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任务
(一)探索社区管理方式
集中重建社区要组建社区管理委员会,实行属地管理。临近县城、户数较多的,逐步过渡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临近中心镇(乡)的,逐步融入所在地的村(居)民委员会;临近中心村的,逐步过渡为所在地村民小组。
现阶段,村民原有的隶属关系、户籍关系、生产资料和有关政策待遇不变,同时享受现居住地的各种公共服务,实行双重身份、双重待遇、双重管理,逐步实现农村社区村民生产资料、户籍关系向现居住地过渡。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做好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推进社区组织建设
社区管理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3~7人组成,具体名额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确定,实行民主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社区管理委员会依法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工作,办理本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本社区财产,推行办事公开,及时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制定社区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目标责任、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自然灾害、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增强应对能力。
按《党章》要求及时成立社区党组织,理顺隶属关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
(三)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1.建立综合服务场所。逐步建设设施相对完备、功能相对完善、面积在50~9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场所,提供办公议事、文化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治安等管理和服务,具体面积根据村民居住状况确定。
2.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做好照明、道路、绿化、给水、排水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维护、管理,切实保障村民的通行、饮水,维护社区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按照“百户一池、百米一箱”的标准配备建设垃圾池、垃圾桶、垃圾屋等设施,逐步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和袋装化,保持清新整洁的社区面貌。
3.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建立社区治安联防点,落实辖区民警巡查制度,发动村民组建义务联防组织,完善群防群治防控体系。发挥社区民间组织作用,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区安全稳定。
4.发展社区文化。推进广播电视、宽带、电话进村入户,结合科普宣传栏、“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工程建设,为村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乐于参与的社区文化体育服务。