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继续实施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覆盖全省三分之一行政村。
(五)继续实施全民健身示范区示范带工程。从省本级体彩公益金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各地建设群众健身场地,建设一批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结合渭河综合治理,规划建设好渭河两岸全民健身示范长廊。
四、完善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网络
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健全各级各类群众体育社团组织。 “十二五”末,全省乡镇、街道办事处都有文体活动站和各类体育协会组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分级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十二五”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达到4万人以上,实现每千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目标。
五、全面推行国民体质监测制度
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体系,重点加强县(市、区)国民体质检测站建设,力争“十二五”末达到全覆盖。
六、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利用全民健身日、传统节日、农闲季节及法定节假日,开展科学健身宣传,并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积极打造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体育精品赛事;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建设;积极扶持发展非奥运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办好省农运会、中学生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妇女运动会和残疾人运动会。
七、强力推进金牌战略
按照巩固优势项目、挖掘潜优势项目、拓展新项目的原则,做精做优竞技体育。进一步巩固射击、跳水、体操、武术等优势项目,逐步做强水上、田径、重竞技、射箭、游泳等潜优势项目,拓展足球、乒乓球、高尔夫球、网球、击剑等项目。逐步增加经费投入,扩大运动员、教练员队伍,争取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上我省运动员金牌、奖牌、总分三项指标位居西部前列。
八、建立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
将市、县少儿体校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序列,保证处于该年龄段的运动员能够接受义务教育。体校学生和在训运动员,可通过普通高中、中专体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渠道接受相应文化教育。鼓励体校毕业生和在训运动员通过体育院校单招、普通高校招收特长生等渠道,进入高校学习,使他们在各个学龄段都能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为转岗再就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