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业。围绕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加快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沈阳金融街建设,完善核心功能区、装备制造金融、科技金融、农村金融示范区(基地)发展布局。积极推进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努力构建多层次资本要素市场,增强中心城市金融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满融经济区东北亚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构建金融服务外包基地。推进东北产权交易平台互连互通、区域整合和功能拓展,构建多元化、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东北区域中心产权交易市场。 --物流业。发挥区位优势,以铁路、公路、空运网络为依托,重点加快建设沈北、永安、沈西、沈南、沈海、桃仙空港、近海等7个物流园区和大东汽车物流、沈阳粮食物流等15个物流中心以及南湖IT产业、邮政物流等100个物流配送中心,打造以工业物流、商贸物流和涉农物流为支撑的产业物流体系,形成区域分拨和城市配送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壮大企业规模,提高第三方物流业务量比重。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促进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信息服务业。推进楼宇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群发展,扩大承接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动漫创意外包业务规模。以东北亚软件外包联盟和软件出口基地为平台,积极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加快推进“沈阳一卡通”试点,形成以银行卡应用、服务业务办理、电子支付应用三大功能为主体的信息应用体系。 --科技服务业。围绕优势产业,强化前沿技术、多学科融合、交叉技术、中间试验研究,做大做强一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工业设计机构,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继续强化三好街的科技服务功能,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以制造业研发为重点,全面整合、有效配置各类科技服务资源,构建功能完备、开放协作、运行高效、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制造业研发基地和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 --商务会展业。重点建设沈阳国际展览中心、新世界会展中心、龙之梦亚太城、恒隆市府广场、乐天世界、中国?新加坡国际生态商务区、东北总部基地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超大体量的高端商务设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入驻,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制博会、汽博会、高新技术、动漫、手机、陶瓷等国际会展品牌的影响力,建设中国北方会展中心。积极发展管理和信息咨询、项目管理等咨询管理类业务,鼓励发展社会中介服务行业,做大做强商务服务规模。 --商贸流通业。构建“一核”、“一圈”、“七射”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城乡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围绕金廊和地铁一、二号线,建设太原街、大中街、五爱街、长江街、南塔、兴华街、浑南等大都市商贸中心,打造北市场民俗风情街等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吸纳辐射功能的特色商业街,形成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核心区。以沈阳经济区节点新城为依托,形成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拓展圈。以沈阳经济区新市镇为依托,建设沈铁、沈抚、沈本、沈辽鞍(沈南方向)、沈辽鞍(沈西方向)、沈阜和沈北7条商贸流通服务业产业带,形成商贸流通业发展辐射区。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制定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重点支持城乡市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设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新建、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发展社区便民菜店,建设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加快乡镇商品市场建设,选择部分中心镇建设较大型现代化超市。 --文化旅游业。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和文化产业整体提升工程,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印刷、娱乐演出、动漫制作、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做强京剧、评剧、杂技和二人转等文化品牌,培育文化市场,实现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围绕建设东北亚旅游、休闲中心城市,继续加大对棋盘山景区、森林公园、植物园、七星风景旅游区、珍珠湖及丁香湖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棋盘山旅游开发区为代表的旅游集聚区;全面深化“一宫两陵”、张氏帅府及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精品景区建设,形成旅游品牌效应;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发展温泉经济,构建集温泉度假、康体养生、休闲娱乐、精品酒店、商务会议及主题地产于一体的东北生态温泉城;开发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充分发挥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作用,建设以铁西铸造博物馆为基础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大力发展旅游制造业,将铁西、大东培育成国家旅游制造业集聚区。 --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加快建设成品住宅,推进住宅产业化,提升住宅小区的绿色生态、健康宜居、优美环境建设水平。保持投资和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二、加快大浑南开发建设 适应城市建设重心南移的需求,高水平、高标准推进大浑南建设,逐步建成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聚集区、城市空间和功能完善拓展区、城乡统筹首善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全面塑造和提升大浑南地区的形象和品位,打造和谐浑南、绿色浑南、创新浑南。创新开发建设体制机制,以生态、低碳、环保为理念,全面启动浑南新城建设,重点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交通体系,力争建设成为第三代城市的典范,成为沈阳未来的行政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博览会展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康体休闲中心和集中体现国际大都市风貌的门户区域。建设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引进50所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国内外著名大学研发中心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孵化基地,构筑科技创新发展重要平台,打造沈阳未来的科技中心。按照“场馆建设与地区发展”联动开发模式,高质量完成全运会比赛场馆和运动员村、媒体公寓等建设工程,做好与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衔接。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航空。高标准推进桃仙机场扩容改建,建设20万平方米航站楼、旅客停车场、站坪及相应机场辅助设施;完成第二跑道、货运站、航空食品、生产辅助设施、商务中心、安保用房、特种车库等项目建设。 --铁路。以推进沈阳站、沈阳北站、沈阳南站、新沈阳北站等综合换乘枢纽项目改造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哈大、京沈、沈丹客运专线等高速铁路项目,完善铁路客运服务网络;建设沈西工业走廊铁路开发区专用线、沈法康铁路、法库陶瓷产业集群专用线和铁路集装箱中心,筹建康平塑编产业集群专用线,推进东北环线增二线、西南环线等项目,形成内客外货、功能完善的铁路枢纽网络布局。 --轨道交通。地铁二号线、一号线东延长线、二号线北延长线和机场连接线建成通车;建设地铁四、九、十号线,适时推进沈铁、沈彰(沈阳至新民)、沈盘(沈阳至辽中)、沈辽、沈本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形成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相连接的城际轨道交通枢纽。 --公路。建设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新民至铁岭段、沈康高速公路三期、沈抚与沈铁二号公路、四个县(市)绕城公路、沈阜和沈彰开发大道。全面完成三环高速公路改造和四环快速路建设,规划建设五环高速路。推进县域间公路和农村路网建设,配套建设一批便捷顺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公路承载能力,构建系统化、快速化、立体化的城乡道路交通格局。 --城市道路。建设城区南北快速干道,实施二环路快速化改造,整体提升路网运行效率。推进市府大路、南八马路等主要街路延长线工程建设及太原街、中街、三好街等行人立体过街设施建设,方便居民出行和道路安全;加快城区铁路道口公铁桥和城市断头路等瓶颈节点项目建设,实现干道网的系统化和网络化,缓解交通拥堵压力,切实保障市区交通顺畅通行。 --公共交通。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快速公交、智能公交系统。新开公交线路70条、新增公交车1000辆,建设一批综合与区域公交枢纽和公交运营,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40%,填补公交空白点,扩大公交线网覆盖面。示范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配套建设充电基础设施。 --停车场建设。走停车产业化发展道路,制定相应产业政策,逐步健全和完善停车管理机制和相关法规,大幅提高新建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在太原街、大中街、三好街、北站等商业密集区和地铁车站周边建设路外公共停车场和换乘停车场,努力形成停车发展与城市整体交通战略相适应、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一体化、潜力挖掘和施工建设并重、管理职能与政策措施协同、停车设施供需和谐的现代化城市停车管理格局。 --电力。全面加快城乡电网统筹发展,新建500千伏沈南、盛京、辽中、新民开关站和220千伏滂江、空港、高花等输变电工程,增容扩建冶金、新立、宁山、平安、法库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生活垃圾填埋气体发电项目,开发建设康平、法库风电场,进一步提高配电网供电能力和技术水平。 --热力。以热电联产为主、以大型区域性锅炉房为辅,加快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燃气分布式供热、水(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采暖方式,全面实现集中供热,形成并巩固东、西、南、北、中五大供热区域的集中供热格局。
|
|
法搜 CopyRight © 2008 www.fso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