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篇 开创发展新篇章 第五章 建设创新型城市 完善创新制度和体系,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产业创新为主,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服务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开放式的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产品大量涌现,公众基本科学素养大幅度提高。 第一节 建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集聚创新资源,依靠创新人才,完善体制机制,健全绩效考核,整体推进“一核八园”建设,成为全市创新创业引领区、新兴产业先导区、创新要素集聚区、集约发展示范区。到2015年,“一核八园”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税收达到100亿元,新增超10亿元创新型规模企业和超2亿元成长型企业各100家,形成1-2个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较为发达、能引领重点产业发展的创新经济体。 光伏产业园以天合光能等为龙头,形成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建设中国光伏产业之都,到2015年实现销售1000亿元。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与服务外包、动漫等创意产业,打造嵌入式软件开发基地、国际外包服务中心和江南动画名城,到2015年实现销售3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技术新药及试剂、先进医疗设备及医用材料、工业生物产品等,推动生物产业集群化发展,到2015年实现销售300亿元。新能源车辆产业园重点发展整车及电池、电控、电机等核心部件,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到2015年实现销售300亿元。半导体照明产业园以光宝、晶元等为龙头,形成芯片、封装、照明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全球LED产业重要生产基地,到2015年实现销售200亿元。功能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到2015年实现销售280亿元。风电产业园重点发展整机及核心零部件,形成兆瓦级风机产业链,到2015年实现销售120亿元。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到2015年实现销售450亿元。
第二节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常州模式,重点建设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研发中心,鼓励以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为载体,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创新联盟、标准联盟等。全面提升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的能力,争取国家、省级高层次创新资源落户,积极引进国际科技资源。 探索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筛选培育机制,重点支持技术创新领先、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探索利益共享机制,维护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企业家创新创业利益。探索长效合作机制,加快由单一技术、项目合作向整体性、战略性合作跨越。探索中介服务机制,重点加速完善创新金融服务,通过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上市等多种渠道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探索诚信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效率。到2015年,合作共建校(院)企联盟400家以上。 第三节 提升创新创业平台 做强科教城创新之核。抓住省市共建的契机,集聚更多国内外一流科教创新资源,重点建设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等一批研发机构,建设常州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等一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江南现代工业研究所、现代服务业研究院,成为开放合作、资源共享、立足常州、辐射长三角的创新平台,到2013年实现“3211”目标(即集聚科技人才3万名,引进研发机构200个,孵化高科技企业1000家,在读大学生10万名),将科教城建成一流的技术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人才集聚中心、科技创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中心。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各类科技产业园区和骨干企业,突出关键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好生物制药、创意产业、光伏产业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着力建设天合光能光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誉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平台,进一步提升“两站三中心”的研发能力和产出效益,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大力推进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建设。形成孵化器集中孵化种子企业、加速器汇集高速成长企业、科技产业园重点集聚成熟企业的合理布局,到2015年,科技孵化器面积突破800万平方米,年均孵化企业1000家。 第四节 确立企业创新主体 鼓励支持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科技创新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落户。鼓励企业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开发重大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太阳能、风能、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率先突破,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到2015年企业创新研发年投入达到300亿元,形成95%以上的研发机构、90%以上的研发人员、90%以上的研发资金、90%以上的发明专利来自企业的良好创新局面。 第五节 建设创新人才高地 大力引进高端创新人才。深入实施新一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工程和科教城千百菁英计划,力争五年累计引进500个海归创业团队,引进5000名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形成5万名创投风投、中介服务和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人才,累计达到50万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争取引入更多的列入国家“千人计划”的顶尖人才和创新项目,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团体纳入省“双创人才”和重点支持的创新团队。 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在常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推进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与我市产业创新更紧密结合,支持企业独立或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建立高校、职业院校学科深化合作机制,完善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集聚社会创新人才,面向社会举办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大赛,对符合我市产业扶持政策、在我市注册成立企业并实施的项目,重点支持其产业化发展。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平台建设水平。到2015年,全市人力资源总量增加80%以上,创新创业类专门人才总量增加10万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数达到2500人以上。
第六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努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以“一核八园”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产业特色、集聚、集约发展,构建分工专业、价值高端、空间集聚、龙头支撑、低碳节约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做大做强新能源,调高调优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积极培育物联网等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培养一批规模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打造一批千亿级特色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8%以上,形成万亿元以上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引导新兴产业重点向“一核八园”集聚,实行政策聚焦、服务聚焦、资源聚焦,加快培育、集聚有发展前景和爆发力的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形成发展梯队,催生先进生产力,增强溢出效应、扩散效应。其它省级以上开发区差别化、特色化发展新兴产业,实现重点突破。 |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
相关文章 |
法搜 CopyRight © 2008 www.fso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