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集中力量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四大战略,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竞争力、生态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努力把常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
专栏: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现代化是一种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动态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深化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由基本实现现代化向完全实现现代化都是这一过程的体现。现代化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变革,而且包括社会、文化、政治变革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涵盖了经济发达并稳定增长、人民生活富裕并不断改善、社会事业繁荣、民主法制健全、文明程度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等基本内容。
|
始终要坚持好以下基本要求:
--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牢牢抓住科学发展不放松,使科学发展方式渗透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
--必须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必须下大力气创新管理,完善机制,聚焦政策,坚决保护好各类知识产权,激励壮大好各类创新企业,培育扶持好各类创新人才。必须按照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导向,以“高新高端、融合发展”为产业发展方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积极提升传统制造业,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必须牢牢把握“十二五”新要求全面推进四大战略。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教育与人才优先发展,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统筹推进,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构筑常州发展的新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让更多的国内外一流创新资源、创新人才集聚常州,显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大力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大力提升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加快重点中心镇建设,促使发展空间从中心城区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招才引智、招商选资水平,加速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进一步增强开放对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的带动力。
--必须牢牢把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增加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优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包容性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必须牢牢把握深化改革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改革上有更大的作为,在创新上有更大的突破,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着力破除不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瓶颈,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增添新动力。
--必须牢牢把握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强化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积极利用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四章 “十二五”发展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优质高效,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单位能耗下降20%。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50%,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70%以上。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左右,力争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资源、人口、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建成国家生态市。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各类保障按政策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且差距缩小,社会更加和谐安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建成国家文明城市。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专栏:常州市“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属性
| “十二五”目标
| 一、结构调整
| 1
|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预期性
| 46以上,力争50
| 2
| 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
| 预期性
| 50以上
| 3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市口径)
| %
| 预期性
| 55以上
| 4
| 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
| %
| 预期性
| 70以上
| 5
| 文化创意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预期性
| 5左右
| 6
| 高效农业比重
| %
| 预期性
| 50以上
| 二、科技创新
| 7
|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预期性
| 3左右
| 8
| 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
| 件
| 预期性
| 500
| 9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预期性
| 60以上
| 10
| 人才资源总量
| 万人
| 预期性
| 100
| 三、资源环境
| 11
| 耕地保有量
| 万亩
| 约束性
| 2020年控制在
158775公顷
| 12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
| %
| 约束性
| 20
| 13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
下降率
| %
| 约束性
| 年均5
| 14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下降率
| %
| 约束性
| 30
| 15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
削减率
| %
| 约束性
| 根据省下达目标确定
| 16
| 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
| 化学需氧量
| %
| 约束性
| 根据省下达目标确定
| 二氧化硫
| 氨氮
| 氮氧化物
| 17
| 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
| 约束性
| 85以上
| 18
| 空气年达标天数
| 天
| 约束性
| 330
| 19
|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 分
| 约束性
| 90
| 20
| 森林覆盖率
| %
| 约束性
| 21
| 四、民生幸福
| 21
|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 %
| 预期性
| 与经济发展同步,
差距缩小5%
| 22
|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
| %
| 约束性
| 100
| 23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预期性
| <4
| 24
| 千人拥有病床数
| 张
| 预期性
| 5.9
| 25
| 城乡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
| %
| 约束性
| 基本全覆盖
| 26
| 新增保障性住房
| 套
| 约束性
| 累计10000套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累计10000套新市民公寓
| 27
| 平安社会指数
| %
| 预期性
| >95
| 28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约束性
| <4
| 五、总量预期
| 29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预期性
| 5500以上
| 30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
| 万元
| 预期性
| 10以上
| 31
|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 亿元
| 预期性
| 500以上
| 32
| 城市化率
| %
| 预期性
| 70以上
| 33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预期性
| 累计10000
| 34
| 实际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预期性
| 累计1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