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国有文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国有文化企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建立市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和公共参与机制,培养市民表达需求和参与决策的自觉意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研究符合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专栏9 文化发展布局及重点项目

文化发展布局:形成3个城市文化中心、8个文化副中心、5条文化景观带、若干文化片区。3个城市文化中心:武林广场和湖滨地区、钱江新城、大城西;8个文化副中心:江南副城、临平副城、下沙副城文化副中心以及临安、富阳、建德、桐庐、淳安文化副中心;5条文化景观带:钱塘江、运河、西湖、西溪、湘湖;培育形成若干文化片区。

重点建设项目:杭州市职工文化中心、杭州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杭州艺术馆、杭州美术馆、杭州图书馆老馆、杭州少儿图书馆改造、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电监测中心、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杭州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总部、杭州文艺创作交流中心、杭州版权保护中心、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富阳市文化中心、建德市文博馆。

第四节 发展体育事业

  1、大力发展群众体育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系统。鼓励各地发掘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活动,加强群众体育运动品牌建设,健全和完善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加强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特别注重提高在校学生身体素质。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体育人口逐年增长。
  2、提升体育整体水平
  深化“强基育苗”工程,壮大我市游泳、射击等传统优势和潜优项目,完善市、区(县)两级业余训练网点布局。积极参与和举办国内外体育大赛,办好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争取申办城运会或承办省级、全国性和国际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提升我市承办国际单项和国内大型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的能力。
  专栏10 体育设施布局及重点项目

体育设施布局:形成“二心、四副、四园、均衡式”的格局。二心:黄龙体育中心和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四副:杭州市体育中心、临平城体育中心、下沙城体育中心和萧山体育中心;四园:之江旅游度假区休闲体育公园、湘湖旅游度假区休闲体育公园、余杭闲林生态休闲体育公园、杭州城北体育公园;均衡式:在各区(县、市)、六组团各居住片区,均衡配置网络式的群众性体育设施。

重点建设项目:杭州奥体博览中心、新向阳健身中心、第二体育学校、运河体育公园、萧山体育中心、余杭体育中心、临平体育中心、下沙体育中心、富阳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杭州桐庐女足综合训练基地、临安水上运动中心、千岛湖青少年小球培训中心。


  3、完善体育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杭州奥体博览中心等重点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区级体育设施和组团片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在主城区各街道社区内,加快改造和建设一批示范性的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加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扶持力度,扩大农村健身点覆盖面。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和向社会开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第九章 加强社会建设


  将改善社会民生和完善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破七难为民生导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丰富“破七难”的内涵,形成“7+X”新框架,推动经济增长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节 扩大社会就业

  1、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
  进一步健全促进就业长效机制,以城镇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为重点,深入实施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行政村、创业型城市和提升劳动者素质”四大行动计划,打造充分就业城市。力争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行政村创建达标率100%。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帮扶力度,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
  2、以创业带动就业
  围绕打造“和谐创业”杭州模式,全面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大力营造鼓励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一条龙”的工作机制。大力帮助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员创业,进一步提高创业成功率。鼓励和支持各类创业园及创业社团建设,创新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的就业服务。建立城乡统筹、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全市农村乡镇、行政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室)的建设,抓好学历和技能培训,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再就业问题。
  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坚持保障劳动者合法权利和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双管齐下,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全面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切实引导企业履行市场责任、用工责任、环保责任和公益慈善责任。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设顺畅、高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大劳动执法和监督力度,保证劳动法律法规的落实,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加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重视发挥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作用。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待遇差距。积极推进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养老待遇水平,鼓励有条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积极做好城乡居民的参保缴费工作,确保城乡居民老有所养。切实维护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权益。逐步实现市域范围内“一卡通”。完善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加强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逐步实现杭州人与“新杭州人”、市区与五县(市)居民“同城同待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参保率进一步提高。
  2、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深化“春风行动”,完善“四级救助”网络,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优抚对象的抚恤、生活补助标准。完善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确保城乡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落实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政策措施,并逐步向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延伸。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加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推进救助管理站规范化建设,迁建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全市8个救助管理站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打造“阳光慈善”。
  3、构建社会福利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年福利事业,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政府扶持为后盾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5000张床位的大型养老机构。扶持社会兴办养老机构发展,落实新建养老机构床位补助和运营补贴。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全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站)实现全覆盖。支持发展残疾人事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及服务体系,新建仁爱家园100家。
  4、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协调、租售并举、以租为主、应保尽保原则,以“夹心层”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人才专项用房建设,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破解“住房难”问题,努力实现住有所居,让市民和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安居乐业。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法规体系和体制机制。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使用监管。

