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方案

  五年大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和综合服务水平与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实现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承载力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00亿元,引进省外资金2900亿元。
  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再经过5-10年的努力,建成1000万人口规模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三、主要任务
  (一)扩大对外开放合作。面向全球,扩大开放。抓住我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机遇,进一步深化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港澳台等区域的交流合作,密切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不断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与沿海先发地区城市政府高层和商业协会的定期会商,协调落实重要合作事项。以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抓手,围绕合肥产业发展方向,选准产业承接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构建 “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承接模式,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加强与央企、外企和知名民企等各类企业的对接合作,着力引进世界500强等知名企业,争取其在肥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采购中心和产业基地。充分利用高交会、投洽会、中博会、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徽商大会等各类投资贸易活动平台,扩大招商引资,吸引各地各类企业到我市投资发展。加快合肥出口加工区建设,申报合肥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推进区域内口岸通关一体化。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承接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深入推进工业立市战略,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为重点,以发展繁荣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承接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光伏产业基地,加快合肥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建设,打造新型平板显示和新能源两个两千亿元级产业,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若干个五百亿元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承接发展大中型装备制造、汽车、家用电器、冶金和化工产业,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加快合肥汽车及零部件、中低速船用柴油机、工程机械、家用电器、肥东煤化工盐化工等产业基地和电缆、水泥设备、环保设备等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家用电器两千亿元级和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两个千亿元级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推进滨湖会展中心、合肥服务外包基地、合肥动漫基地、环巢湖旅游工程、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与金融总部集聚区以及南客站、合肥北站、新桥机场、新港片区、撮镇等商贸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区域性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会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教育培训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重点承接发展种子培育、蔬菜园艺、苗木花卉、特色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安徽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打造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千亿元级产业。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对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合肥铁路枢纽建设,积极推进南环线和南客站、合蚌客运专线、合福高铁、商合杭客运专线(合肥段)、宁西铁路(西安-合肥段)增建第二线、合宁城际、合九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新桥国际机场及机场高速等配套工程建设。打造合肥江淮流域内河航运中心,实施引江济淮(巢)工程,加快推进合肥港综合码头、派河码头、店埠河码头、裕溪和巢湖复线船闸、合裕线航道、派河航道以及店埠河、丰乐河航道升级改造。规划建设以合肥为中心,连接淮南、六安、巢湖、芜湖、安庆、铜陵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公路网和城际轨道交通网,加快推进环巢湖公路建设。优化提升城市路网结构,加快合肥城市高架和轨道交通等工程建设,完善城市组团之间快速交通体系。提高能源保障能力,推进合肥电厂6号机组、长丰皖能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规划异地建设电源点,建设淮南与合肥之间直供电线路。加大供水、供气、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与合肥经济圈城市和长三角城市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用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对接。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