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2、加强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发挥“公、铁、水、空港”枢纽的综合优势,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形成综合运输网络,建设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实施杭州东站、南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打造集铁路、公路、水路、公交等交通工具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交通枢纽。实施城站改造工程。加快客运和货运站场建设,加快物流设施建设。建成杭州汽车南站、萧山客运总站、余杭临平客运总站等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加快空港建设,实施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空港物流保税中心,进一步完善机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积极开辟欧美等新的国际航线航班,提高旅客和货邮吞吐能力,成为浦东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大力推进五县(市)交通枢纽、节点体系建设。
  3、加快城市快速路系统建设
  建成东湖-九堡大桥-通城快速路、之江大桥-彩虹快速路、秋石-风情快速路、德胜快速路东西段、机场高速改造,加快建设环北-艮山快速路、江南大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九堡大桥、望江路过江隧道等钱塘江越江通道项目建设,建成绕城高速公路以内“三纵五横”快速路骨架系统。
  4、推进城市大公交系统建设
  坚持“公交优先”,加快形成地铁、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水上巴士、免费单车一体化的大公共交通系统。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力争启动轨道交通延伸至县(市)。优化公交线网,继续推进快速公交5号线、7号线等线路建设。完善“免费单车”服务点。加快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完善停车新政,实现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同步协调发展。

第二节 构建水利设施建设与水资源保护体系

  1、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建设防洪排涝骨干工程,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重点缓解易涝区和城市扩大区的洪涝灾害。加快实施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杭嘉湖南排杭州三堡排涝工程、萧山钱江水利枢纽工程、城市防洪及中型水库。抓好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提高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防洪避灾能力。继续实施强塘工程,全面完成钱塘江海塘、分水江干流堤防、浦阳江标准塘工程、富春江东洲北支河道等主要河流干流堤防加固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全市防范和抵御局地性强降雨、突发性山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2、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
  提高供水保证率,增强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能力。建设城市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全面建成闲林水库、萧山湘湖、余杭三白潭。推进水厂供水能力扩建工程,逐步实现供水系统联网运行和市区水源南北两岸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城市和主要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标准,解决和改善提高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采取乡镇分片集中供水、以村为单位分散供水等模式扩大供水范围,全面解决3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3、优化水资源利用体系
  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构建供水安全保障网,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城区引配水工程建设,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区域水体流动,使生态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开展小砾山西水东引工程建设,推进千岛湖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大钱塘江流域等水系保护力度,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

第三节 优化能源保障体系

  1、推进电源、电网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继续加快发展电网,提升电力通道利用率,保障电力供应。重点建设江东天然气热电厂和萧山天然气发电二期工程,完善小水电布局。提高杭州电网受入电源保障水平,重点解决500千伏电源变电所布点不足及主城区220、110千伏电网瓶颈问题,保障大江东产业集聚区、钱江新城等新城区的电力供应,以中心镇为核心加快推进新型、集约农网建设。新扩建500千伏萧浦、钱江、萧东等变电所4座,220千伏变电所28座,110千伏变电所81座。积极建设节能、低碳、环保型智能电网,提高电网的智能控制能力,建设供电充裕、运行可靠、网架合理、装备先进、技术一流的坚强智能电网,建成用电环节综合智能化体系。
  2、加强天然气利用
  全面提升天然气供应能力,重点加强西气东输一线、川气、西气东输二线、东海气、进口LNG等5大供应气源联系,成环接纳各种气源。做好场站建设和管道敷设工作,重点推进之江至320国道段管道、富阳支线阀室向东南方向穿越钱塘江至滨江站和下沙门站至江东门站建设。强化安全管理工作,充分做好用气调度,建设应急储备气源站,有效提高安全、稳定的供气能力。实行统一的天然气市场价格和公平的用气环境。
  3、推广新能源开发利用
  优化提升用能结构,加快推进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实施“阳光屋顶”应用示范计划,应用光电发电的公共建筑、企业厂房、住宅小区等屋顶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综合应用规模达到50兆瓦,成为省内绿色能源应用的主要基地。加快建设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建成10MW示范站1座,1MW以上示范站7座。大力发展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推进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笤溪等水源和地下水热能资源利用。
  4、强化成品油保障
  继续发挥国家石油公司的主渠道作用,吸引国内外多种渠道油品资源的流入,保障市场供应充足、稳定。增加石油储备规模,推进油品贮备库建设。新建扩建总管塘油库,尽快建成余杭仁和油库。新建诸暨油库-桐庐(江南)油库的长输管线。合理布局终端供油站点。

