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园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示范区开发园区不仅具有良好的体制机制优势和创新环境,而且在区位交通、要素保障、产业配套、环境承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示范区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开发园区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首选地。现有园区大多布局在交通干线周边,通过立体交通网与长三角紧紧联在一起。随着宁安城际铁路、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一批跨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示范区开发园区与长三角的交通联系更加便捷,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更为突出。
  资源要素保障充分。安徽劳动力资源丰富,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超过1000万人,拥有大量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较低。我省还是矿产资源大省,种类较全,储量丰富,2009年探明矿种158种,查明资源储量矿种118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储量在全国和华东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示范区科教资源密集,占全省的70%以上,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年高校毕业生15万人以上,可为开发园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截止2009年底,示范区电厂总装机1240.5万千瓦,年供水能力超过130亿立方米,主要城市都已开通管道天然气。
  产业配套能力较强。示范区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是国家级汽车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内重要的铜基材料精深加工基地和优质铸管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内河船舶及家电等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水泥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非金属矿及制品生产基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可为园区创新提供有力保障。拥有第三方物流企业近百家,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园区承载空间广阔。在主体功能区划上,皖江城市带已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发。目前,示范区每个县市拥有1至2个开发园区,园区类型齐全,地形地貌多属丘陵岗地,地势开阔,拓展空间大,可承载大规模产业转移。示范区生态系统良好,环境容量较大。
  周边消费市场广阔。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示范区及周边地区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覆盖七省一市,总人口近5亿人,占全国的37.5%;200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29亿元,占全国的44.9%,消费潜力巨大。

第三节 机遇和挑战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球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国内外产业转移方兴未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内需拉动不断增强,示范区开发园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国内外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国际金融危机并未改变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产业向新兴市场国家组团式、集群化转移渐趋明显。国家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布局调整,将加快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省与国内外,尤其是与长三角地区的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在产业发展、承接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省外资金等方面占得先机,开发园区将面临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未来一段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仍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我省GDP超过1万亿元,城镇化率超过40%,已经迈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开发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和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将成为我省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安徽崛起的重要抓手。同时,内需拉动渐趋强劲,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将为开发园区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皖江城市带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发展区域,也是国家确定的首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国家部委大力支持,沿海地区积极互动,各地各部门主动作为,形成强大的政策叠加效应,开发园区有望在更多领域中获得更大支持。
  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全面建设。随着产业融合的加速,新技术广泛运用于传统产业,不断催生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我省率先抢抓技术创新战略机遇,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促进我省形成新优势,为园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机遇和挑战并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示范区开发园区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园区数量较少,面积较小,扩容整合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园区布局较散,集群效应不够突出,特色化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园区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大规模、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合作共建发展亟需推进;国内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资源与环境问题备受关注,节约集约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着力推进开发园区规范化、特色化、集约化,大力推进园区合作发展,高水平、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把示范区开发园区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为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规划引导、优化布局。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和集中示范园区,推动现有园区整合扩区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条件,高水平打造产业承接载体,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联动发展。
  坚持产业集聚、特色突出。立足承接产业转移需要,依托自身优势,明确开发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选准主导产业,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完善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促进开发园区之间分工协作、错位发展。
  坚持节约集约、环境友好。注重生态环保,扎实推进节能减排,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
  坚持先行先试、合作共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园区自主创新,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打破行政区划制约,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园区合作共建。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强化管理的总体要求,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园区总量扩大、质量提升、竞争力提高,为中西部地区大规模、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示范。
  力争到2015年,园区经营(销售)收入达到2.5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6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经过规划期发展,示范区开发园区实现以下功能明显提升:
  园区承载力明显提升。示范区开发园区面积适度扩大,园区布局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强度明显加大,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大幅增强,基本满足大规模、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
  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装备制造、原材料、轻纺等传统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巩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培育10个千亿元核心园区、50个百亿元特色园区,两大产业集中区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架构基本形成,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知名品牌。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土地等资源利用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单位产值能耗和用水量稳步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低碳经济试点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提升。集中区框架基本形成,开发园区在示范区的地位不断提升,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示范带动效应更加增强,成为带动示范区乃至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园区合作共建取得重大进展,省、市、县(区)三级联动的格局基本形成。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