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项目带动。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以项目为载体,精心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项目,以此来聚集技术、人才和资金,提升创新能力,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成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相适应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具体发展目标是:
1、科技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全市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2%;科技成果、专利数量及其转化率明显增加;全市60%以上的县(市、区)及市本级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2、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跨越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0%。
3、农业科技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水稻、茶叶、食用菌等主要作物育种水平达到全省领先水平,主要栽培和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优质高效种养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不断创新;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作用充分发挥。
4、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实力达到全省中上水平。人口与健康领域的科研水平基本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全市资源利用率、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建立和完善一批社会发展领域急需公共安全服务技术机构,形成全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现代信息服务业进入省内先进行列;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公众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
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家、省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6家,形成组织网络化、手段现代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与应用;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并与国家、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接。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以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通过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速实现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耦合,加快推进有利于发挥区域创新机构主体功能的配套制度和机制建设,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确立并突出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地位
按照“创新机制、盘活存量、集成提升、开放共享、服务产业”的原则,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在地方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通过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重大项目带动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措施,打造一批产业技术源头创新基地、高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重要平台。大力培育建设以高校、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的工程(技术)中心,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到2015年,全市建立国家、省、市级研发机构超过50家,重点打造5个研发水平高、引领能力强的高新技术研发高地,推动形成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围绕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集成整合区内外各类科技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低碳经济等领域,开展包括生物育种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动漫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攻关。突破一批对产业规模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严重制约的技术瓶颈,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掌握一批重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扶持发明专利申请和国外专利申请。加快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转化,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水平。
3、提高科技成果和技术的转移力度
面向我市区域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建设相配套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实施创新创业服务人才培养工程,开展服务质量标准认证,采取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评估、科技咨询、信息服务、技术转移、成果推广等服务。在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区域进一步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布局,重点支持电子器件、生物技术、动漫软件等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引导武夷学院等院校建设大学科技园。
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目标,深化“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内涵,进一步做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示范中心,加强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联盟和闽北生产力协作服务体系的建设,办好闽北科技研究院,启动工业设计、工业分包、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等专业技术服务联盟建设,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产业集群、服务基层科技”专项行动,提升生产力促进中心核心服务能力。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队伍,积极创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依托现有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开展技术经纪活动,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建立技术经纪机构,使之成为6.18、5.13平台的常年成果对接载体,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营规范,并能有效配置科技资源的专业化的技术经纪服务体系,促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到2015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5家以上,争取建设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家以上;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家以上,省级重点中心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家以上。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
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选择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建设一批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先机。加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产业集群,推进我市产业向高独占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价值链高端发展,力争形成区域先发竞争优势。
1、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重点围绕国家新兴产业战略划定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及南平市重点发展的三大新兴产业,实施一批科技专项,研究开发市场需求良好、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关键技术。开展新兴产业重点创新工程,在新兴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支持建设装备制造、软件及动漫游戏、生物医药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着力培育武夷创意动漫产业园、顺昌保健品专业园区、建阳生物医药专业园区、海峡生物科技产业园、延平大横绿色生物产业园、邵武现代中药产业园、浦城生物化工产业园等新兴产业科技园,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