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把财政性科技投入额度和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监督考评机制,确保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弱化政府直接管理,强化宏观间接调控,不断改进科技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科学民主、公正公平的科技管理机制。树立大科技的思想观念,不断加强部门协作,着力解决科技资源分散、低效利用等问题,真正形成推进我市科技发展的强大合力。
4、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加强科普工作,增加科普投入,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利用报刊书籍、广播电视和国际互联网,以农村和青少年为重点,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技思想、推广实用技术。继续办好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科普活动,不断探索新形式,提高宣传效果。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精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5、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出台支持专利知识产权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实施“专利兴企”战略,积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保障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者合法权益,对知识产权的职务发明人、设计人、作者以及主要实施者给予与其实际贡献相当的报酬和股权收益。
(二)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条件支持
1、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优势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对我市电线电缆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生物、创意等新兴产业,应本着“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产学研结合、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各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突破一批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瓶颈技术,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2、推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市场建设,扶植各种中介机构发展,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要素的转移。制定和实施科技中介服务标准,规范中介机构行为。加强职业道德和服务能力培训,提升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3、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主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我市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突出科技优势和科技资源特色。重点搭建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知识产权信息、科技文献信息、网络科技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等共享平台,有效改善区域科技创新环境。
4、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创新体系。继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科技特派员和村级农技员队伍建设,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技术等要素与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利益共同体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星火科技培训,把传统培训与现代远程培训相结合,适用技术培训与就业创业培训相结合,建立健全星火科技培训体系。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强对村级农技员的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平台,拓展功能,进一步发挥作用。
(三)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1、逐年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各级财政应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财政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适度超前、稳定持续的增长机制。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财政科技经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性支出的比例达到3%。
2、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优化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有限的经费主要用于支持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上。加强财政科技经费预算,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和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落实,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4、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社会担保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加大对企业科技开发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扶持科技型企业到国内创业板上市,逐步建立政府财政拨款、金融贷款、企业自筹、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投资体系。
5、争取国家和省上对我市科技项目的扶持。紧扣国家和省上对科技项目的新要求,加大项目调研和组织申报力度,力求更多的的科技项目挤入国家、省上各类科技计划盘子,多渠道争取更多的科技经费。“十二五”期间要在争取国家、省上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和经费上有新的突破。
(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树立科学人才观,把科技人力资源作为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努力建设一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要把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作为凝聚人才、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设立青年创新人才培养基金,重点支持青年创新人才的成长。大力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不断增强广大农民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能力,发挥科技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武夷新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配套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洼地”,培育柔性引才品牌。对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和生物、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中急需的高层次优秀人才,要有“争抢”意识,可采取高薪聘请、优厚待遇等办法引进到我市重点企业,发挥他们在产业发展中的领军作用。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只求所用”的原则,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姻,聘请兼职的中高层次人才到闽北的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吸引海外的科技人员及市外科技人员来闽北创新创业,形成对候鸟型人才的集聚效应。
3、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评价与奖励制度改革,改善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支持科技人员用科技成果入股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快建立开放的科研机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使各类科技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五)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
1、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 紧紧围绕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一步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巩固和发展与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省内外院校的友好关系,努力把南平建成它们的中试、研究和项目成果转化基地。充分利用闽北科技研究院这个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专家网络,积极推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精心组织实施对接项目,突破支柱产业的整体技术瓶颈,促进产业升级。继续办好一年一度的南平市科技成果交易会,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科技成果对接打造有效的平台。举办以生物、动漫等新兴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科技论坛,推动闽北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