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2010-2015)》的通知

  (2)建设模式无现成样板。目前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区域创新发展战略,但均未形成成熟模式,特别是内陆城市更是缺乏可供借鉴的行之有效的创建模式,如何推进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3)资源的有限性与创新的长期性矛盾突出。成都作为西部内陆城市,与东部发达城市相比,经济实力、资源条件相对有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相当繁重,城市资源的有限性与创新投入的长期性和风险性矛盾长期并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充分利用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创新体系,健全创新机制,构建创新路径,夯实创新基础,优化创新环境,不断探索具有成都特色、充分发挥成都优势的区域创新发展道路,加快实现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为中西部内陆城市创建创新型城市提供样板。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整体推进原则。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科技创新,加强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统筹城乡等领域创新,促进各领域创新相互协调,实现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整体推进。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充分挖掘我市现有人才潜力,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引进高水平科研、经营、管理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加大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力度,全面提高市民的基本科学素养,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奠定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3.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夯实区域创新基础,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区域创新的政策体系,完善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确保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可持续性。
  4.坚持互动协作原则。依托我市突出的区位优势,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和国内区域创新合作与竞争,探索开放合作、辐射引领的创新之路。
  (三)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5年,把成都初步建设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健全,创新环境基本完善,创新要素集聚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特色突出,充满活力,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中西部作用初步发挥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由要素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格局初步形成。到2020年,把成都建设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完备,创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创新社会环境优越,创新辐射带动作用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2.具体目标。
  (1)创新投入大幅增长。财政对科技和教育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全市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到2015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1%。
  (2)创新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达到18%以上,每万人劳动力从事研发人员数量达到50人以上,每万名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所占比重达到25%以上,企业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达到35%以上,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力争达到48个以上,其中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含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达到5个以上,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含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达到10个以上,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8个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5个以上;国家级检测中心达到10个以上;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2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个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40个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超过180万平方米。
  (3)创新产出效率明显提高。到2015年,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其中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1500家以上,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达到10家以上,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200件以上,百万人口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达到20亿元以上,百万人口拥有的有效商标注册量达到7000个以上,全市拥有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数量达到600个以上,优势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和修订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200项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达到40%以上。
  (4)创新效益取得突破。到2015年,经济社会取得又好又快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000元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5万元/人以上,综合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3∶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至0.66吨标准煤。
  (5)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到2015年,政策环境显著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等鼓励创新的法律法规得到严格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8%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6)创新影响力日益增强。到2015年,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区域一体的创新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区域创新极核地位更加凸显,对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大西南地区及整个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

专栏1 成都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目标体系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2009年基数

2015年

目标

创新

投入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

2.23

3

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3.05

4

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

0.73

1

创新基础能力

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

15.58

18

每万人劳动力从事研发人员数量(人/万人)

41

50

每万名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所占比重(%)

21.7

25

企业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

26.6

35

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个)

32

48

  其中: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含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个)

3

5

     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含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个)

5

10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

13

18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个)

11

15

国家级检测中心(个)

7

10

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个)

88

120

  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个)

8

15

科技企业孵化器(个)

30

40

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万平方米)

140

180

创新

产出

效率

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22.9

30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822

1500

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家)

5

10

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件/百万人)

136.62

200

百万人口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亿元/百万人)

9.2

20

百万人口拥有的有效商标注册量(个/百万人)

6000

7000

全市拥有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数量(个)

379

600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

30.85

40

创新

效益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34996

68000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3.8

35

综合城镇化水平(%)

55.6

60

城乡收入比

2.6:1

2.3:1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降低幅度(%)

-

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

0.84

0.66

创新

环境

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

5.85

8

空气质量优良率(%)

86.3

90

城市污水处理率(%)

88.5

90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