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围绕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和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设计之都”、“时尚之都”,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进一步突出深圳文化产业“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的特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影响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文化企业,发展一批公共配套服务能力强、产业集聚化程度高、能够代表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水平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重大项目,重点建设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文体旅游局负责,各区参加)
5.实施重污染行业退出机制。推动电镀线路板等重污染行业优化升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淘汰重污染行业企业。从2010年起,以宝安、龙岗两区和光明新区、坪山新区为重点,全市每年按10%的比例淘汰或优化电镀线路板行业中的重污染企业,到2012年初步形成环保先进、结构合理的电镀线路板产业;自2011年开始,全市每年按10%的比例淘汰或优化印染、造纸行业中的重污染企业。(市人居环境委负责)
6.引导和扶持社区经济转型升级。着力解决社区历史遗留问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引导社区型、封闭型股份合作公司逐步改制为开放式、股份制的公司制企业。设立社区经济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和支持社区经济向产业配套和后勤服务转型,促进社区经济的业务和收入多元化,实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各区负责)
(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经济特区一体化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和促进全市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通过建设和完善“一带四区九基地”和高端服务业功能区,在原经济特区外地区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聚集区和经济增长极,实现合理的空间梯度发展,形成产业链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结构合理、定位明确、配合协作和集群化为特征的市域产业布局。
1.拓展高新区发展的新空间。认真实施《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建设“一区多园”的园区发展模式,将产业带各片区纳入高新区范围,在原经济特区外地区重点发展坂雪岗、光明、观澜、石岩、福永北--沙井南、宝龙、坪山等7个园区。(市科工贸信委负责)
2.实施产业入园和大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整合发展现代产业园区,形成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互补配套的园区经济良性发展格局。按照“工业入园、集中治污”的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加速建立各类新兴产业园和高新区。到2012年,初步建成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新能源(核电)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为自主创新型企业聚集的产业高地,实现产业发展的大提升。加快钟表、服装、家具、模具等优势传统产业园建设,建成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的传统优势产业园区。实现产业发展空间拓展的重点从开发增量向盘活存量的转变,将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空置厂房纳入到我市创新产业用房和特色工业园建设计划中,通过整体收购或长期租赁等形式掌握一部分优质的厂房资源。(市科工贸信委负责,各区参加)
(十一)推动科技基础配套的均衡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原经济特区外地区科研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信息化网络在原经济特区外的均衡覆盖,以建设“智慧深圳”为动力,通过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和“三网融合”与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全市特别是原经济特区外地区信息通信技术支撑基础设施,构建面向未来的城市发展智慧环境。大力推动通信网络IP化、宽带化、全光化,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城域网,力争到2012年实现宽带无线网的覆盖率达100%。(市科工贸信委负责,各区参加)
(十二)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根据经济特区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促进城市功能结构一体化。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近期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2011~2015)》,加强分区规划和法定图则的编制实施,推进法定图则配套政策和技术规范完善,进一步提升编制质量,争取在年内实现法定图则对建设用地的全覆盖。加快光明、坪山、龙华、大运等四大新城的规划设计,加大规划实施力度,提升城市组团效益和品质,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引导大鹏半岛在严格实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的适度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半岛。(市规划国土委负责,相关部门和各区参加)
(十三)强化土地利用和管理。
1.创新土地管理模式。争取国土资源部和住房建设部的支持,加快推进“部市合作”课题研究,以实现高水平规划建设、保障城市科学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原农村集体土地管理为重点,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土地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努力探索出一条城市化、现代化的新路,共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市规划国土委负责)
2.强化土地资源综合调控。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施严格的土地供应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合理安排土地供应结构,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摸清各区原农村用地情况,加快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理顺产权关系,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动存量土地的循环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精细化管理能力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开展土地整备规划,创新土地整备机制,尽快制定出台全市统一的征地拆迁管理规定,完善相应的补偿安置配套政策,加快安置房项目建设,对建筑物覆盖率较低、不符合规划功能和产业结构的土地进行整合,推进重点地区的土地整备,增强土地保障能力。(市规划国土委负责,各区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