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2、打造低碳生活
  推广节能低碳建筑,逐步开展对现有建筑的低碳改造,推行建筑节能“绿色评级”。建设完善低碳交通系统,推广低碳交通工具。打造一批标杆性低碳社区,推进绿色学校、绿色办公等行动计划的实施。传播普及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行绿色居家准则,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促进人们衣、食、住、行、用等向低碳模式转变。
  3、加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建设杭州市新一代天气雷达,升级改造全市气象、林水、国土等自动监测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开展气候变化和大气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做好各种防灾减灾预案,延伸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普及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知识,适时举行全民预防灾害演习,提升防灾减灾应急能力。

第七章 建设创新型城市


  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百年大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以建设“天堂硅谷”为目标,将创新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入建设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

第一节 建设科技强市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科技创新的核心战略地位,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全面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优质创新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文献大型仪器共享机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等,组织重大科研、攻关、应用和推广项目,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民生等领域实施十大科技专项,力争在重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2、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提升公共技术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公益性、开放性、基础性的科技服务平台。推进产业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块状经济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金融合作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0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0家,培育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00家。
  3、加强市校战略合作
  大力推进杭州与浙江大学、中国美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继续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加快“西溪谷”和中国美术学院国家科技园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联盟和科研生产联合体。以国家重点大学、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和央企科技集团为重点,引进、共建和培育科技创新载体5家。
  专栏6 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平台

重大科技十大专项

科技创新十大平台

1. 软件技术

2. 生物技术

3. 新能源技术

4. 节能环保技术

5. 新能源汽车技术

6. 高端装备制造技术

7. 物联网技术

8. 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技术

9. 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

10.公共安全与卫生技术

1.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 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

3. 青山湖科技城

4. 大江东创新基地

5.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6. 中国美术学院国家科技园

7. 浙江省大学科技园

8. 新加坡科技园

9. 余杭创新基地

10.富阳银湖科创园


  4、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深化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收益分配,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优化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品牌和标准化战略,推进质量强市和标准化强市建设。做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建设商标战略示范城市,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探索建立知识市场。

第二节 建设教育强市

  1、普及优质基础教育
  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质为突出重点。强化学前教育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杭州特色管理体制,促进学前教育高起点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市域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全面发展。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工程,促进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完善城乡青少年校外教育体系,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特殊教育全纳型持续发展。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学校环境,推进标准化、小班化建设。以集团、联盟、共同体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名校集团化,深化集约办学,优化教育资源。
  2、加快提升高等教育
  完善高教园区建设,支持在杭部省属高校发展,推动杭州师范大学建设全省一流综合性大学,推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市属高校达到全国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关键,以增强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为重点,着力加强市属高等院校建设。扶持市属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开展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实训基地、精品课程等项目建设。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培养多层次技能型实用人才。围绕行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扩大、调整和优化学校布局以及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现代化和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推动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实施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与建设。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或重点职业院校。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改革。加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4、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教育的转型升级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和师资激励保障机制,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计划,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探索公共资源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机制,完善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机制。改革政府管理方式,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和民主管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和学习型学校文化。健全教育普惠机制,统筹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完善教育开放体系,实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战略。
  专栏7 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高校

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新建、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续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新建(富阳)、浙江树人大学新建(桐庐)、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新建(桐庐)、浙江警察学院新校区新建(临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新建(临安)

中学

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新城校区续建、杭十四中康桥新校区续建、建兰中学改扩建、勇进中学改扩建、滨江高新实验学校新建、萧山城北初中新建、临安中学改扩建、富阳新登镇二中新建、富阳高桥镇中学新建

职业

学校

杭州市艺术学校迁建、杭州汽车技校扩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艺术中等职业学校新建、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改扩建、余杭区乔司职高改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迁建(富阳)、江滨职业学校滨江新校区续建、杭州技师学院校区扩建(桐庐)、桐庐县职业技术学校改扩建、建德市新安江职业学校迁建、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扩建

