尺寸蓝宝石材料产业基地、哈尔滨晟通公司塑料改性材料、润特科技高效膨胀性助燃剂产业化等重点项目。
6.生物产业:推进建设黑龙江百洲生物有限公司兽用生物制品、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产业化、黑龙江强尔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物农药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产业化、哈尔滨沛奇隆公司创必复系列产品产业化、黑龙江杰隆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动物源性蛋白、大兴安岭林格贝有机食品有限公司林下植物提取青蒿素等项目。
7.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建设一重集团国家大型核电锻件及承压设备研发中心、哈电气集团核电基地、黑龙江北方工具公司风电装备、大庆瑞好集团有限公司低增速比同步永磁风力发电机设备制造、703研究所和哈汽轮机厂30兆瓦级天然气压缩燃气轮机研制基地、哈东安集团微小型燃气轮机产业化等项目。
8.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建设一拖(黑龙江)东方红工业园现代农业装备基地、佳木斯常发佳联农业装备公司联合收割机等重点项目。
9.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推进建设大庆中嘉乘用车生产基地、哈飞汽车集团百万辆整车基地、齐齐哈尔龙华公司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哈飞集团Z15直升机等重点项目。
10.现代服务业:推进建设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区等十大旅游开发区;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黑龙江华风物流园区;哈尔滨、大庆服务外包基地以及黑龙江(平房)动漫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第四章 以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为重点 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充分发挥煤炭资源富集、城市相对密集、煤电化产业基础良好优势,以延长煤炭产业链为主攻目标,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科学高效利用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接续替代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专栏9 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
1.主要任务:增加资源储备,稳定煤炭产能,巩固煤电生产,调控焦炭产业,加快发展煤化工等接续产业,积极发展新材料、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林木产品加工等非煤替代产业,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2.重点园区建设:推进佳木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牡丹江对俄经济技术开发区;七台河新兴煤化工产业园、七台河东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区;双鸭山鲁能宝清煤电化循环经济园区、国电龙兴煤电化循环经济园区、东荣新型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双鸭山经济开发区太保高新技术园区;鹤岗新华煤电化产业园、鹤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宝泉岭经济开发区;鸡西煤机产业园区、石墨产业园、永庆煤化工园区和滴道煤电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园区建设。
3.煤炭生产:重点开发东部煤电化基地规划区内的褐煤资源,加快鹤岗矿区鸟山立井、鸡西矿区荣华立井、双鸭山东荣一矿和鲁能宝清露天矿项目建设,全面实施煤矿安全避险系统建设,大力推进煤矿瓦斯治理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建设。
4.煤化工产业:重点建设大唐鸡西永庆褐煤提质及联产乙二醇、鹤岗龙煤东化年产60万吨合成氨和104万吨尿素、鲁能宝清30万吨/年合成氨和52万吨/年尿素、七台河宝泰隆焦炉气制甲醇和煤焦油深加工等项目。
5.电源和电网建设:建设华电哈热六期、华电哈发移地搬迁、华电齐齐哈尔东南城区、华能大庆、华能伊春、大唐绥化、国电佳木斯等热电联产项目,推进龙煤矸石电厂、双千万千瓦风电基地、荒沟抽水蓄能电站、宝清至唐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500千伏冯-齐-庆-哈、集-庆-方、庆-鸡-林、鹤岗、宝清换流站交流侧接网等输变电工程、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建设。
6.非煤替代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化工材料、非金属工程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石墨制品、生物医药、现代农机和风电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大做强食品产业、传统装备制造业、冶金、木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7.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配套支撑、非煤产业快速崛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更加改善、生活环境更加良好的重要经济增长板块。
一、大力发展煤电化产业
(一)煤炭产业。
稳定东部煤炭矿区产能,适量减少省内煤炭调出,适度增加生产矿井和国家规划矿区的接续产能建设,加大煤炭地质勘查力度,提高储量级别。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煤炭资源,对焦煤等稀缺和特殊煤种实施保护性开采,加大褐煤开发力度。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选煤生产工艺,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实施洁净煤战略,推进高产安全型矿井建设。按照“清洁、高效、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中煤、煤泥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加快鹤岗、依兰、鸡西等地区煤层气勘探评价及开发利用,建设煤层气地面开发及利用示范基地。到2015年,煤炭产量稳定在1亿吨左右。
(二)煤化工产业。
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重点园区,统筹煤炭资源,重点发展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现代煤化工,适度发展煤焦化、电石化工,规模化、集约化开展煤焦化副产品深加工,加快油页岩开发利用,打造龙江煤化工品牌。构建七台河煤焦化副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基地,适度发展煤焦化产业,大力整合、集中七台河及周边地区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煤焦化副产品资源,发展煤焦化副产品深加工,重点建设七台河新兴煤化工产业园;构建鹤岗煤制化肥及下游产品基地,发展大型煤制化肥,重点建设鹤岗新华煤电化产业园等;构建鸡西褐煤提质深加工基地,发展以永庆矿区褐煤提质和深加工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重点建设鸡西永庆煤化工产业园;构建双鸭山新型煤化工基地,发展以煤制烯烃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重点建设双鸭山经济开发区、鲁能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积极利用蒙东煤制天然气资源,联动发展煤化工产业。依托佳木斯、牡丹江化工产业基础和科技人才优势、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发展煤化工延伸加工,构建煤化工精深加工基地。到2015年,全省煤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三)加强电源电网建设。
