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开展化工园区环境综合整治。按照“逐个排查、集中整治、入园进区、改造提升”的要求,全面清理化工集中区,关闭、搬迁区外化工生产企业,提高化工行业集中程度。加快化工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入区企业环境监管,提升化工集中区区域污控水平。严肃查处未批先建或未经环保验收擅自投产项目,全面提高入区企业环评、“三同时”执行率,入区企业必须建设废水预处理设施,做到“清污分流、一企两管”。全面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完善配套管网,新入区企业接管率达到100%,区内原有企业接管率达到90%以上。危险废物全部安全处置,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化工集中区,集中供热率达到100%。化工集中区边界与居住区之间设置不少于500米的绿化隔离带。建立健全集中区环保机构,加快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0年,全面开展化工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动员部署、自查自纠、限期整改及验收总结工作。(责任部门:市环保局,各县政府)
5.完善自动监控系统。2010年,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工作。2012年,完成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和运行,开展入海河口污染物排放的在线监测试点工作,重点污染企业(包括水、气、危险废物)全部安装自动监控(监测)仪器装置,形成完备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责任部门: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三)实施环保引导工程,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1.确立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指导,全面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认真研究沿海发展进程中环保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编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积极破解沿海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切实促进沿海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高度融合,推动和保障沿海“绿色”开发的顺利实施。(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环保局)
2.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以环保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控制限制类工艺和产品,淘汰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控重污染项目引进和“两高一资”行业扩张,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建项目必须进入与产业定位相符合的开发区,将单位产值能耗、水耗标准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作为强制性门槛,防止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强化行业政策的执行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逐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退出企业的补偿机制。(责任部门: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
3.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对接园区、港口等沿海开发主要载体,及时协调解决重大环保问题。强化对上争取工作,争取国家和省对30万吨级航道建设、徐圩新区开发等重大建设项目和规划环评的支持。积极平衡和协调排污总量,推行异地搬迁项目自带总量政策;对投资额达到5000万美元或4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投资项目,项目落地所需环境容量平衡指标确有困难的,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调剂解决;对投资额度更大的重大投资项目,特别是钢铁、石化项目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先进制造业类建设项目,积极申请省级排污总量指标“点供”。2012年前,完成对重大建设项目及规划等各项环评及排污总量争取工作。(责任部门:市环保局)
4.优化产业结构。抓住成为国家创新发展模式典型的机遇,构筑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发挥环境保护政策杠杆作用,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以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为主的临港重化工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国家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省级连云港高新技术开发区(徐圩新区)等开发园区为重点,加快构筑“T”型产业布局框架,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徐圩新区管委会)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农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积极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总量超过标准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每年不少于5家)。建立危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交换信息平台,在化工企业集中园区,积极推行循环经济,促进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建设。在徐圩新区等省级以上开发区积极开展低碳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或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环境友好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体系。(责任部门: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徐圩新区管委会)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