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加强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和城市道路、城市容貌和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全面提升市容景观和环境卫生服务能力。加强排水设施改造、中小河流整治、城市防洪、涝区治理等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洪与抗涝能力。加快新建水源工程和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提高供水能力。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全面增强城市防空、防灾、抗毁能力,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结合地铁建设,对北站南广场进行立体改造,有效解决交通混乱、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提升沈阳整体形象。建设企业档案保管中心、全市电子文件归档、在线采集及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完善邮政设施建设,扩大邮政的公共服务范围。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城市无公害除雪、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市容管理、垃圾清运、污水排放等精细化、常态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指挥有力、运转协调、高效快捷的现代城市管理系统。加强城市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建设,提高依法管理城市的能力,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形成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浓厚氛围。 五、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注重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促进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软实力。突出前清文化、民国文化和工业文化三大文化内涵,构建历史文化名城格局,形成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及古树名木四部分的保护体系。加强民族和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推进沈阳博物馆、新乐遗址博物馆、盛京皇城及锡伯族家庙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整合中山路欧风街和老北市民俗文化元素等一批文化街区,改造建设西塔、满融两大朝鲜族文化特色区域,保护发展锡伯族文化,全面塑造一批代表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 第三节 做强县域经济 坚持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工业化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基础, 以城镇化为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到2015年,力争一市三县全部建成科学发展先进县(市),新民、辽中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法库、康平跻身全省县域第一集团,郊区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经济总量争取进入全省郊区最前列。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坚持市场导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经营形式,通过实施“六大工程”,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
二、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 全力推进工业化,努力构建工业牵动发展、工农城乡协调并进的格局。加快推进辽中近海、沈阳胡台新城、辽宁新民经济开发区、法库开发区、康平开发区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鼓励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推进通用航空、新能源、风电、碳纤维、钛材料、静脉产业发展,形成县域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工业园区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到2015年,百亿元产业集群达到16个,形成1-2个千亿元产业集群。
三、加速推进农村城镇化 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着力加快城际连接带19个新城和新市镇及省、市重点镇、中心镇建设;依托蒲河生态廊道建设,重点推进蒲河沿线区、县(市)乡镇及近郊区城镇化。重点加快新民、辽中、法库、康平4个县(市)的县城建设,使之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综合性区域中心。推进国家和省级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建设,发挥试点镇的引领带头作用。按照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健全农村拆迁补偿安置相关政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注重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价值的乡镇、村庄人文环境建设,引导基础设施薄弱、人口持续减少乡镇撤乡并镇。 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降低病险水闸比例。加快重点灌区改造,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基本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服务体系。加大农村新型能源推广力度,建设户用沼气能源生态模式5万处、能源生态环境示范工程20处、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示范工程20处,增加生物质燃气集中供气能力4万户。全面推进防风阻沙带、辽河水系绿洲等工程,深入推进“绿色村庄”、“绿色通道”、“绿色校园”、“绿色园区”、“景观湿地”等五大空间绿化,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强化动植物防疫、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完善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 |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
相关文章 |
法搜 CopyRight © 2008 www.fso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