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工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连政办发〔2010〕6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工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连云港市贯彻沿海发展规划
工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全市工业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2010-2012年)。
一、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区位、港口和资源优势,积极加快工业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经济总量扩大。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0.2亿元、全部工业投资627.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07倍、3.66倍和3.4倍。
2.工业基础增强。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46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84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792家和134家;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8.3%,比2005年提高5.5个百分点。
3.产业结构优化。2009年,全市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1.1%,比2005年提高26.2个百分点。以“三新”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产值均突破100亿元,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4.创新能力增强。2009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1亿元,同比增长84.1%,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国家、省、市认定的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83家,拥有3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全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中,我市总分位居苏北第一位。
5.载体日益完善。我市工业“T”型产业框架全面拉开,市开发区、板桥工业园区、徐圩新区等各类园区配套设施功能日益完善,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石化、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二)存在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较小。我市工业化程度较低,工业经济总量较小,现有产业的结构、规模和层次,还不能适应沿海大开发、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临港产业发展滞后,缺乏钢铁、石化、能源等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2009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2.76%和2.15%,占苏北的13.26%和13.4%。
2.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全市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制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专业技术人员欠缺,特别是缺乏技术创新领军人物,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不多,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较少,难以掌握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多数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3.重大项目亟待突破。从产业结构来看,临港型产业群体远没有形成,钢铁、石化、装备制造(船舶)等产业链条长的临港工业仅占17.8%;同一产业内的相关企业布局分散,协作程度较差,产业链条不紧密,集聚效应难以显现。从规模企业来看,我市的规模企业总数仍较少,在全省百强企业中,我市仍是空白。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建设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为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基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临港工业,推动全市工业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立足我市资源特点、区位优势、发展条件,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提高全市工业发展总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协调三次产业和区域工业的发展,积极创新区域分工合作机制,广泛吸纳和集聚工业发展各类要素,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坚持集约发展。根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空间开发格局和总体要求,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提高土地容积率、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实现土地、岸线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4.坚持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高工业项目环境准入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产业与生态共同提升。
(三)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市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临港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1.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00家,其中产值或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50-100亿元的企业8家;20-50亿元的企业10家。
2.结构调整实现突破。临港产业板块和先进制造业板块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1000亿元以上,化工、装备制造业分别达到500亿元以上,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分别达到300亿元以上。“三新”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
3.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产学研共建实验室100家,培育10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
4.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单位GDP能耗降幅确保完成省下达的指标,在实现省定2010年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上,力争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
(一)发展重点产业
1.主要任务
(1)确立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潜力大的新型临港产业和新兴产业。
(2)实现错位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