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健全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监测体系和全程质量可追溯制度。整合检测资源,配套完善农药残留、亚硝酸盐、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检验检测设备,完备省、市、县三级尤其是40个重点县(市、区)的检测网络和监测体系,加大抽检和执法力度,加强对重点蔬菜基地、主要蔬菜批发市场、超市生鲜蔬菜的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督管理,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建立和规范蔬菜生产安全承诺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加快推进蔬菜市场准入制建设,逐步建立起产地有准出、销地有准入、产品有标识的衔接配套制度和信息可得、身份可查、措施可举、风险可控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和产品检验风险预警体系,切实推进蔬菜“由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确保全省商品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三)打造“贵州蔬菜、特色生态”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品牌形象。借助各种媒体,宣传贵州优越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安全、健康”的蔬菜产地形象。增强品牌意识,进一步提升“老干妈”、“黔山牌”等蔬菜品牌的影响力。实施商标战略,优选一批在标准化、地方特色和产品质量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蔬菜品种、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开展商标注册登记,进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加大产品和品牌宣传力度,打造一批品牌蔬菜和名牌蔬菜,努力提高我省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加速推进外向型蔬菜产业发展进程。加强商品蔬菜的规格化、包装化、标识化管理,推进蔬菜的包装化、商标化、品牌化生产销售,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公共服务,提高保障水平
(一)提高蔬菜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水平。依托县乡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健全蔬菜科技服务队伍,多渠道落实经费,提高蔬菜生产科技人员待遇,形成职责明确、责任待遇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以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积极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人才参与蔬菜生产经营,提高蔬菜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大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力度,使专业技术人员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较强的技术指导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菜农掌握蔬菜生产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基本操作规程。发挥好“三百工程”、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入户工程等的载体作用,“三百工程”企业、村、专家的发展方向要统一并合理分工,安排蔬菜专家一定经费用于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和蔬菜专业机构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组建机制灵活的蔬菜研发中心,鼓励建立引种、育种、繁种、育苗和营销一体化体系。政府每年要列出专项经费用于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及培育,新技术的开发,推进全省蔬菜栽培技术和品种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