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改善交通通行环境。进一步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加强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交通引导工程建设,推行文明行车,倡导公交或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缓解交通压力。建设一批人行通道,优化红绿灯信号及视频引导系统。规划建设一批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居住区停车场地向公众开放,加强小区停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共占道临时泊位,增加停车场地数量。
2、加强市政管理。完成市、区两级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平台建设,加强城乡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监督和执法。加强城乡道路、水、电、通信、有线电视、路灯、园林绿化等市政设施的管理,推进建管分离,逐步实施养护作业市场化。加强内湖、海岸线排水体系安全管理。完善重大公共设施项目的运营机制,探索建立项目服务外包方式。
专栏10: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海港:厦门港主航道扩建三期、刘五店航道一期、厦门港海沧航道扩建三期,海沧港区泊位、刘五店南部港区散杂货泊位、东渡港区现代码头泊位、嵩屿港区二期岸壁工程等。
空港:高崎机场扩建三期、翔安国际机场。
对外交通通道:厦深高速铁路、福建沿海货运铁路专线、厦漳泉城际轨道交通,厦成高速公路、厦安高速公路、厦漳跨海大桥建设,国道324改线和省道206改造,后溪长途客运站、枋湖客运中心、海沧客运站、新阳客运站、翔安客运中心和同安客运中心等一级公路客运综合枢纽,海沧、前场、刘五店、现代四大物流园区和同安等一级公路货运综合枢纽等。
城市交通:黄厝、高林、海沧新阳西、同安梧侣、翔安新店等一批公交场站;海翔大道、第二东西通道、环岛干道、滨海大道、翔安南路等城市高快速路;城市交通改善工程。
轨道交通: 共3条线85公里。
市政建设:集美北部水厂、海沧水厂、汀溪水厂扩建等工程;新建澳头污水厂,扩建翔安、集美污水厂,搬迁海沧污水厂,新建汀溪、新圩、莲花、五显、洪塘、大嶝等污水处理站;西部(海沧)垃圾焚烧发电厂、后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厂、东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等。
水源工程及流域治理:莲花水库、长泰枋洋水利枢纽等水源工程,石兜水库除险加固及输水工程、北溪引水左干渠改造二期、本岛与翔安供水管网互通工程;东溪、九溪等流域整治。
|
第七节 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实施生态人居工程,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继续保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居全国、全省领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宜居厦门”。
一、着力推动低碳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把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活方式低碳化,突出对台合作交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节能降耗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建成厦门特色的国家低碳示范城市。到2015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国家、省下达的目标内。
1、持续推进产业发展低碳化。突出结构减排,加强与台湾低碳产业和技术的合作,构建以低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优化工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推进电力、化工、建材、纺织等节能改造;规划建设一批低碳示范工业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推广节能技术,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推进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节约替代石油等重点节能工程建设,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分布式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
2、持续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组团式开展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争取实现大部分居民在组团内就地就近工作、生活,整合优化城市空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紧凑型城市。在岛外新城公建设施建设中优先采用节能模式,规划建设公共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以及配套设施等,建设低碳新城。推广使用节能建筑材料和新技术,加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全面推广精装修房,推行建筑节能“绿色评级”,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实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完善城市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完成国家“十城万盏”LED试点城市和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城市工作,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实现城市管理低碳化。
3、持续推进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完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低碳示范社区,引导居民在装修、家电使用、垃圾分类、购物等日常生活中做好节能减排。鼓励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广节能环保型汽车,2015年居民绿色出行率达60%以上。加大低碳理念和节能减排宣传,培养居民适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4、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开展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生产废弃物回收加工利用,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综合利用体系,实施污水排放和就地回用结合,构筑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鼓励企业使用消耗少、低污染的工艺、设备、能源和原材料。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健全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识、认证制度。
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洁净”等重点环保工程,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巩固和提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水平,保持厦门生态文明水平居全国前列,基本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
1、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强污染源监控和治理,完成国家、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拓展减排领域,将农业污染源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纳入主要污染物减排体系。加强生产生活污水治理,提高工业用水回收利用率,提高电力等行业脱硫效率,实施脱硝治理,全面推行零排放生态养殖,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提高机动车准入标准,实施机动车环保检验标志管理。
2、加强污染整治与生态修复。结合河道清障、截污、治污、清淤、堤防建设等,实施重点水域、重要河流水体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染连片整治,推进工业区周边农村污水治理。全面实施海域环境综合整治,改善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实施海漂垃圾污染整治,减少海洋养殖污染。
3、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建立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饮用水源地污染整治与生态建设,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加强重点工业行业、风险污染源、危险废物、放射源等监管,确保环境安全。加强工业粉尘、建筑工地、道路扬尘和有机废气治理,减少无组织排放。推进安静小区建设,强化噪声、油烟污染监管,营造和谐安静的生活环境。
