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统筹城乡创新工程。
1.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完善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农村产权要素流转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市、区(市)县、乡镇(涉农街道)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机制和办法。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验,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和农村房屋产权流转的办法和途径。开展征地制度改革试验,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稳妥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验。
2.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新途径。彻底打破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推进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分区域统一城乡“三无”人员供养标准和低保标准,完善城乡一体的救助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援助扶持制度,统一失业保险待遇标准。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分区域统一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
3.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促进农村生产要素流转。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加快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建立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创新及市场交易中心、金融外包及后台服务中心。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在经营指标达到监管部门的评级和监管要求前提下,全面加快跨区域经营和上市融资步伐。
4.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改革城乡规划分离的管理制度,完善全域成都、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市、区(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继续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深入推进行政监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探索建立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来源稳定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增长的机制和办法。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搭建农业农村发展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开展村级综合改革试验,分离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与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5.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实名制”和城乡就业服务“网格化”管理机制。结合我市耕地保护制度的建立,全面推行农民养老保险,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面接轨。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妥善及时处理劳资纠纷。探索教师“县管校用”的机制,促进教师区域内合理流动,加快推进同一区(市)县域内城乡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对口支援协作机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制度。探索传媒、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数字娱乐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新机制,促进城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五)创新人才引育工程。
1.积极培育造就高水平创新人才。按照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结构,改善人才环境。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努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驻蓉高等院校和专业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积极推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在重点企业和开发园区建立相关产业的教育实习培训基地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着力优化创新团队发展环境,凝聚创新人才,支持培育创新团队提档升级,提升创新团队整体水平。着力培养一支创新型企业家队伍,不断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家人才,发挥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2.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留学人员来蓉创业。在科研创新领域,重点支持引进两院院士、国家级实验室和重点学科负责人、长江学者、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主持人、博士生导师等技术创新人才。在重点行业、产业领域,积极引进一批能够创办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施国际专才计划,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在欧美发达国家和香港等地区统筹设立海外人才联络处,设立“海外高级专家特殊岗位”,加大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
3.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继续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加强创新人才载体建设,在现有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基础上,加快创新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创新人才基础信息库,促进各类创新人才互动合作,逐步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创新人才市场网络。加大投入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授予荣誉并给予重奖,解决创新型人才在社会保险、住房、户口和子女就学安置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六)技术攻关应用工程。
1.实施主导产业技术提升攻关计划。围绕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数字显示、光通信、汽车、航空航天、石化、建材、冶金等成都传统主导产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大力支持SP(表面等离子体)超衍射光学光刻技术、光刻机投影曝光光学系统、翼龙无人机系统等12个重大研究项目,力争在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上尽快取得进展,抢占重大科技发展关键领域及前沿技术制高点。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元器件、高性能芯片、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大幅提高精密机械、成套装备制造以及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等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在石化、建材、冶金等基础原材料、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稀土与磁性材料等特色材料领域,大幅提高生产及应用技术水平。
2.实施新兴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计划。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新媒体等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新材料产业技术开发、现代服务业科技示范等重大科技专项,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品牌。设立一批重点项目,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前瞻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加快实施“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等国家级示范工程,力争进入“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城市”。通过组织实施基于移动互联网安全支付的电子商务、汽车产业链业务协同服务、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实现新产业、新业态的技术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