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和低碳城市试点为契机,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切实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开展湿地、河流湖泊、沿海滩涂、重要海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监督考核,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五)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建设创新型省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以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重点创新平台。加快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加快建立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结构,率先建成人才强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融资体系。
(六)不断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提高区域发展支撑能力。以轨道交通、港口航运和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强化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努力构建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标准适宜的防灾减灾骨干工程网、配置高效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网和生态健康的河湖网。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构筑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构筑高速信息网络,继续推进“数字浙江”建设,全面提高我省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七)切实加强民生保障,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巩固普及15年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掀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基本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八)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深化转变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各领域各层面的体制创新。深化公共财政、审批、行政区划和管理层级等改革,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国有、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有效拓展融资渠道。提高外贸外资发展水平,加快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促进利用外资与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有机融合。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宽对外合作渠道。深化国内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主要任务
(一)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1沪杭甬沿线发展带。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创新能力,严格控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发展,保护开敞生态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建成高技术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绍兴市、舟山市)
2沿湾发展带。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建设若干现代化新城区,注重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带。(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舟山市)
3沿海发展带。培育和发展临港产业,建设港口物流、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带动城镇发展,合理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兴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带。(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
4宁湖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发展高技术、轻纺家电、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等产业,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范围。(杭州市、湖州市)
5沿湖发展带。保护太湖及其沿岸生态环境,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优化产业布局,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
6沿运河发展带。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成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生态产业走廊。(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