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急机构和职责;
(三)地质灾害险情与灾情分级;
(四)监测、预防与预警;
(五)应急响应及处置;
(六)信息管理;
(七)应急保障;
(八)善后恢复等。
第二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县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组织编制隐患点和易发区所在地的村(居)汛期地质灾害群众转移预案(简称群众转移预案),并纳入当地村(居)防汛抢险救灾应急预案,群众转移预案应在相关村(居)公布。
群众转移预案应当报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群众转移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汛期地质灾害危险区域范围和转移对象;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三)应急响应;
(四)转移工作的实施,包括预警信号、转移负责人、转移路线及自然灾害避灾点或者临时避灾场所;
(五)保障措施,包括生活安置及供给、医疗防疫、治安保卫等;
(六)其他相关内容。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地质灾害险情状况、转移路线和自然灾害避灾点(或临时避灾场所)等定期组织评估,依据评估结果修订群众转移预案并及时公布。
第二十九条 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群众转移预案,制订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发放到有关单位和个人。
防灾明白卡应当载明地质灾害位置、类型、规模、威胁对象、预警信号等内容。
避险明白卡应当载明转移负责人、转移路线、自然灾害避灾点(或临时避灾场所)、应急联系方式、联系人等内容。
第三十条 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乡村、街道、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第三十一条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村(居)民委员会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