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继续关停小火电机组,推进以大中城市为主的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实施煤电一体化,推进煤炭开发项目与火力发电项目(含热联产项目)的整合,鼓励上下游互相参股,提高电煤保障,降低发电成本。以龙煤集团为主,加强煤矸石、劣质煤综合利用,建设矸石电厂。充分利用煤层气、油页岩等资源,建设发电项目。鼓励发展天然气分布式热电冷联供项目。大力发展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双千万千瓦风电基地、荒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快牡丹江、呼玛河等流域水能资源综合开发。到2015年,全省电力装机总规模达3517万千瓦。加强特高压和500千伏主干网建设,调整优化220千伏电网结构,升级改造农村电网,强化网络联络,提高智能化水平,建设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的坚强电网。完成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工作,建设全省统一电网,实现城乡各类用电价格统一。
二、发展非煤替代产业
(一)非煤工业。
加快非煤产业发展,逐步提高非煤产业比重,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非金属工程材料、硅基及光伏新材料等技术和产品。发展非金属矿优势矿种精深加工,搞好石墨、硅线石及石材深加工制品的开发和应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兽药等产品。加速食品产业升级步伐,壮大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产业集群。加快装备制造业改造,打造具有核心技术的新型煤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大功率采煤机和重型掘进机等大型高产煤矿井下综合采掘设备以及高端电线电缆、石油钻采设备。大力发展现代农机和风电装备制造业。加强资源整合,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石化产业升级,发展壮大冶金工业。推进林板、林纸一体化进程,扩大人造板和造纸生产能力,延伸发展家具等木材精深加工,形成以人造板、造纸、家具为主的林木加工产业集群。
(二)生产性服务业。
适应提升煤电化基地产业竞争力需要,强化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煤电化基地建设,以煤电化基地建设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重点培育现代物流、科技研发、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为农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构筑以中心城市为平台的研发设计中心和技术交易中心,建设机械加工、煤化工等行业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对俄贸易中心和物流枢纽。
三、发展循环经济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不断扩大循环经济发展规模,建立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加强耦合联动,实现企业、园区、城镇和区域层面的循环发展。以电力、化工、造纸等行业为重点,对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企业、省级以上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以及列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重点排污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培育一批“零排放”试点示范工程,创建100家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在国家级、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等工程建设,形成闭合循环工业链条。在城镇推进再生资源、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和加工利用,组织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试点和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废旧轮胎等再制造产业化工程试点,鼓励和支持大中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园区和企业建设。制定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引导资源综合利用。以工业和建筑业为重点,突出抓好粉煤灰和煤矸石等大宗固体废弃物以及建筑渣土的管理和综合利用,建设一批大中城市建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推动新型墙体材料和利废建材产业化。建立健全大中城市垃圾收集系统,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加快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步伐,鼓励垃圾分选、综合利用、焚烧和填埋气体利用。积极推进秸秆、畜禽粪便、林业三剩物等再利用,加快污泥综合利用。加快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
四、强化资源型城市转型机制保障
(一)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抓紧开展我省循环经济指标的测算工作,建立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统一评价标准。加快循环经济立法步伐,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制定我省资源性产品成本财务核算办法,探索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制定出台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做好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组织开展省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强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指导,提高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使用效益。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资源型城市特大型矿坑、深部采空区治理的支持。鼓励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核、土地利用、贷款融资、技术开发、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企业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
