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主要途径
1、空间形态塑造
研究居住、生产、游憩等主要行为活动方式,划分功能片区,合理组织好各主要功能片区之间的活动通道。依据活动通道特征,对通道两侧的土地使用和空间组织提出控制原则和保护、建设要求,保持良好的通道景观效果,展示城市特色风貌。
构建层次分明的城市景观结构,合理确定景观风貌分区、有效控制景观视廊,重点塑造景观风貌节点,引导形成具有标志性和鲜明特征的景观风貌特色。
保持并优化城市天际线及特定视野的观赏效果,对城市天际线及特定视野的整体轮廓和景观效果进行控制。结合用地功能、区位、景观、交通、历史文化、经济性等因素,划定建筑高度分区,确定建筑高度分区控制要求和高层建筑布局原则。
2、界面控制优化
根据城市界面的构成要素和不同要素的构成关系对界面进行分类,重点控制街道、滨水地带、沿山地带等重要开敞空间的界面;依据人的行为活动特征,加强对基准界面(即建筑外墙后退道路红线)的控制,对沿街、滨水、沿山建筑的高度、平面布局、风貌以及沿线绿化景观、环境设施等进行控制和引导。
3、建筑设计引导
对建筑布局方式、群体形象、体量、高度、屋顶形式、立面设计以及色彩、材质、装饰等提出控制与引导要求,并兼顾建筑节能要求。
4、开放空间建设
立足城市与自然山水资源的空间关系,从生态保护、微气候调节、人类活动需求的角度,构建开放空间结构体系,明确各级开敞空间的布局、规模及其相互联系,形成疏密相宜的空间形态。
根据开放空间承载的主要功能,可将其划分为景观性开放空间、商业性开放空间、交通性开放空间、休闲性开放空间等。应结合使用者活动特点塑造可观赏、可进入的开放空间。
5、景观环境设计
依据整体风貌设计对绿化、铺装、街道家具、雕塑小品、广告、夜景照明等进行配置与安排,同时应合理配置无障碍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
6、经济技术支撑
城市空间特色塑造应注重贯彻以人为本、低碳生态等理念;应分析不同规划建设方案的经济效益,评估其投资可行性。并从有利土地经营、促进社会公平等角度对城市特色空间的开发模式、开发时序进行策划、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
四、重点特色空间的原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