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农业物流、科技、信息、质量检测检疫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等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主城区和各县(市)农产品主产区,建设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园区。发挥农垦、农大、农业科研院所和企业汇聚的优势,在长江路打造哈尔滨绿色食品博览、展示、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服务平台。打造农业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完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推进涉农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以省农科院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哈尔滨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核心,在各区、县(市)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或示范基地项目。推进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物联网应用平台、水稻智能化温室育苗建设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等一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机制和提升粮食产能气象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对农业、水利、林业等行业的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实现人工增雨(雪),年增水能力达3亿立方米以上,冰雹防护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农业科技服务网络100%覆盖到乡镇一级,农业科技推广一线服务人员专业受训率达到100%。
第八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发展乳制品、肉牛、生猪、肉鸡和蛋制品、玉米、水稻、大豆、食用菌加工等产业链。依托主要县市城关镇和省级开发区,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园区。依托东方粮油、蒙牛、佰益、嘉峰等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尚志市、双城市有机奶生产基地,五常市、方正县、通河县、延寿县有机稻生产基地,宾县、木兰县肉牛基地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和产业化园区。支持巴彦县粮食生产、生猪养殖,打造全国一流的生猪产业化示范县。到2015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40家,实现销售收入265亿元,农业产业化带动基地面积2200万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发展到93万户。
第九节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落实《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培育农业协会、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重点培育大用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双城杏山顺利有机粮食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和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的扶持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搞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和行业自律。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系统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平台作用,构建合作经济发展平台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服务平台。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500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达到200家,农民组织化程度达到80%。
[图片4:专栏4:农业现代化重点建设项目](略)
第五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工业强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做强做大四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核心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以产业集聚化、技术创新化、服务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基地,优化工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率先建设成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230亿元,年均增长16%。
第一节 优化工业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原则,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构筑以工业集中区为核心、工业园区为载体、产业基地为支撑的产业新格局。整合工业园区,明确产业布局和园区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科学有序集聚,到2015年,产业集聚度提高10个百分点。
城区南部:哈南工业新城重点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五常牛家工业园区、双城新兴工业园区、阿城新华新区等9个工业园区;把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平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哈尔滨机电工业园、南岗工业园区和香坊食品医药工业园区5个园区整合连片,建设成为70平方公里以上我市最大的工业集中区;打造双城新兴工业园区,建设成为3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园区。在哈南工业新城,重点发展汽车、飞机制造、核电装备、风电装备、乳制品及饮料、农副产品加工、医药、新材料、生物、汽车电子10个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00亿元,年均增长20%。三大动力路工业区重点建设电站设备整机制造、电站设备配套2个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年均增长15%。
城区北部:松北科技新城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光电仪器仪表和电子信息五大产业基地,到2015年,培育成3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年均增长26%。利民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乳制品及饮料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基础功能部件、轻工6个产业基地,到2015年,建设成3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年均增长20%。松北高新区重点建设食品等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年均增长20%。
城区东部:宾西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对俄贸易出口加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LED和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全市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到2015年,建设成3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年均增长29%。香坊化工园区、香坊工业新区重点建设石化、以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为主的对俄出口加工2个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年均增长20%。
城区西部:哈高新区迎宾路、新榆工业园区重点建设输变电、基础功能部件、电子工程、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4个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年均增长20%。
各县(市)依据各自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依托省级工业园区,提升载体功能,承接市区产业转移,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双城市重点建设食品加工产业基地。五常市重点建设稻米加工、医药等产业基地。尚志市重点建设乳制品、饮料、医药等产业基地。依兰县重点建设风能基地和达连河煤化工产业基地。方正、通河县重点发展稻米加工、林产品加工、石英硅矿产加工。延寿县重点发展亚麻纺织加工。巴彦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木兰县重点发展大米深加工。
第二节 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增强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化工四个优势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10亿元,年均增长18%。
--装备制造业。推进装备制造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促进产业由大变强。依托哈尔滨南部工业新城、哈尔滨航空汽车产业城建设,力争建成国内最大、国际知名的民用直升机、通用飞机研发制造和营销维修基地,航空复合材料结构件、航空传动系统研制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电站成套设备、新能源装备、新型农业机械、机床功能部件等产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以产品升级换代和开发节能技术为核心,重点开发生产轻型车、小排量和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价值链上游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零部件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精细化。加快核岛主设备国产化,建设哈飞赛豹纯电动车、大中马力拖拉机及农机具、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等一批重大工业产业化项目。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15%。
--食品工业。实施大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品牌战略。通过扩大规模、资源整合、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实现由资源拉动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由传统产品向营养、安全、方便、绿色、有机及多样化、工业化产品转变,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啤酒、大豆加工、肉类食品、乳制品、粮食加工、饮料等食品加工业,加快建设宾西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大成玉米深加工、哈尔滨卷烟厂搬迁改造建设等重大项目。打造10个以上国内以及国际知名品牌。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90亿元 ,年均增长21%。
--医药工业。继续巩固和提高化学医药产业优势地位,大力发展现代中药,积极培育生物制药等产业。完善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提升检验检测质量,保障药品安全,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在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抗生素、化学原料药领域实现突破。建立和完善新药研究院、动物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抗生素研究中心、现代中药研究中心等研发体系。重点支持生物工程产业基地、疫苗、诊断试剂等高附加值项目建设和哈药集团制药总厂搬迁改造等提档升级项目建设。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18%。
--化工工业。积极争取原油加工规模达到500万吨,延伸产业链,围绕产业规模化、高新化、精细化,发展精品油基地及有机化工原料产业链,形成国内领先水平的苯酚丙酮、苯酐等生产基地。发展煤制烯烃化工产业及下游产业链。大力推进石油化工、煤化工融合发展,提升高端石化产品规模和水平。到2015年,规模以上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6%。
第三节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培育壮大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和绿色食品3个超百亿元产业。到2015年,增加值达到1240亿元,年均增长23%。
--民用航空产业。力争建成我国最大、国际知名的民用直升机、通用飞机研发制造和营销维修基地。重点发展直升机和通用飞机的研制、营销服务,直升机传动系统和小型航空发动机,支线飞机总装和大部件生产,航空复合材料构件制造,航空零部件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等。到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0亿元,年均增长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