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6、推进“信用杭州”建设
  构建市域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征信项目建设,完善“杭州市政府联合征信系统”平台,着力推进各区、县(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诚信守法的服务型政府,引领我市社会信用建设发展。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培育诚信守法的市场主体。努力提高个人信用水平,促进个人信用消费,发挥个人信用对社会信用体系及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支持作用。大力推进公共管理、服务等行业信用建设。培育信用市场服务中介机构,建立完善信用中介机构准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开设信用评级机构,形成竞争适度、结构合理的信用评级市场和信用中介服务市场。完善信用保障机制,推行社会信用教育,营造良好的信用舆论环境。

第十章 深化体制改革


  以综合配套改革为载体,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农村、行政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改善民生、增进社会和谐,为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一节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

  1、推进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开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试点。完善土地要素市场,支持县(市)及中心镇成立土地整治和城镇投资开发公司,将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获得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纳入交易市场。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组织化水平。积极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探索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的多种途径,保证占补耕地质量相当,鼓励占补耕地集中连片。
  2、完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改革
  继续开展排污权交易,不断完善排污权交易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开展碳交易,制订和完善碳交易相关规则,建立健全服务平台。创新激励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政策,努力构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生态经济模式和激励机制。建立江河源头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促进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以“均股均利”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积极推动地方金融创新
  进一步推进地方投融资体制创新,引导和鼓励各类基金的发展,完善风险、创业、产业投资体系。继续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进一步推进地方本土金融组织创新,实现杭州银行上市、杭州联合银行转型为农村商业银行并跨区域发展,在两区五县(市)选择农信社实施向小型农村商业银行的改组转型。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加强与国内外投融资机构的合作,共建新的杭商金融机构。进一步推进地方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办好科技银行、创投服务中心、产权交易所,健全中小企业担保、再担保体系,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继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试点探索农村资金互助社,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第二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1、打造民营经济强市
  进一步完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营造民营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开展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开展行业内并购重组。引导民营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走自身积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的道路,加强与国资、外资的融合与嫁接,促进民营企业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不断提升民营经济的整体实力,促进我市从民营经济大市向民营经济强市跨越。
  2、加强国有资本营运管理
  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在更大范围内构建国有资产营运平台,提高国有资本营运能力,促进国有资源优化配置。合并重组行业相近、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营运机构。做大做强资产规模较大、营运能力较强的营运机构。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企业重大事项监管体系等各项出资人制度,完善国有资本营运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深化完善区、县(市)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营运机制改革。
  3、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创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理清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推进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财政供给方式改革和事业单位整合等改革。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完善人员聘用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从行政任用关系向聘用关系的转变。实行绩效管理,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
  4、提升社会中介组织功能
  坚持培养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简化登记制度,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大力培育发展包括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开展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的改革试点。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将可由社会承担的行政、事业职能逐步转移到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

第三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总体思路,适时推进机构改革。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市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整合公共资源等职能。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执法规范化,提升政府权威和执法公信力。深化完善综合考评,强化绩效管理,建立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推进政府创新。清理规范现有行政服务项目,简化行政服务程序,降低行政服务成本。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动行政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整合与集中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审批联动机制。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设立,逐步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监管长效机制。
  2、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严格落实重大事项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探索建立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和听证等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辅助系统,推进市民代表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全体会议并网上直播制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监督体系。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数字监察”系统建设,实现对各类行政审批事项运行过程实时监督的全覆盖。进一步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建设“两家两中心”,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打造网上行政服务中心。
  3、推进政府投资体制改革
  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咨询评估制度,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在更大范围内抓紧推行。不断健全政府投资监管稽查制度。
  4、健全公共财政体系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支出比重。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运行管理。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制度,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明确购买服务的范围、标准,引入竞争机制,强化评估监管。推行财政信息公开,实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结果和财政性投资工程审价结果公开制度。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绩效预算制度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探索涉及财政资金的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开的办法和途径,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

第十一章 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以国际化视野谋划杭州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推进“四外”联动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第一节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1、提高对外贸易核心竞争力
  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巩固现有出口竞争优势,着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加强境外营销网络建设。推进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贸易。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兴贸,建立健全出口品牌扶持体系,完善出口商品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推进商标国际注册,增强出口企业研发、设计、营销等能力,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经贸大企业,提高外贸综合效益。
  2、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巩固传统出口产品优势,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鼓励高附加值工业品、节能环保产品、大型成套设备、文化创意作品等出口。加强优势特色产业出口基地建设,优化贸易结构,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海关监管区集中。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稳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努力拓展东盟、中东、东欧、南美等新兴市场。高度重视进口贸易,积极扩大鼓励类进口贸易,引导企业进口先进技术及设备、重要能源资源。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
  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体系,充分挖掘服务贸易出口潜力,加快优势特色服务贸易发展,巩固扩大软件、动漫、文化等产品出口优势,积极培育广播影视、教育、中医药服务、旅游、建筑、国际运输、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产品出口。以信息技术外包为主导,积极发展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等多领域的服务外包,积极打造“世界办公室”,努力建成国际知名金融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国内领先的软件外包开发中心和中小企业的托管应用管理中心,加强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4、健全国际贸易风险应对机制
  推进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和示范点建设,健全外贸运行监测和应急机制。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外贸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增强企业规避非关税壁垒的能力。积极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境外服务。引导企业利用各种工具,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鼓励行业协会、涉案企业积极开展境外知识产权维权,增强企业国际话语权。

