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住保房管局、建设局、市政园林局、财政局、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滨湖区)
110.江阴市加快建设临港新城和敔山湾新城,积极发展江阴外滩地区、锡澄运河地区,整合空间布局,推进产业联动,加强基础设施对接,打造特色滨江城市。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规划局、国土局)
111.宜兴市突出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建设环科新城和东氿新城,大力推进环科园扩区,加快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强化环科园、开发区、陶瓷产业园区和重点工业集中区资源优化整合,着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区域集聚、辐射能级。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规划局)
112.加快新型卫星城建设。市区重点建设锡山区东港、惠山区洛社等中心镇。东港积极依托锡东新城高铁商务区,发挥高铁站交通和功能集聚优势,加快建设电力装备、新材料和现代物流等专业园区,做大做强红豆杉等现代都市农业园区。洛社充分发挥藕塘西站、惠山城际站及石塘湾运河港“两站一港”的区位优势,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江阴、宜兴重点建设徐霞客、华士、官林、周铁等中心镇,加快形成集聚优势。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规划局、经信委、国土局、建设局)
113.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充分发挥华西村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幸福镇村”争创活动,到2015年,力争全市50%以上镇(涉农街道)和2/3以上村(涉农社区)建成“幸福镇”、“幸福村”。
(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办)
114.加快富民强村步伐,继续强化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创业富民、置业富民、合作富民、保障富民。推动新城、新城镇、新型农村社区联动发展,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办、规划局、民政局、国土局、交通运输局、建设局、供销社)
115.有序开展村庄优化调整和土地整理,进一步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步伐。
(责任单位:市委农工办、市农委、国土局、经信委)
116.统筹规划建设农村医疗、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卫生局、教育局、科技局、人保局、文广新局、体育局、科协)
117.大力建设生态农村,以垃圾、污水集中处理为重点推进农村连片整治,加大农村造林绿化力度,建立健全村庄长效管理制度,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到2015年,市级以上生态村覆盖率达到90%。
(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农委、市政园林局、城管局、建设局)
118.积极推进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建设,完成机场飞行区和民航站区二期改扩建工程,扩大口岸开放,完善功能配套,重点增加国内客运和国际货运航线,推进临空产业发展,建成苏南一类航空口岸和区域性枢纽机场。到2015年,苏南(硕放)机场客运达到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2万吨。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交通运输局、商务局)
119.加快无锡(江阴)港建设,完善疏港基础设施,拓展货物国际航运能力,增强对本市及周边区域的辐射功能,积极构建港航匹配的内河水运枢纽,重点推进无锡港国家级内河港口建设。加强内河岸线整合和港区建设,全面完成苏南运河三级改造。到2015年,沿江万吨级泊位达到48个,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万标箱。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水利局、规划局)
120.加快构建以三纵(锡张、锡澄、常宜高速公路)、六横(沿江、沪宁、锡宜、锡太、宁杭、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二联(锡苏、宜长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总里程400公里的市域高速公路网络,推动环网连通,完善体系功能。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规划局、交通运输局)
121.建成京沪高速铁路安镇枢纽,完成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无锡站改扩建工程。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局、发改委、轨道办)
122.加快推进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锡宜穿越太湖高速通道)、锡太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建成通车。沿江高速公路改扩建、常宜高速公路、宜长高速公路争取开工建设;完成西环线、北中路、锡东大道北延等干线公路建设,加快镇村公路改造,全面提高道路等级和网化程度。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局、发改委)
123.完成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工作,构建城市轨道交通骨架线网,全面建成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开工建设地铁三号线、四号线。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建设局、交通运输局、轨道办)
124.开工建设沿江城际铁路,力争启动建设新长铁路过江通道。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发改委)
125.完善城市道路建设,初步形成“三环十射”快速路网体系。加强江阴、宜兴与市区的重要交通联系,规划建设江阴至地铁一号线市郊铁路,启动建设宜马竺山湖大桥。
(责任单位:市公建中心、交通运输局、轨道办、规划局、建设局)
126.继续实施“公交优先”,加大社会停车场和居住区停车场建设改造力度,加快公交场站建设改造和布局调整。加强城市交通智能系统建设,确保城市道路安全畅通。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局、公安局)
127.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以防洪排涝灌溉为主,结合调水,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128.优化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供水水质合格率保持100%。
(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政园林局)
129.加强电源保障,优化电源结构,利用清洁能源,规划建设无锡燃气电厂。加强电网建设,新建500千伏锡南变,扩建500千伏惠泉变、斗山变、陆桥变,加快建设500千伏第二过江通道,完善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布局,提高电网输配送能力。
(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发改委、市政园林局、规划局、供电公司)
130.着力推进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快天然气储备基地建设,提高城市燃气供应能力。
(责任单位:市市政园林局)
131.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站、车用天然气加气站建设。
(责任单位:市市政园林局、供电公司)
132.加强民防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提高应急救灾能力。
(责任单位:市民防局、市公安局、应急办)
133.推进“感知无锡”建设。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应用,攻克一批制约应用发展的关键技术,基本建成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池,在全市范围内大规模推广相对成熟的传感网技术行业应用和公众应用,重点实施交通、电力、工业、农业、环保、水利、健康、安保等领域的感知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信息资源统筹共享体系。到 2015 年,力争基本建成 “感知城市”。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
134.促进充分就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和环境,建成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推动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责任单位:市人保局、经信委)
135.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各类职业中介行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着重解决好无锡籍高校毕业生和引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有效实施各项就业援助计划。加大纯农户帮扶力度,实施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免费培训计划。
(责任单位:市人保局、教育局、农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