第四节 建设高速信息网络体系

  1、推进“三网融合”发展
  探索“三网融合”的管理模式和机制,积极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全面提升“三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国内最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智能网、软交换、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全面实现广播电视业务高清化、互动化。全面推进“三网融合”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新业态、新应用产业的发展。
  道路城市大公交体系建工程,进一步完善机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
  2、加快“智能杭州”建设
  积极推进社会信息化。实施电子政务整合提升工程,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加快“数字城市”建设,以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等为基础,建立城市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完善城市基础信息平台,实施“数字城管”工程。加快推进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全面推进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面向家庭的电子社区网络,全面实施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工程。构建标准信息平台,积极建设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坚持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和示范应用“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专栏4 基础设施十大工程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

“十二五”投资额

高铁

确保建成杭长、杭甬、宁杭、杭黄客运专线,成为国内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

340 亿元

地铁

(轨道交通)

建成地铁一期工程,并投入运行,加快建设地铁二期工程,初步形成市区轨道交通骨干线路。力争启动轨道交通延伸至县(市)。

750亿元

高速公路

加快建设杭州都市圈环线,建成临金高速、千黄高速、杭长高速。

200亿元

综合交通枢纽

建成杭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杭州铁路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施城站改造。

220亿元

城市快速路网

建成东湖-九堡大桥-通城快速路、之江大桥-彩虹快速路、秋石-风情快速路工程、德胜快速路、机场高速公路。

250亿元

空港二期

建成萧山国际机场二期和空港物流园区。

130亿元

内河水运航道

加快实施京杭运河杭州段“四改三”工程,新建二通道26.4公里。推进富春江船闸扩建改造工程。

120亿元

水利和水资源

利用

实施钱塘江防洪排涝堤塘加固工程、杭嘉湖南排杭州三堡排涝工程、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全面建成闲林水库、萧山湘湖、余杭三白潭,开展千岛湖引水工程前期工作。

120亿元

电力建设

建设1000kv浙北-浙中特高压线路(杭州段),500KV浙西南大通道(杭州段)、萧浦变二期扩建工程和钱江、萧东、富西输变电工程,220kV输变电工程,110KV输变电工程。

230亿元

三网融合

建设电信、移动、联通传输网络(基站)项目,实施光纤到户工程,建设云计算、物联网基地。

220亿元

注:“十二五”投资额为初步估算数。


  3、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防范综合支撑平台。加大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创新体系。建设电子政务统一的网络信任平台,建立面向社会、互联互通的电子认证体系,支持网上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电子印章的应用。建成信息安全综合测评认证平台,建立集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安全测评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安全技术服务体系。

