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产业技术开发重点
1、优质菌种选育及评价。采用科研院所与菌种生产企业合作的方式,主要开展食用菌主要栽培品种(香菇、平菇、假姬菇、杏鲍菇、白灵菇等)的菌种复壮、杂交新品种选育研究;开展野生食用菌菌种资源调查和主栽野生品种的驯化研究;开展标准化菌种生产示范企业建设。
到2015年,复壮选育食用菌主栽品种菌种10个。
2、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主要开展(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白灵菇等)食用菌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从制定发展规划、健全管理体系、完善标准体系、控制生产过程、创新产销机制、严格投入品管理、完善监测体系等方面入手,全面推广食用菌主栽品种的无公害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使主要食用菌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产品标准。并在食用菌主要生产县开展无公害、标准化、高产示范基地建设。
到2015年,完成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认证6个,食用菌无公害产品认证8个。新建食用菌无公害、标准化、高产示范基地10个,示范面积30亩以上。
3、错季菇栽培技术。从菌种选育复壮、基料配制、发菌管理、栽培模式和时间表的确定等方面入手,重点研究白灵菇、杏鲍菇、香菇、双孢菇等错季菇栽培技术,在夏季(5-10月)生产反季节食用菌;建设具有降温、保温设备的示范菇棚,研究工厂化栽培模式。
到2015年,研发食用菌错季栽培技术6-8套,建立示范区4个,示范面积40亩以上。建设具有降温、保温设备的示范菇棚5亩。
4、一棚多菌、周年生产技术。示范、总结多品种搭配、多茬轮作、栽培基料多次使用、周年栽培的技术模式,提高栽培设施和基料的利用率。重点研究、推广木腐菌与草腐菌搭配、低温品种与中高温品种搭配、出菇后的废料与新栽培基料相结合的一棚多菌、周年生产技术。
到2015年,建立一棚多菌周年生产示范区5个,示范面积10亩。
5、木腐菌代用料及草腐菌集约化增效技术。针对木腐菌生产原料日益匮乏的实际,积极开展利用速生林(如紫穗槐等)替代当前木屑栽培食用菌技术研究及速生林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建设发展利用玉米秸、棉柴、麦秸栽培双孢菇、平菇、白灵菇等食用菌新技术。选育适宜用玉米秸、棉柴为主料的栽培品种。
到2015年,建立生产示范园区6个,示范面积10亩以上
6、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开展平菇黄斑病的发病机理研究与控制措施、平菇核桃菌病的发病机理研究与控制措施、杏鲍菇球形畸形菇的形成机理研究与控制措施研究。大力推广以生态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提高菇农运用生物、农艺、物理等防治措施,保持和改善栽培环境,减少和杜绝病虫害发生的技术,确保食用菌生产高产、优质、高效。
到2015年,建设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0个,示范面积20亩以上。发菌期间污染率在3%以下;出菇期不使用各种农药;食用菌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以上质量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