第三节 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建设,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名院集团化”管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水平,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标准,不断提高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探索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建立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合理布局医疗机构,完善城市15分钟、农村20分钟卫生服务圈。在市区新建启用8家市属三甲医院,五县(市)各创建1~2家三级医院。加强县级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畅通的“双向转诊”制度。推进以社区全科医生培养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到2015年,每千人执业(助理执业)医师数达到3.8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8.6 张。加强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动各级各类医院规范化,强化行业标准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3、加强公共卫生保障
  推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患者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加快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装备建设。加强精神心理卫生工作,开展心理疏导,促进身心健康。健全医疗救治网络,强化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急救水平。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善疾控机构基础设施,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与水平。完善妇幼保健体系,保障其基本权利。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建设残疾人康复设施。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建设。
  专栏11 卫生事业重点项目

滨江医院、下沙医院、市十医院、之江新城医院、妇女医院、儿童医院、杭师大附属医院、市中医院丁桥分院等8家市属三甲医院

五县市各创建1~2家三级医院,提升1~2家二甲医院

推进拱墅区、西湖区、江干区、萧山区、淳安县等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迁建、改扩建

第四节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1、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统筹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人民群众需求最迫切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养老服务、公共体育等服务为重点,强化增量资源向新城、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积极盘活优化存量资源,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市场、义务教育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产业市场、公共安全网络、生态安全体系,扩大城乡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均衡发展,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
  2、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建立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加大对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支持力度,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随财政收入增长而逐年增长的机制,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逐步增加均等化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与特定目标相联系的专项拨款规模,增强区、县(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3、创新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明确以公益性社会事业尤其是基础公益社会事业为政府投资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放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准入限制,鼓励采用政府购买、特许经营等方式,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投资和运营。探索公共服务项目经营权转让机制,采取BOT、公私合营等方式向社会资本转让全部或部分经营权,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第五节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1、加强城乡和谐社区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城乡社区下移,发挥社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推动基层自治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形成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积极构建“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社区服务”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体系。加快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赋予其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养老服务、法律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综合服务功能。
  2、完善多元化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
  注重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将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解释、专业调解、仲裁调解“五调促和”体系。建立完善重大事项决策维稳风险等级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群体性事件预防预警和处置机制、征占土地的补偿机制、利益受侵害的赔偿机制、失业人员的培训再就业机制、分配收入调节机制。
  3、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110社会联运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长效管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巩固小餐饮、小食品、小作坊整治成果,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和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品牌建设。强化安全生产,深入进行安全教育,推行安全标准化工作,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社会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完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立动态化的危机管理机制。推进民防建设,增强城市整体防护能力。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支持驻杭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各项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队伍建设。加强国防教育,深化双拥共建,充分发挥驻杭部队在杭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提高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积极完善人口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对人口问题的研究,建立人口调控机制。加强外来人员和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人口服务管理新平台。坚持平等对待、人性化管理,动员各方力量帮助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顺利融入社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快建立妇女、未成年人等群体维权法庭,完善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机构。
  5、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实施“民主民生”战略,加强“法治杭州”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发展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和司法权威。
  专栏12 “惠民为民”十大工程

1.交通便民工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市域公交一体化,加快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创新,着力破解城区交通“行路停车难”。新建机动车泊位20万个,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完善公共自行车布点规划,免费单车达9万辆,公共服务点达3500个。

2.百姓安居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扩大保障覆盖面,加强低收入家庭、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750万平方米,着力破解“住房难”,让杭州老百姓安居乐业。

3.就业促进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建成使用杭州市人力资源市场,着力破解“就业难”。实现城乡社会就业率95%左右,在杭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新转移农业劳动力20万人,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4.社保提升工程。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劳动者、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的参保缴费工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实现社会保险基本全覆盖。加快养老机构建设,社会办养老机构数量达到60家,床位数增加1.5万张,每百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张。加快大型居住区养老设施配套建设,全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站)实现全覆盖。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及服务体系,新建仁爱家园100家。

5.教育强基工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着力破解“上学难”。全市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75%,优质义务教育实现市域全覆盖,优质高中段教育覆盖率达到82%,率先打造15年一贯制优质教育体系。新建、迁建、改扩建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等7所高等院校。

6.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覆盖城乡的综合性多功能文化设施,全市100%乡镇文化设施达到省、市“东海明珠工程”建设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县级(含)以上城市,确保有线电视通达地区城乡低保家庭免费收看有线电视。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区、市)比例达到46%。

7.医卫利民工程。在市区新建启用8家市属三甲医院,迁扩建中心集镇所在地县级医院8家,改造卫生院12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率达到90%以上,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着力破解“看病难”。重点人群慢性病健康管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安全饮用自来水监测主要指标合格率达80%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以上。

8.体育健身工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完善社区15分钟健身圈,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民健康,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

9.食品放心工程。坚持量质并举,在确保食品供应、稳定食品价格的同时,健全完善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大食品质量和安全专项整治力度,规范食品市场秩序,提高食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测覆盖率达到90%。

10.平安创建工程。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工作、安全生产、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等工作责任制,完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亿元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小于0.09%。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新增电子监控探头20000个,建成覆盖全市的电子监控网络,打造全国治安最好城市和最具安全感城市,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