第二节 提高利用内外资水平

  1、优化利用内外资结构
  坚持高端取向和内外资并举,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招商,特别是十大产业的招商。加大楼宇(总部)和央企、国企、浙商的招商力度,着力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加快引进技术层次高、产业优势强、辐射范围大、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科研机构及成果,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制度和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创新利用内外资方式
  积极拓展利用内外资渠道,发挥民营企业和现有外资企业在利用内外资中的生力军作用,积极探索以国际融资租赁、转让股权、承包、并购等多种形式推动引外工作。加快实施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强强联合、重组改制、海外融资等多种引资方式。进一步推进地块招商、楼宇招商和驻点招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拓展招商引资平台
  充分发挥开发区招商引资主平台作用,加强各级开发区的整合提升,在外商投资密集度较高的区域,大力打造外商投资综合功能区,提供便捷、舒适的商务与生活环境,推动优质要素和重要资源集中。进一步优化投资创业软环境,提高审批效率,改善要素供给,降低商务成本,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不断完善利用外资服务体系。突出质量和效益,加快招商选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第三节 加快“走出去”步伐

  1、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发挥大型龙头企业在境外投资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投资制造加工、矿产资源开发、销售研发、资本上市、工程承包、平台建设等“走出去”步伐。提高企业全球经营能力,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并购、参股、换股等资本运作。以境外工业园区和营销基地为主平台,加速建立境外工贸联盟,搭建境外产、供、销集群中心,形成海外优势产业链。制定境外投资扶持政策,完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维护“走出去”企业权益。
  2、进一步打响杭商品牌
  进一步提升对在外浙商、杭商的服务水平,建立在外浙商、杭商的工作联系网络,鼓励杭州企业在外建立杭州商会(协会)组织。鼓励在外杭商发展“杭州人经济”。发挥在外浙商、杭商人才资本优势,以乡情为纽带、市场为导向、共赢为目标,引导有条件的在外浙商、杭商回杭投资发展。加强异地在杭商会建设和管理,引导在杭商会参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节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

  1、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主动参与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创新区域协调和合作机制,加快建设杭州都市圈。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加强资源、能源和原材料领域合作。积极参与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共同加强新安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
  2、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积极开展山海协作工程,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百村经济发展促进计划”,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巩固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着力抓好旅游、科技、人才、劳务、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合作,提升合作层次。做好对口帮扶四川阿坝州和甘孜州,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重庆工作。以项目扶持为载体,以人才培训为抓手,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推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抓好整村推进工程,援建公益事业。加强干部挂职交流工作。
  3、扩大与港澳台合作交流
  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产业对接。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优势,加强杭州与香港在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吸引银行、保险、投资基金和相关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来杭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开展资本、业务和人才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杭州企业赴香港上市融资,推动全市金融服务业发展。抓住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机遇,全面扩大与台湾在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吸引台资企业来杭投资,推动两地产业互动,实现共赢发展,加快建设台商投资区、台湾农民创业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强与澳门多元化交流,引导在杭企业积极利用澳门商贸服务平台开拓葡语国家市场。

  为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调控引导社会资源的作用,健全土地、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增强规划实施中的资源要素保障。加快规划立法进程,完善发展规划体系,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制定规划《纲要》分解落实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要纳入各区、县(市)和市有关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健全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全面推进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把“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十二五”规划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规划。全市人民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名词解释

  “生活品质之城”
  2007年,市第十次党代会正式决定把“生活品质之城”作为杭州的城市定位和城市品牌。2008年,市委十届四次全会决定把杭州城市定位的表述完善为: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覆盖城乡、全民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生活品质”包括经济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五大生活品质”。
  “六大战略”
  指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城市国际化”、“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软实力提升”、“环境立市”、“民主民生”战略。
  “七难问题”
  指“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停车难”、“办事难”、“清洁卫生难”问题。自2002年以来,我市坚持不懈“破七难”,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及时把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垄断行业提高服务质量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纳入“破七难”,形成了“7+X”新框架。
  “一化七经济”
  2009年,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以“一化七经济”为重点,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其中,“一化”是指城市国际化,“七经济”是指低碳经济、服务经济、文创经济、民营经济、楼宇(总部)经济、开放型经济、郊区经济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区域的战略定位和主要目标,对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作出明确要求。其中,《规划》明确杭州城市功能为“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杭州都市圈。”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