第六章 建设生态型城市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深入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1、强化生态屏障建设
  建设保护好西北部生态带、西南部生态带、南部生态带、东南部生态带、东部生态带、北部生态带。优化城市绿化、山区绿化、平原绿化、村庄绿化,加强湿地建设,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在确保“城市增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森林增氧、农民增收、林业增汇、社会增彩”的国土绿化发展目标,积极培育碳汇能力。
  2、积极开展生态修复
  保护和建设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三江两岸”生态景观。全面推进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大力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整治。采取截污纳管、清淤、配水、生态修复等措施,治理河道水质。积极推进水生态环境修复,在重点河流、河段以及重点水功能区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污染物降解能力和自净能力,全面改善市区河道水质。开展土壤生态修复,加强污染耕地、污染场地以及废弃矿场、垃圾填埋场的环境修复,推进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湿地、废弃矿山、沿海滩涂生态修复。
  3、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跨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目标考核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机制,逐步提高源头地区保护水源的积极性和收益水平。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探索建立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种环境与资源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制度。
  4、健全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重点做好饮用水源、地下水资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县以上城市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形成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现代化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危险废物处置、核辐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体系,建设大气复合污染物综合监测及预测预警系统。探索建立碳汇监测与评价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和考核。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1、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
  深入实施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工程减排,加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增量控制和减排潜力挖掘,实现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目标。根据行业特点、各地现有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因素实行差别化的减排政策。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完善排污权交易机制。
  2、扎实推进环境治理
  全面开展清洁空气行动,进一步实施半山和北大桥地区大气污染整治,深化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和升级改造,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控制污染源头,做好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控制噪声污染,营造清静的生活生产环境。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村庄整治、农村绿化和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
  3、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加快城西污水处理厂、七格污水处理厂四期、临江污水处理厂二期、临平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强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现有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工程改造,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完善城市排水基础设施,推进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加快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积极推广垃圾分类、清洁直运。

第三节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进开发区生态化改造,积极推进分布式供热,把燃煤量、用热量大的企业搬迁集中到热电厂集中供热的范围内。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与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发展再制造和再利用产业。创新农作制度,积极培育种养结合新模式,促进资源再利用。
  2、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
  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行能源合同管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建立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实施阶梯水价制度,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农业节约用水、工业废水回收再利用和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建设。推行绿色制造,加强企业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励节材设计、节材包装。加快可再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的推广应用。转变粗放型用地方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城镇闲散用地整合,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积极引导城乡建设向地上、地下发展,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规范整合农村建设用地,提高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率。
  3、强化资源综合利用
  加大工业余热、雨水集蓄、中水回用力度。进一步提高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构建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管理,推行现代化开采工艺,发展深加工和精加工,形成产品系列化。支持共生、伴生和低品位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和综合回收率。健全采矿权有偿出让制度。

第四节 建设低碳城市

  1、发展低碳经济
  培育壮大低碳产业,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水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低碳科技,加强与名校大所合作,建立低碳实验室和低碳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基地,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鼓励低碳设计,以设计为起点降低产品在制造、储运、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的资源能源消耗,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加快低碳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低碳农业,改造林相结构,发展碳汇林业。
  专栏5 生态建设十大工程

1. “三江两岸”工程:统一规划、分段实施,扎实推进三江两岸景观带建设,保护好“三江两岸”自然生态和古建筑,努力把“三江两岸”打造成为一条富民带和生态带。

2. 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绕城公路范围内1公里以上291条河道综合整治,加快绕城外区域河道整治,市区河道水质摘掉劣五类帽子。大力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整治。

3. 大气污染整治工程:深化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建设施工扬尘治理,加快机动车尾气治理,开展居民区油烟整治,实施农村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占90%以上,主要污染物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4. 噪声整治工程:加强对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房屋装修、娱乐活动)等噪声监控与治理。加强对中高考等特殊时期的噪声监管。

5. 绿色交通工程:推广清洁燃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天然气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达到2万辆以上,市区环保型公交车比例达到15%。加快“免费单车”服务系统建设。居民绿色出行比例达到35%。

6. 清洁能源工程:积极推广天然气、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扩大天然气供气区域,推进燃煤热电厂天然气改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全市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例达到21%。

7. 废弃物再生利用工程:建设杭州天子岭生活垃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废旧电器电子回收处理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转运示范工程、五县(市)生活垃圾处置工程等。

8. 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工程: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的生态化改造,达到国家级生态工业生态园区建设要求。50%以上市级特色工业功能区完成生态化改造。

9.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大力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病虫害无害化治理技术,大力提倡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平衡配方施肥和生态种养模式,扩大禁养区。

10. 生态文化工程: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道德规范,发布杭州市生态文明公约,发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遗址公园、植物园等在培育生态文化的作用。生态文明宣传普及率达到90%,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环保公益性活动的比例达到100%。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