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苏政发〔2011〕2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三月八日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序 言
第一篇 科学发展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
第二章 “十二五”阶段特征
第三章 “十二五”指导思想
第四章 “十二五”主要目标
第二篇 创新驱动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第五章 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第六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七章 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
第三篇 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第八章 形成扩大内需长效机制
第九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四篇 惠民优先 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十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章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第十二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五篇 统筹兼顾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三章 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十四章 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
第十五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六篇 绿色引领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六章 推进资源节约
第十七章 持续改善环境
第十八章 维护生态平衡
第七篇 改革开放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十九章 进一步深化改革
第二十章 增创开放新优势
第八篇 凝聚力量 实现发展宏伟蓝图
第二十一章 组织实施重大工程
第二十二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紧扣“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阐明“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科学发展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省人民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经受了重大考验,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圆满完成,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目标,谱写了又好又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元;财政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7.5万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3%,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高效农业占比达到1/3,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化水平达到57%;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全境成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竞相发展,苏南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苏中、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944元和9118元,五年年均实际增长10.2%和8.2%;新增城镇就业每年超过100万人,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2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5%和40.5%;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高于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高于99%;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进展顺利,解决了12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平安江苏和法治江苏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民营、外资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不断优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省对县的经济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际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开放格局正在形成,201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超过1100亿美元,保持全国第一,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境外协议投资累计达到45亿美元。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预计“十一五”期间,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目标,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任务,耕地保有量控制在470万公顷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2%,森林覆盖率达到20.6%,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分别达到19个、6个,占全国的1/4和1/2。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沪宁城际高铁开通运营,苏南地区进入区际通勤时代;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建成投运,30万吨级航道启动建设,结束了江苏无深水海港的历史;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密度居全国第一,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等级公路,苏通大桥等4条过江通道建成通车;新增110条国际、国内空运航线,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中国邮政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基本建成;新增电力装机约2150万千瓦,其中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近400万千瓦;第一轮治淮工程全面完成,南水北调江苏段工程具备送水出省条件,通榆河北延工程全线通水通航,沂沭泗东调南下工程基本完成,防洪排涝和供水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时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粗放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为明显,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等。
表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 “十一五”计划
| 2010年预计
|
|
经济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29000(2005年价)
| 40903
|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0年基数)
| 增加2倍左右
| 增加2.25倍
|
|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 2400
| 4080
|
结构效益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个百分点)
| 5
| 5
|
|
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个百分点)
| 5
| 6
|
总增加值率(%)
| 35左右
| 32.2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2005年价)
| 0.84
|
|
城市化水平(%)
| 55
| 57
|
科技创新
|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以上
| 2.1
|
|
专利授权量(件)
| 30000以上
| 10万以上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例(%)
| 30左右
| 33
|
人口资源环境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4
| |
|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470
| 473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5左右
| 5以上
|
城市绿化覆盖率(%)
| 40左右
| 42
|
森林覆盖率(%)
| 20左右
| 20.6
|
公共服务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0以上
| 95.5
|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40以上
| 40.5
|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 ≥90
| 90.5
|
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
| ≥95
| 95以上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 ≥90
| 99以上
|
人民生活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9000
| 22944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7500
| 9118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
| 3.2
|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万人)
| 400
| 500以上
|
恩格尔系数(%)
| <40
| 40以下
|
第二章 “十二五”阶段特征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江苏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增长和惠民优先将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特征。
创新驱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加快推进,我国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我省“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成功实现了两次战略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十二五”时期,江苏率先建设基本现代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创新驱动的发展态势日益增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产业基础扎实、科技实力雄厚、教育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将成为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推动江苏经济发展进入以创新驱动为主的新阶段,实现第三次战略转型。
协调发展。江苏总体上已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正向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实施、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将明显加大,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协调推进区域发展将成为重要的政策导向。这一时期,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三大区域互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进一步扭转,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全省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