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专栏12: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重大工程和项目

科技创新:

1、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成50个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主要有:厦门汽车电子孵化器与研发平台、海西半导体照明国际认证服务平台、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三期--闽台诊断产品创新创业园、海峡中医药合作发展中心科研联盟平台、厦门工业设计中心等。

2、科技创新载体:建成30个科技园区和专业孵化器,主要有:厦门国家海洋研究中心、厦门科技创新园、厦门生物产业基地等。

优先发展教育:

3、七大教育推进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工程、学习型城市建设工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教育国际化及对台教育交流合作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青少年身心健康工程。

4、五大教育改革试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试点、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试点、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学前早期教育试点。

5、重大教育发展项目: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二、三期、城市职业学院集美轻工分院、福建化工学校和集美大学老校区改造提升工程,厦门理工学院三期、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二期、南洋学院二期、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二期、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二期、技师学院二期、海洋学院二期、演艺学院翔安校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校新建或扩容、公办幼儿园建设等。

人才强市:

6、“双百计划”:引进1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300名领军型创业人才。

7、九大人才发展工程:创业创新人才聚集工程、岛内外一体化人才推进工程、产业人才支撑工程、两岸人才特区建设工程、青年英才培育工程、社会事业人才优化工程、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工程。

8、五大人才发展政策: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人才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吸引人才到岛外工作创业政策、两岸人才特区政策、人才流动政策。

 

第九节 着力惠民生促和谐


  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加快推进岛内外、城乡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打造“幸福厦门”。
  一、促进和谐充分就业
  全面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多渠道多方式开发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力争年均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设“充分就业城市”和创业型城市。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健全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视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和退养上岸渔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完善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建立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基本建成全民社保城市
  全面实施全民社保工程,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各类参保人群保障水平差距;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差距,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方便参保人员就近就医;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保障作用。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岛内外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统一,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困难群体动态生活补贴机制。
  三、初步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型城市
  在全国率先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体系。全面实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进一步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调整收入、住房面积等准入控制标准,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通过新建、改建、置换、收购等方式多渠道提供各类保障性安居房,基本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工业集中区及周边外来产业工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四、推进社会福利普惠
  重点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的保障水平,推进福利服务向普惠型发展,努力建设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的新型福利体系。完善市、区综合功能的养老和福利机构设施,实现每个区至少有1所社会福利中心,完善残疾人托养机构体系,新建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济救助,在岛外建设市第二救助管理站,实现救助资源布局均衡。
  五、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服务和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数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岛外综合性医院建设,实现每个区至少有1所三级综合医院。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缩小岛内外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差距,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好爱国卫生、重大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社区防治、妇幼保健等工作,拓展提升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提高基层诊疗服务水平,每个街道至少标准化配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合理控制医药费用,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医疗卫生中心。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在岛内外均衡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增加市级大型体育场馆,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面创建“健康城市”。

专栏13:改善民生重大项目

社会保障:

各类保障性安居房建设、翔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同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市第二救助管理站。

医疗卫生:

中山医院内科综合病房楼、市第一医院东侧上古街停车场、翔安医院、五缘湾医疗中心、中山医院湖里分院迁建、厦门眼科中心扩建工程、口腔医院、厦门新站配套医院、环东海域配套医院、市第二医院三期扩建、市中医院中医康复楼、市仙岳医院二期扩建、市第三医院三期扩建等。

公共文化体育:

集美新城文化公建群(包括图书馆、科技馆、艺术中心、书城)、同安滨海新城文化中心和运动训练中心、翔安新城综合体育馆和体育场、海沧体育中心和游泳跳水馆、闽南戏曲艺术剧院、市体育中心场馆改造、厦门大剧院、博物馆等。

 

第十节 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大力弘扬特区文化精神,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加强文化对外交流,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一、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
  全面实施文明品牌工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打造“文明厦门”。
  1、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切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活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巩固和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力争在全国文明城市考评中持续保持前列。
  2、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乡村少年宫等项目实施,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考评中保持先进。确保妇女儿童发展纲要顺利实施,重视少儿图书馆、儿童主题公园等设施建设。
  二、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海峡两岸文化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知名文化城市。
  1、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建设一批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系。开展国家数字图书馆进社区活动,完善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镇(街)、村(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实现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完成农村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增加对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投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建设力度,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做强做大主流新闻媒体,加强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加强文化对外交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投入,完成第二轮地方志编修。
  2、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强化文化创意支撑和科技创新支撑,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重点发展影视动画、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数字内容与新媒体、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古玩与艺术品、印刷出版等产业,完善原创研发、生产制作、产权交易、咨询服务、产品营销等产业链,促进关联行业集群发展。高标准建设一批新兴、专业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和聚集区,推动老工业区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进行创意改造,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总部以及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文化创意高端环节入驻。加强品牌培植力度,做好品牌营销,培育壮大一批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深度对接台湾文化产业,加强厦台在动漫网游、影视、创意设计等方面的产业合作,建设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园区,培育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新品牌,打造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示范区。
  3、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统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加快新闻出版、国有文艺院团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力。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资本的进一步融合,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建立健全鼓励和扶持文化创新的政策体系。鼓励创作更多文化精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三、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全面实施平安创建工程,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打造“平安厦门”。
  1、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加强社区管理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统一规划、布局社区服务设施,构建跨部门的社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社会管理重心和服务资源下移。规范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拓展社会组织发展空间。推动社会管理信息化、系统化,强化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以及城中村、出租屋的服务与管理。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坚持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体系、应急救援和社会动员机制,进一步提升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能力。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与监管体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完善气象、地质、地震等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人民防空体系建设,增强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3、深化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度,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和长效机制,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治安监控等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抓好社会治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完善社会矛盾疏解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妥善处理各类信访事件,依法清理消化涉法涉诉案件和执行积案,积极预防和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严格执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发生。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做好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后的法律法规梳理和创新,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加强地方立法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监督,推进司法公正,深化普法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依法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执行人大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积极配合人大开展执法监督、视察和调研;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执行中主动与政协协商,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
  5、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作用。建立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市、区、镇(街)、村(居)各个层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和国防动员建设,做好民族与宗教工作,拓展侨务工作,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进一步凝聚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营造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四章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