第五章 以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开放型经济
充分发挥地处东北亚腹地区位优势,创新开放方式,调整开放策略,“引进来”、“走出去”,发展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力打造面向东北亚,辐射亚欧大陆的扇形放射、多点向外的经济贸易开发区,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专栏10 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
1.主要任务:完善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加强黑河、绥芬河、东宁、同江、抚远等边境口岸建设,大力推进对俄、韩、日等国家经贸科技合作,加快建设口岸、腹地和境外相结合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创新发展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境内外加工区等各类特色园区,着力建设以中心城市和边境口岸为节点、连接国内生产基地和国外商品市场的国际经贸大通道和物流网,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发展目标:到2015年,以哈尔滨为中心、内联相邻省区乃至沿海省份、东连日本海地区、西接俄罗斯腹地的国际经贸大通道基本形成,建成我国面向东北亚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和进出口贸易加工基地,成为我国开展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示范区。
一、加强区域开放合作
(一)巩固提升对俄、蒙合作。
全力推进和落实《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化对俄合作,形成以贸易为主体,以资源开发利用为纽带,以高新技术合作为平台的互利双赢模式。加强国际产业合作,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制造业和境外资源精深加工产业,扩大农副产品、建材、家具、工程机械、家用电器、汽车和机电产品出口规模,提高地产品出口比重。积极参与俄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开发建设,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向更高层次跨越。发挥莫斯科中俄友谊科技园、哈尔滨国际科学城、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黑龙江对俄农业技术合作中心等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打造对俄科技合作平台,重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以及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合作。利用我省地缘、产业和技术优势,与蒙古开展互补型贸易和经济技术全方位合作,深度开发市场,加强在矿产等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等领域的合作,鼓励企业在蒙古投资、办厂,开展工程承包。
(二)积极推进对韩、日、欧美等国合作。
密切跟踪各国产业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推介,积极承接软件设计、金融、分销、物流等服务外包业务,扩大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积极引导对韩加工贸易向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延伸。加大科技合作力度,吸引韩国科技型企业来我省创业,建立中韩科技型企业产业化基地。以节能环保、农业生产为重点,扩大对日经贸科技合作,建设节能示范居民住宅和商业区,引进日本先进农业技术和战略投资者,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和精深加工。积极吸引日资企业参与我省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合作。发展壮大欧美市场,积极拓展东盟、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形成全方位、多元化、高层次的国际合作格局。
(三)大力开展国内合作。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广泛开展与港澳台地区、东部沿海省市、东北地区其他省(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完善东北地区四省(区)协作机制,开展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多领域、高层次重大问题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东北地区四省(区)共同发展,重点加强与内蒙古的合作,共同推动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沿边开发开放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展多渠道、多形式项目推介和招商活动,吸引省外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创业,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盘活存量资产,搞好资本运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密切省内合作,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构建产业协调发展、要素合理流动、招商引资同步的发展机制,搭建资源融合、项目整合的发展平台,健全统计口径、税收分成、隶属关系相统一的发展政策,构建行政首长协商机制和多层次协调机制,完善经济区之间及内部合作机制,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结算经济、总部经济,建立行政协调、产业互动、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加注重利用外资质量,促进“引资”与“引智”结合。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形成稳定、透明的管理体制和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引导和鼓励外资更多地投向十大重点产业,投向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等重点开发地区。鼓励和支持省内企业同跨国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引导和规范外商参与省内企业改组改造。有效利用境外资本市场,支持省内企业境外上市。扩大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规模,重点用于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合理使用国际商业贷款。发展总部经济,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总部以及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