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支撑,创建特色品牌。加大对食用菌科技的投入,提高科研型食用菌实验站、实业型研发中心、监督型质量检测中心的物质装备,实现食用菌的种质资源研发、产业资源开发利用、菌种质量鉴别能力显著提高,复壮选育食用菌主栽品种菌种10个,争取研究驯化野生、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有突破。在此基础上,鼓励以县域特色优势食用菌品种注册统一的商标创品牌,扶持壮大食用菌名牌产品,将遵化市打造成市级品牌化生产基地。
--培育龙头企业,开发食用菌生产新原料,发展机械化作业。积极建设食用菌速冻、烘干、罐制类产品等精深加工企业和以食用菌为主要内容的加工聚集区,大力培育食用菌产品销售大户和专业物流企业,促进产业化发展。建成食用菌加工聚集区1-2个,新发展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食用菌加工企业2-3家。以替代棉籽皮为目标,开发我市具有丰富资源优势的玉米轴、花生壳、麦秸、稻草、紫穗槐、牛粪等新型栽培原料;开展食用菌原料加工、栽培过程所需机械设备及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力争有3-4个相关农机产品列入国家或省级农机补贴目录;加大食用菌机械的推广力度,生产主要作业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三、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产业种类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产业发展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种类结构和区域布局,充分发挥我市食用菌产业的优势,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策的引导作用,深化产业种类结构调整,培育产业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根据我市的食用菌产业种类结构现状、各种类的效益和生态建设的要求,在产业区域布局上,以形成规模效益为主要出发点,发挥集聚效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一是区域结构布局:北部山区重点发展木腐型食用菌生产,加快新的替代原料开发;中部平原大力发展草腐型食用菌生产,充分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南部沿海积极开发适宜食用菌品种,充分挖掘广阔的盐碱地资源优势。二是主导品种布局:香菇区域布局:以遵化、迁西、玉田为主;平菇和假姬菇区域布局:乐亭、滦南、汉沽为主;栗蘑区域布局:以迁西、遵化为主;杏鲍菇区域布局:以滦南、滦县为主;白灵菇区域布局:遵化、滦南为主。三是菌种生产区域布局:扶持遵化市、迁西县、滦南县、乐亭县各建设标准化优质菌种场2个,分别培育建设香菇菌种、栗蘑菌种、及假姬菇和平菇菌种生产基地;逐步形成菌种产业化发展格局。四是加工与资源再利用布局:以遵化市、乐亭县县为重点,开展食用菌加工与深度开发,逐步建立食用菌加工聚集区;在遵化市、乐亭县、滦南县建立集约化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区,发展集约化生产大户、工厂化生产基地和资源循环利用区。
(二)大力推进产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水平。大力推进产业科技进步,以提升科技水平、加速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重点,统筹科技资源,深化产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组织,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结构优化的产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增强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建设。坚持科研与生产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室和唐山市(遵化)食用菌研发中心的科技优势,扩建种质资源库,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重视大型真菌种质资源的开发,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提档升级。二是深化产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综合站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创新组织形式,落实经费保障,理顺科技推广体系。在强化公益性技术推广队伍的同时,发展民办科研,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事业,建立队伍稳定、充满活力的食用菌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三是加快食用菌专业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引进。通过与中科院、省师大、唐山师院等院所合作,培养一批适合在县乡基层工作的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招收一批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形成不同人才层次、适合各个岗位要求的食用菌人才梯队。加强国际之间技术交流合作,通过引进食用菌技术和国外专业人员,提高食用菌研究和生产加工整体水平。结合“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采取专家专题培训、科技部门与研发中心合作开展科技下乡等形式,做好菌农的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使食用菌技术服务更加适应产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