4、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突出林相改造和公园、绿地建设,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绿化工程、生态风景林工程、绿色景观生态长廊工程、绿色村庄工程、森林生态休闲工程、绿色海岸工程等,加大社区公园建设力度,完善社区生态公共绿地体系。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42.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新建各类公园50个以上,市民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公园休闲便利。
专栏11: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大项目
低碳城市: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 、两岸搭桥项目(LED路灯示范项目)、低碳产业示范园区、东部固废填埋场气体再利用项目、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项目等。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工程、农村污染连片整治工程,海域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中心城区绿化工程、生态风景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绿色海岸工程、绿色村庄工程、岛外生态园林工程、社区公园建设工程等。
|
第八节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优先发展教育,推进人才强市,基本建成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人才荟萃、创业投资活跃、综合环境优良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厦门”。
一、打造海峡西岸自主创新基地
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完善创新机制,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一番以上,全市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4%,努力建设海峡西岸区域性研发中心和自主创新高地。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持力度,创新科技投融资体系,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质量创新,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中试基地等,鼓励企业通过本土化研发升级技术创新能力。
2、做大产业创新平台。积极推进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和各类孵化基地的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科技检测服务平台,支持拓展功能和服务范围。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和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建设。争取到2015年,建成50个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和30个科技园区、专业孵化器。
主能力攻关任务3、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重点,依托厦门创业园、软件园、中国科学院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产业技术研究院、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成果转化创新基地,进行基础技术、应用技术、高新技术和一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厦门开设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深入产学研合作,深化“院地合作”工程、“市校同发展”工程和“对台科技交流合作”工程,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及其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打造对台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参与国家重大自主创新计划,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攻关研究任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坚持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发展”方针,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领先水平。
1、推进公共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向学前一年延伸,率先实行十年义务教育。实现城区每2万人口不少于1所、每个镇不少于2所公办幼儿园,规范和扶持民办幼儿园,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5%。逐步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经费、师资力量、设备配置和质量评价标准。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完善新城和重大片区配套学校建设,推动城区学校扩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完全免费。优质多样化发展高中教育,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二级以上达标校标准。构建完备的特殊教育体系,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两头延伸。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公共教育整体水平。强化教育经费保障,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2、加快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重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紧缺人才,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科体系,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完善集美、翔安、曾厝垵三大文教区建设与配套,支持在厦省部属院校发展与建设,形成区域特色的高校集群。拓展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开放水平。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组建开放大学,办好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整合社区、企业、学校等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实施国家、省、市人才规划纲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优化人才环境,形成具有厦门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优势,力争人才发展主要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打造“海峡西岸人才创业港”。
1、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九大人才工程”,培育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实施“双百计划”,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培养、引进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加大实用型技工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人才队伍创新能力。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人才队伍建设。
2、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围绕我市重点产业的发展,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引才模式,探索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人才发展五大政策”,促进人才优先发展,引导人才向岛外地区流动。推进人才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强化人才服务保障,积极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