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开发园区建设。完善提升现有开发园区功能,推进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能源、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整合瑶海经济开发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瑶海工业园区)及周边部分区域,规划建设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重点承接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以TFT-LCD、PDP、LED及光伏太阳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产业。加快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申报建设国家级开发区,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把示范园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国际化产业新城。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县、区工业园区合作发展,优势互补。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申报省级开发区。加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龙头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探索园区合作共建模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突破行政区划界线,加强与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其它城市合作,共建产业承接特色园区。
(五)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推动包括江淮城市群在内的8大城市群建设,合肥要着眼未来在全国和全省的定位,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为目标,统筹合肥经济圈发展,围绕合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和示范区核心城市的行政、商务、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交通等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促进合淮、合六、合巢、合桐同城发展。依托合肥-淮南、合肥-六安、合肥-巢湖等城际交通干线,建设一批具备一定规模和产业支撑的新市镇,推进工业走廊建设。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合肥与皖江城市带其它城市联动发展。深入实施合肥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副中心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严格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切实把好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和环境评价关。推进节能减排和企业技术改造,开展园区低碳经济试点,支持企业和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合肥循环经济园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精心做好“水文章”,围绕《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实施引江济巢、龙河口水库等新城市水源地、河道治理、污水处理等一批重大工程。精心打造“绿文章”,创新城市绿化模式,建立和完善管养分离机制,加快构建“翠环绕城、园林楔入、绿带分隔、点线穿插”的大绿化格局,建设宜居生态城市。
(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继续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推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发展壮大创新型龙头企业。建设完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测试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合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大力发展技术评估、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地区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对接,建立科技资质互认制度,实现创新平台共享。推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采取股权激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建立鼓励创新的分配制度。全面落实自主创新优惠政策,加大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力度。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