其他

萧山区青少年宫迁建、富阳市职教中心新建、淳安县职业教育中心续建

第三节 建设人才强市

  1、确立人才优先发展要求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财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把实施人才发展规划与实施科技规划、教育规划相互衔接,建立人才数量、质量、结构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增强人才发展的前瞻性、计划性和针对性。
  2、打造人才创业创新平台
  大力支持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建设,发挥高新区(滨江)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引领示范作用,推进临安青山湖科技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努力创建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进钱江特聘专家计划、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
  3、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管人才新格局,建立完善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完善人才管理体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选人用人机制、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适当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和个人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
  4、优化人才发展外部环境
  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杭自主创业。探索建立城乡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政策,积极引导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人才向五县(市)流动。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积极推进人才专项住房政策,制定实施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探索推进市校(院)合作政策。大力宣传人才政策、先进典型和优秀人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努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专栏8 重大人才工程

六大计划

杰出创业人才培育计划、全球引才“521”计划、低碳专业人才开发计划、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现代服务业高级人才培养计划

六大工程

 

党政人才国外“MPA”学位教育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56”培训工程、专业技术人才“131”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815”培训倍增工程、农村实用人才“125”培训工程、社会工作人才“525”培养工程

六大政策

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人才专项住房政策、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市校(院)合作政策、城乡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政策、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第八章 建设学习型城市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构建终身教育和全民学习服务体系为支撑,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节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1、着力提高全民素质
  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和敬业奉献,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2、弘扬杭州人文精神
  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大力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城市人文精神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争一流、宽容失败”的杭州创新创业文化。进一步挖掘杭州城市人文精神丰富的内涵、表现方式和重点领域,充分发挥人文精神对培育创业文化、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促进文化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加强公众科学和文化素质建设,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建设现代化的公民社会,促进全体市民的科学素质全面提升。加大财政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完善科普设施网络,增强各级科普教育基地、科技特色学校、科普场馆、活动中心等科普展教功能。新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县、市)5个。
  4、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智囊作用。进一步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抓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建设和科研方向。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提升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性理论研究水平,学科实力和学术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

第二节 构建终身教育和全民学习服务体系

  1、全面推进终身教育
  积极发展岗位培训、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继续教育,推进终身教育网络、公共平台和学习激励机制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的数字化终身学习体系。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村(居)民学校四级网络,全面提升社区教育功能与办学品质。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建立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实施“双证制”教育,逐步由城区向农村推进,由业余培训向全日制教育推进,由职业院校向普通高校推进。
  2、加强学习型组织和活动载体建设
  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基础,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龙头,带动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学校、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民间组织、学习型社区(村)、学习型家庭创建,推动学习型组织向社会方方面面延伸覆盖。把建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抓手,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五进”活动,继续办好“西湖读书节”,开设品牌特色讲坛,构建社区“学习圈”,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举办传统文化节,办好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及青少年校外专门活动场所建设。

第三节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实施文化精品战略
  提升艺术原创能力,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杭州特色,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艺精品。发现、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一流的文艺家。积极引导群众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活动,建立群众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机制。努力打造3~5台(部)达到国家级水平的舞台艺术精品。进一步繁荣影视、动画精品创作,推进制播分离,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提高原创影视动画创作水平。广播电视各有2~3档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题栏目。完善精品出版和畅销书出版生产营销机制,形成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版门类和出版品牌。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文化资源共享,狠抓文化惠民工程,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推进特色文化广场建设,普及“新杭州人文化家园”,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向社会免费开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西湖国际音乐节等重大文化节庆活动。
  3、推进文化传播工程
  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推进新闻核心业务数字化,提升主流媒体竞争力。强化广播影视传输能力,构建适应多种新媒体需要的节目集成播控平台,加快电视节目制作高清化进程。基本实现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县级(含)以上城市,全市数字电影银幕比例达到100%。推进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发展数字印刷,加强网络媒体品牌建设。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广播电视,开拓视频点播、车载电视、数字报纸、手机报纸、电子图书馆等新型传播载体和业务。
  4、发展文化产业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强化政策扶持,以文化创意融入为核心,带动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培育、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出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