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
(甘政发[2011]17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省属各企业: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实现“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现就推进工业跨越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工业跨越发展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工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群众就业的主要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工业支撑,“十二五”要确保GDP年均增长12%的目标,实现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工业肩负着更加繁重的任务。只有充分发挥工业主力军作用,率先推进工业跨越发展,才能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进工业跨越发展是提升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速度的快慢、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业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其他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工业实力较小、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发展水平较低。要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调整工业结构,扎实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积极创造赢得新一轮竞争的新优势。
(三)推进工业跨越发展是发挥我省资源优势的现实选择。我省既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优势,又有优越的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资源优势,还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同时,通过多年发展,我省工业已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特别是2009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为我省工业加快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只有通过实施工业跨越发展,才能有效调动和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壮大工业实力和提高竞争力为基本目标,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工业强省战略,扎实推进工业跨越发展,努力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五)发展目标。通过今后5年的努力,全省工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规模、速度、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到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800亿元,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累计超过10000亿元,年均增长20%。
(六)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开发推广高效节能、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技术装备及产品,在重点、关键领域率先实现突破。积极培育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型化工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钨钼冶金新材料等产业,加快打造中国西部新材料基地和国家有色化工新材料示范区。着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及核燃料、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和大型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扎实推进重点新药特药产品、基因工程类药物、工程抗体类药物和基因治疗类药物的研发生产,积极发展兰州、定西、陇南、平凉、甘南、临夏等市州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业,努力打造陇药品牌,加快建设西部重要的中藏药及生物制药基地;大力支持航天、航空、国防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航天高端产品研制生产基地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切实抓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微电子、软件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大三网融合力度,加快建设电力电子新型片式元器件、集成电路封装、电子传感器等信息产业基地。
(七)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按照横向重组、纵向延伸的思路,集中优势力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全面落实石化、钢铁有色、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轻纺等六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着力延伸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材等16条产业链,壮大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石化工业基地,积极协调兰州石化和庆阳石化扩大炼化能力,力争“十二五”末,炼化产能达到3000万吨以上,乙烯产能达到220万吨,碳五产能达到26万吨,并新上一批生产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的石化产业链项目。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冶金有色金属基地,大力支持金川公司、酒钢公司、白银公司及铝冶炼和电力等骨干企业加快扩能改造和技术升级,力争“十二五”末钢铁产能达到1300万吨以上,有色金属产能达到66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500万千瓦。加快非金属材料及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促进高档玻璃、新型墙体材料、卫生及建筑陶瓷等轻质、隔热、保温、环保节能建材产品发展,力争“十二五”末,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达到7000万吨。积极支持特色农副产品和民族用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建设高原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八)调整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现有装备制造企业兼并重组,突出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建设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及大型设备维修基地。推进兰州石化通用设备基地建设,加快优势石油钻采、炼油化工、大型石油天然气管道加工、大型快速锻压机、汽车及零配件、高效节能电机与风力发电机组、核电装备等设备制造产业发展。依托天水星火机械工业园、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长城电工电器产业园,推进天水机电设备基地建设,加快数控机床、特高压输变电、电子通信、工程机械和特种专用等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推进河西走廊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研发基地建设,促进电机设备生产、原材料及元器件配套系统集成,加快风电整机及配套、太阳能光伏光热产品等先进制造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九)加快发展能源和现代高载能产业。加快陇东能源基地建设,依托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大力推进煤电化、煤电铝、石油化工一体化发展,构建我国重要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原煤总产能超过1亿吨,其中陇东地区产能达到7000万吨以上。依托河西地区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加快风能、太阳能、核能及核燃料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河西新能源基地和国家重要的能源通道,力争2015年,全省风电装机达到17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30万千瓦,核乏燃料后处理能力达到100吨。在加快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现代高载能产业,积极依托陇东传统能源基地和河西新能源基地,大规模引进有色、冶金和新型建材等大企业、大项目,着力扩大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白银公司等企业产能,尽快建成陇东、河西两大现代高载能产业基地。
(十)推进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转化。充分发挥资源开发转化对工业发展的龙头作用,积极借助大企业特别是央企力量,大规模开展资源整装勘查,高水平实施开发转化,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原则,重点抓好成矿区带和优势矿产勘查,在能源、金属、非金属等矿产勘查方面实现找矿新突破。发挥市场配置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推动优势资源向大型企业集中,切实提高开发整体水平,实现规模开发、快速转化、循环利用,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矿产资源产业体系。“十二五”新增金属采选生产能力1521万吨,非金属矿产生产能力2305万吨;全省矿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6.1%。
(十一)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全面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扎实打造7大专业基地、改造3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拉长16条产业链、培育100户骨干企业、建成72大类重点项目,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重点,开展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一产、三产和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构建西北地区废旧汽车、家电、有色金属等资源再利用中心。建立健全法规、技术、标准、政策等支撑保障体系,努力趟出新路子,创造新经验,在全国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确保在2015年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三、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
(十二)着力调整工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市场占有率。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与关联企业实行兼并重组,支持国内外大企业特别是央企控股、参股省内企业,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下大力气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放手发展民营企业,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中小企业为补充的企业发展格局。加快电子商务、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网络经济、信息共享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工业跨越发展。
(十三)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着力推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加快产学研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为依托、科研院所为支撑、各类孵化器为补充的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进重大技术攻关,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广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深入开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行动,积极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名牌工程,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健全完善企业科技投入机制,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研发队伍建设,努力为工业跨越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十四)积极拓展对外开放。深入解放思想,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形成以大开放推动大开发、以大开发推动大发展的生动局面。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交通设施和工业园区配套建设,着力改善硬软件投资环境,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立足向西扩大开放、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原则,深化与周边省区、东部省市合作,努力实现共同发展。着力推进“引强入甘”,更大力度、更大规模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更好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宽企业发展空间。
(十五)切实加大投融资力度。增加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整合工业发展资金,引导银行贷款、社会资金投向,切实加大工业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力度。根据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整合省级国有资产、财政投资和优势资源,组建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省煤炭资源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省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理顺省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理体制,强化省电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融资功能,积极扩大融资规模,力争“十二五”期间,直接融资500亿元以上,间接融资达到1000亿元以上。扎实推进资本运作,增强酒钢宏兴、长城电工、靖远煤电、西北化工等22户上市企业再融资能力,加快金川公司、白银公司、兰石集团、稀土公司等12户企业改制上市及整体上市步伐,争取实现融资及再融资1000亿元以上。促进融资担保业务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担保再担保机构管理和政策支持体系,切实增强担保再担保能力,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协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大幅度增加工业信贷投放,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信贷资金投入达到5000亿元以上。
(十六)抓紧抓好节能减排。正确处理跨越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切实加快工业发展,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减排,努力实现协调推进。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排放。切实加大节能减排监管力度,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城市,努力把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降到最低限度。更加严格落实目标责任,更大力度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更加广泛动员企业、单位乃至全社会力量积极行动,确保完成国家控制指标。
(十七)切实强化安全发展。生产安全、环境安全、质量安全是推进跨越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保障安全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体系,狠抓安全责任落实,突出抓好专项整治,切实强化生产安全基础,努力提高监管水平,推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确保不突破国家下达控制指标。突出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切实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努力保障职工生命安全。突出抓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大气污染治理,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监测和控制,努力保障群众“喝上干净水、吸上干净空气”。突出推进质量振兴,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努力保障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