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全面实现市区低收入无房家庭申请廉租房实物配租应保尽保,实现市区中等偏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申请经济适用房保障或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应保尽保;着力解决市区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逐步实施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
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多层次养老服务,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形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到2015年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2%。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所有乡镇、街道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村和社区居委会基本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市区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鼓励民间资本发展高档养老服务产业。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办法,形成集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援助、灾害救助、脱贫援助、法律援助、社会互助等于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挥红十字会、慈善会、基金会等公益组织的示范作用,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
第三节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促进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支持名校集团化办学,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完善幼儿园办学体制,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新增幼儿园以公办为主,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降低义务教育学校择校比例,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深入实施“蓝天计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吸纳比例不低于95%。加大职业教育扶持力度,增加职业教育投入,推进高、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成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试验区和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示范区。提高社区教育的覆盖面,丰富社区教育课程和资源;倡导普及社会教育,建立社会公共学习资源平台和数字化学习服务支持体系,构建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大科普工作力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5年左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左右。完善助学贷款机制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节 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财政保障体系,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拓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优质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医疗机构布局调整,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达5.9张。加强妇幼卫生保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第五节 扩大文体服务供给
加快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群众文化设施网络,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公共设施的范围,推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文化精品生产,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打造常州特色文化品牌,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换运行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创新文化内容形式、生产传播方式,推进新型文化业态快速发展。
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构建四级体育健身设施网络,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提升“千村体育健身工程”水平,建设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乡镇(街道)群众体育设施示范工程。发展体育产业,推进城市社区体育服务,培育农村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
第六节 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继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优化和完善公共交通线网,构建多层次、多模式公共交通体系,形成公路客运、高速铁路、航空、公交、出租车和旅游客运等多种出行方式组成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向公共交通倾斜,基本完成主城区边缘地带的城乡公交枢纽和主城区内重要公交枢纽的建设。市区居民出行公交负担率达到28%以上。
有效解决“停车难”。按照“超前规划、差别对待、重点突出、政策配套、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类停车资源,优化和完善停车设施布局。
第七节 加强生态建设
确保建成国家生态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市建设。深入推进城乡河道整治,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加快重点区域尾水排放通道建设,入太湖河道水质常年保持四类以上,所有市河水质常年达到四类以上,全市主要江河湖库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推进区域大气环境治理,加强重点污染区域、重点污染源企业和恶臭气体监测监管,扩建中心城区“禁燃区”。推进减排治污工程建设,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配套管网建设力度,提高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负荷率,实现所有乡镇生活污水接管入网、集中处理。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系统和绿色资源保护、建设,加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力度。
继续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实施公园绿地、游园广场绿地、道路河道绿地、绿色通道等工程,建成一批森林公园、绿化走廊、环城绿带和风景林地,全面提升公园绿地管理养护水平,五年新增绿地8000公顷。
第八节 提升城市文明
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弘扬新时期常州市民精神,培养“健康向上、热情友好、文明真诚”的新时期常州人。大力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市民文明公约等行为准则,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干部培训教育,办好“道德讲堂”,广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在公共秩序、公共环境、文明出行、文明待客等方面实现明显提升,引导市民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积极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建立城市文明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九节 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
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制政府建设,健全内外结合的监督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确保行政权力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有效行使。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社区和村务公开,加强社区居民民主自治。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
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常州”,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常州治安持续稳定,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联动体系,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国防动员工作。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完善政府和群众之间、企业和职工之间利益共享,畅通集体谈判和劳动争议调处渠道,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整合各类资源共同参与社会管理,规范发展各类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与管理。
着力构建和谐社区(村镇)。发挥社区(村镇)等基层组织服务群众、便民利民的综合功能,以和谐社区(村镇)建设为切入点加强促进就业、帮困救助、社会福利、人口管理等职能,推进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公共管理和社会援助等活动,建立完善社区利益协调机制。
保障市民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控网络建设,全面强化质量安全准入,强化对食品、餐饮卫生等的检测和监管,重点食品抽检平均合格率较“十一五”期末进一步提高。加强对药品生产和使用的监管,完善药品供应体系。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强化综合交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事故。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防、应急指挥、应急救援三位一体架构,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进一步创新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管理事权下放,落实长效管理,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加强对妇女儿童、残疾人以及流动人口等群体的服务。切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广泛参与经济建设的权利。加大幼儿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开展0-3岁早期教育,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疫苗适龄儿童接种率达95%以上,实施残疾少年儿童免费15年教育工程。进一步做好残疾人的服务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管理服务体系,实施以居住证制度为核心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提供就业指导、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生活帮助等方面的基本服务,逐步落实市民待遇,使流动人口享有同等的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
继续加强外事侨务、对台事务、人武人防、边防海事、档案党史、民族宗教、人口和计划生育、哲学社会科学等工作,不断提高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水平。
第四篇 加强保障促落实
第十章 加强政府引导
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围绕“十二五”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加强公共政策调节和公共资源配置,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第一节 有效扩大内需
坚持扩大内需促发展,注重调节和改善需求结构,充分发挥投资、消费、出口的协调拉动作用。
在保持适度投资规模的同时优化投资结构。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以上。重点支持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民生改善类的项目建设。每年编制下达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政府资源配置向重点项目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