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2010-2015)》的通知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充分把握我市区域创新体系现状,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夯实创新基础,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1.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科技型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型骨干企业,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新基础条件平台,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科技、金融、技术交易、企业孵化等中介服务平台,构建社会化、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
  3.夯实创新基础。进一步增强各类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的重点学科对创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支撑能力,加强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和国家级技术检测中心建设,培育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立国际、国家和地方标准,进一步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幅度增加创新平台数量,大幅度增强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
  4.构建创新人才高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创建一批创新型人才培育基地,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加大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强化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智力支撑。
  (二)构建创新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高端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重点产业高端化,促进城市产业升级,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
  1.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高端产业发展制高点,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强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对传统制造业的高端化改造,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汽车、食品、制鞋、家具等优势产业以及石化、冶金建材等产业的细分行业向产业高端升级。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民生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新兴服务业跨越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均衡化的服务业体系,建设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4.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建设“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现代农业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努力推动我市农业形成“一流的经营治理机制、一流的产业发展水平、一流的营销体系、一流的保障体系、一流的吸引人才机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统一。
  (三)创新城乡统筹路径。按照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总体要求,坚持“经济市场化、社会公平化、管理民主化”的基本取向,深化全域成都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使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创新统筹发展路径。
  1.创新城乡统筹机制。全面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城乡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全域成都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新途径。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
  2.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实施“三个集中”,加快推进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建设,增强城乡空间承载能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加强区域合作,增强我市对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
  3.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促进就业和协调劳动关系工作体系,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始终坚持生态、环保、低碳的理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四)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培育创新文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信息化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撑,加强创新创业配套环境建设,为我市创新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社会文化环境。
  1.培育创新文化。牢固树立创新文化是创新型城市灵魂的理念,打造以市场观念、开放观念、创新观念和竞争观念为特色的价值体系,增强创新文化对创新型城市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创新文化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地方知识产权法规,实施专利战略、品牌战略、版权战略、标准战略,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加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司法保护和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引导行业组织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
  3.强化信息化支撑。加快“数字成都”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力打造智能型城市,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强化信息化建设对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支撑作用。
  4.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信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地方财政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投入机制,调整完善地方财政对重点优势行业发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支持政策。
  5.加强创新创业配套环境建设。加强城市品质塑造,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环境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完善产业集聚区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环境,满足创新人才工作生活需要。
  四、重大工程
  (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1.积极培育创新主体。
  (1)支持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我市已获批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新建一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加强对我市省级创新型企业的指导服务工作,切实落实有关研发经费优惠政策。抓住省级创新型企业管理权限下放的机遇,新培育一批省级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走技术创新发展之路。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