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域布局和重点工程
(七)茶产业区域布局
1.重点发展区域布局。按照扶优扶强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在全省年产茶量5000吨以上的县(市、区)中选择20个县(市、区)作为今后全省茶产业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县(市、区)在优势区域内进行科学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高的茶叶专业乡(镇)、村。
2.茶类基地区域布局。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优化各茶类基地区域布局。以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保山、大理为重点,发展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以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保山、大理、红河;文山为重点,发展优质绿茶生产基地。以临沧、保山、德宏为重点,发展优质红茶生产基地。
3.重点加工企业区域布局。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要求,以年产茶量2000吨以上的企业为重点,优化区域布局。以普洱、临沧、西双版纳、德宏、保山、大理、昆明为重点,发展优质普洱茶加工企业。以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保山、德宏为重点,发展优质绿茶加工企业。以临沧、保山、德宏为重点,发展优质红茶加工企业。
(八)茶产业发展重点工程
1.中低产茶园改造工程。按照加强茶园基础建设,发展“优质、生态、高效”茶园的要求,以茶园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茶农参与、部门推动”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力推进低产、低质茶园改造。通过实施“改土、改树、改园”等改造措施,提高茶园产量、质量和效益。2011年至2015年,每年改造50万亩,完成250万亩中低产茶园改造任务。中低产茶园平均亩产从改造前不足5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左右,茶园亩产值从改造前不到1000元提高到3000元以上。
2.现代茶叶示范区建设工程。以农业部开展“全国标准茶宕创建活动”为契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的要求,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在全省10 个茶叶生产重点县(市、区)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现代茶叶产业示范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营方式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每年建设5个1万亩左右并达到无公害茶园标准以上的茶叶示范区,其中至少有0.5万亩茶园通过有机茶园认证。每个示范区茶叶产量达到800吨,实现农业产值4000万元以上,工业产值7000万元以上。“十二五”末,全省10个茶叶生产重点县(市、区)年产茶量均达到1万吨以上,总产量占全省1/3以上,茶叶农业产值年均达到5亿元以上,农业总产值占全省一半以上,并培育形成30个茶业专业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